疫情下我所感知的外贸真相
1月27日,大年初三,疫情持续升温,人们的恐慌也开始发酵,老妈抱怨说这个年过得糟透了。
我关注的一堆外贸公号开始陆续发文,主题大都围绕中国会否被世卫组织设为疫区,外贸行业应该怎么应对?一些运营有外贸实操课程、粉丝众多的大牛们甚至给出了邮件回复模板。出于信息分享的目的,我也第一时间把模板发给了同事。接下来,微信动态里,不断看到圈里朋友晒和国外客户聊天、邮件的截图,内容都和模板相差无几。很惊讶,原来“懒”真是人类的通病!我们天天嚷嚷的独立思考在懒惰面前不堪一击。
1月28日,有外贸公号开始说出现国外消费者因疫情拒收中国货物,但多为新客户和C端客户,心里庆幸我们做得大都是B端客户,而且对中国产品依赖度很高。
1月29日,开始陆续收到客户的问候信息和邮件,我有意避免了模板中的套话,只简单说明我们离疫情中心比较远,目前受影响不大,但因为疫情控制的需要,开工会稍有延迟、物流及发货也会相应后延。客户表示开心和理解,一些体贴的客户同时表达了他们对受疫病困扰人群的关切,传达他们的善意和支持。
2月1日,通知客户我们已经开始在家办公,客户的询盘陆续到达。在议价和确认产品规格的流程上,客户还是一如既往的锱铢必较,但在发货期上都给予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很关键的是,没有一个客户询问病毒是否会影响货物安全。
2月7日,有公号说越南海防港通报,从中国进口的货柜需要经过约14天的新冠病毒检疫后,才能允许报关进口到越南,而且14天的检疫期不会列入Free Time的计算。愕然还有些郁闷,因为越南是我们的主要市场之一。第一时间发给同事,要求他们订舱时额外申请14天的Free Time。
2月10日,中国贸促的公号也发布了类似信息。担心会影响近期下单客户的用货计划,立刻联系客户,他的确不知情,打电话给他的清关代理后,发给我海防海关的下述通知:
Haiphong Port Authority
Dated: 03 Feb 2020
Attn: Port Service Company
Vessel Owners, Shipping Agents
In Order To Anti-Virus Corona, Haiphong Port Inform As Follows:
1.After 00:00 4th Feb 2020, All Vessels Which Sail Route Stopped Any China Port To ArriveHaiphong Port Within 14 Days Have To Make Procedure To Receive Virus Inspection At Hon Dau Area Before Berthing Haiphong Port.
2. All Shipping Agents, Vessel Owners: Must Follow Strictly, Declare Clear Information For All Vessels From Any Port China To Haiphong Port Within 14 Days And Inform To Medical Inspection Center Haiphong.
3. All Buyers Which Have Cargoes Carried By Vessel From China: Please Enhance
Information Exchange To All Staff In Order To Limit Access To Vessel Crew Members To Prevent Virus Expansion.
Please Follow.
Haiphong Port Authority.
通知第一条明确说明,自2020年2月4日零点起,所有14天内曾经停中国港口到达海防的船只,需要在挂靠海防之前,在HON DAU履行病毒检疫程序,而并非我们听到的所谓14天的检疫(隔离)期。经货代和一家船公司确认,海防的检疫新规在目前的货运淡季,通常1-2个小时即可结束。愕然之余,又第一时间把通知发给同事。
虽然对假新闻早已有了免疫力,对各种信息的可信度也一直有自己的裁量,但对这类可能完全源于草率翻译或是信息误读带来的失真,还是很难心平气和。
当未知病毒突然袭来、负面信息不期而至,我们的神经变得敏感脆弱,自媒体的求真和负责就显得愈发重要。这个阶段,客观科普比主观渲染重要,源于数据和事实的分析比信息罗列重要,对策比警示重要,信心也比情绪重要。
随着世界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也许会是外贸行业未来无法回避的常态。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对突发事件的态度和应对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和实例验证。细分行业不一样、产品不一样、市场不一样、客户不一样,我们的应对策略都不可能会一样,所以,学习行业基本应对原则,同时兼顾自己的产品和客户特性,我们才可能会真正有的放矢,在恐慌中发现机会,从危机中找到希望,在唱衰的声浪中挖掘增长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