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哪位导演的全部作品?
查看话题 >神作《猜火车》背后的英国国宝:丹尼·博伊尔

自20多年前《猜火车》脱颖而出以来,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已证明自己是英国最多元化的电影制作人之一。 Boyle在英国大曼彻斯特一个工人阶级的爱尔兰天主教家庭中长大,他在唱诗班度过了八年,打算加入圣职,但14岁的时候他却选择在Bangor大学学习英语和戏剧,也从1980年代开始了他的戏剧界职业生涯。
1987年,他开始在北爱尔兰BBC担任制片人,日常活跃于电视台和戏剧,但始终怀惴电影的极大热爱,他非常喜欢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并把《现代启示录》奉为圭臬,于1994年推出处女座《浅坟》(Shallow Grave)。 至此之后呢,博伊尔(Boyle)不断发力甚至担任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奇幻岛屿”(Isle of Wonder)的艺术总监,达到事业的高峰,巩固了他的国宝地位。
我们都知道,许多导演以其擅长特定类型的作品而闻名,比如说希区柯克就擅长悬疑片,电影中摄影技巧总是和心理分析融成一体;而《剪刀手爱德华》的导演蒂姆·伯顿又日常痴迷于哥特阴郁的暗黑童话;还有科恩兄弟,几乎就是善于破坏的专家,是反类型反主流的先行者。但博伊尔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一直都在不同流派试水实践,成就了他至今十几部相当出色但风格并不统一的作品。
《浅坟》Shallow Grave (1994)

想开启博伊尔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他的1994处女作《浅坟》,由伊万·麦格雷戈(Ewan McGregor),凯里·福克斯(Kerry Fox)和克里斯托弗·埃克莱斯顿(Christopher Eccleston)扮演住在爱丁堡的三位室友,三人发现他们的新室友雨果hugo(基思·艾伦)与毒品和一个手提箱一起死在他的房间里,那这三个人决定保留金钱并掩埋尸体,但之后又被匪徒追杀,将事情引向了更加危险,不可收拾的方向。
《浅坟》在Boyle的电影里算是最特别的一部,这部电影以只超过30天的小预算拍摄,成为英国这年中商业上最成功的电影之一,并为Boyle之后的神作《猜火车》铺平了道路。制片人安德鲁·麦克唐纳(Andrew MacDonald)和作家约翰·霍奇(John Hodge)经常在Boyle的早期作品中担任合作者,为他在90年代的电影所分享的独特风格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导演风格在这部里初见端倪,运镜、高智商犯罪、惊悚和反转结局,只是这一切还没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而它的价值正是这点,它让你看到一个从小成本电影起家的导演最初都尝试了些什么。
比如在这部中我就总结了6点:
1. 滑溜溜的快速剪辑,惊险又刺激的动态运镜,诡异反常的斜拍、手持与特写,突兀的安插式开场,非线性,颠簸着跳跃成一个活泼的故事。
2. 频繁利用室内空间,使用光线和跟踪镜头来传达预感和悬念,一方面任意挥泼极其鲜活跳跃的色块,另一方面架构幽闭迷妄的电影线条构图,呈现出黑暗,令人不寒而栗的效果。
3. 现实与想象之间的交错缠绕,总会有被噩梦、催眠、痴念表征的超现实主义。
4. 对于时间的回溯与拉长,极其擅长利用闪回技巧。
5. 旁白打破第四堵墙,直刀刀刺进观众与主演主体间的屏障,把一个荒诞的故事带入更多认同感和亲切感。
6. 电子音乐的狂热者,避开传统的OST,注入更加灵动激烈的流行歌曲和电子乐,承和电影加速的气质。
如果说博伊尔以微不足道的预算出奇制胜,那《浅坟》就是一部最典型的例子,因为这部处女作散发的自信一掌把他推入艺术的殿堂。所以就赢来了1996年的《猜火车》
《猜火车》Trainspotting (1996)

如果说《浅坟》一开始的移动镜头就显露一股独立气质,那便有了《猜火车》Ewan McGregor满街乱跑的经典;如果说《浅坟》还不够技法娴熟,那正是它的磨练才有了《猜火车》的利索圆熟。《猜火车》的一炮而红就像昆汀的《低俗小说》,它们都轰动一时,并迅速成为经典。这部电影改编自欧文·威尔许的同名小说,而作者欧文曾入围文坛极富盛名的布克奖,从仇恨的写实主义到疯狂的幻想主义,这是欧文最拿手的题材。这部电影讲述了1980年代一群爱丁堡吸毒者的故事,电影汲取了小说的邪典精髓,新奇、病态、感人、恐怖、有趣、悲伤,一段段迷幻情景猛烈轰击观众的视听感官,而那个“世界上最脏的马桶”也成了影史不可或缺的引征和印证。
而我们看到,从《浅坟》开始,博伊尔就与伊万·麦格雷戈结下了深深的友谊,伊万标致的面容加上他余与生俱来的邪魅气质,再次成就了他在《猜火车》里表现最好的演出之一,而博伊尔再次与安德鲁·麦克唐纳(Andrew MacDonald)和约翰·霍奇(John Hodge)的合作,他进一步磨练了他的处女作风格,同时对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热爱再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猜火车》的原声带成为有史以来最畅销的音乐之一,因为由伊基·波普(Iggy Pop)创作的主题曲“Lust for life”已成为一代迷幻青年的代名词,完美地诠释了成瘾生活的扭曲常态。
与《低俗小说》不同,博伊尔对于暴力行为的描刻微乎其微,反而对毒品成瘾的刻画毫不退缩,他电影中的角色更关注自身,没有道德的矛盾冲突,没有世纪末的大审判,而是零观点的方式记述,你会看到在一个阴暗的公寓里,他们加热毒品,溶解,吸食,脱衣,全裸,高潮,一下子拉近了你和他们的距离,尽管他们是一群瘾君子。
不过有的批评者认为这部电影美化了毒品,但博伊尔只是选择性描绘成瘾,只让观众来解释含义,不掩饰堕落与灰暗,在导演的黑色幽默中,变得如同怪味豆一般,说不出滋味,但又特别真实。
那正是《猜火车》这部神作开始,训练有素的博伊尔真正实现了导演的长足发展,为他日后搬到好莱坞拓展各种流派铺平了道路。
《太阳浩劫》Sunshine (2007)

《太阳浩劫》见证了博伊尔实现制作科幻电影的终生抱负。这部电影设定在不久的将来,那个时候太阳垂垂老矣,地球陷入了整日没有阳光的皑皑白雪里。在上一次任务失败的伊卡鲁斯icarus 1一号导致机组人员被炸弹送入太空,为了试图重燃太阳,伊卡鲁斯二号肩负使命,成立了八人行动小组踏上最后一次拯救人类的旅途。
这部电影前三分之二处,如果熟悉科幻电影的话,这是深受科幻经典《 2001年:太空漫游》的影响,视听效果非常震撼,长时间的倾斜镜头,大光圈的运用,流畅的舱内曲线和有意无意的失焦,非常适合在大银幕看,而且越大越好。而这部电影最有趣的是,在后三分之一处,影片仿佛换了风格上演了太空僵尸的桥段,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包括我),这三分之一把整部电影之前营造的气质完全被打破了,往严重点说有点B级片的低劣和粗糙。
但值得考究的是,博伊尔还是颠覆了恐惧的意象。因为一般来说,观众习惯于将黑暗与恐惧联系在一起,但他反而用温暖的光线引发恐惧。当刺眼的光线360度把八位宇航员封装进太空幽闭的空间里,这清楚地表明了《异形》这部电影对他的影响。
所以说尽管这部不是很工整的科幻片有点辜负了人们的期望,同时影片也没有任何浪漫的情节,没有英雄主义,没有刻意的幽默,但它证明了博伊尔不是一位程式化导演,他更像一个怪胎,一个独行侠。
当然,除了华丽的布景和不走寻常路的叙事,博伊尔的电影鉴赏实在不能放过OST。Underworld搭配John Murphy是一张非常值得追捧的电影原声经典,英伦电子乐搭配隔热板的振颤,非常迷幻,又沉醉,又悠长。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2008)

那经历的《太阳浩劫》的口碑失败和票房失败,很多人说博伊尔已经江郎才尽了,但2008年他又扳回一城。如果说《猜火车》是他的突破,那《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是他的回赠。这部电影获得了十项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并获得了八项大奖,其中包括最佳导演奖。这部基于维卡斯·史瓦鲁普(Vikas Swarup)的原著小说《Q&A》的电影讲述了贾马尔参加《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电视节目,解释了他如何知道每个问题的答案,每个问题答案背后的人生故事,牵动他关于亲情、爱情与人生的回忆。
这部电影是博伊尔向宝莱坞电影的致敬,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传统的一部,在叙事的核心处既像一部浪漫爱情片又像一部青春励志片,但导演仍将他的创造力放在首位。印度作曲家A R Raham的动感活跃的音乐加上令人振奋的视效,博伊尔把贾马尔人生回忆的碎片浸入了比他通常使用的温暖得多的调色板,泛着暖橙色和红色,与答题大厅冰冷灰蓝的滤镜形成鲜明对比。
虽然这部电影在印度本土口碑不一,但它几乎受到了海内外普遍的赞誉。关于该电影是否满足的仅仅是西方对印度贫民窟的一种幻想还有待讨论,但博伊尔镜头的活力和美感让人想起了宝莱坞本身,也使得《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为了博伊尔电影库里是必看的电影之一。
不管这部电影受到多少批评和赞誉,不管它是主流电影还是非主流电影,这都能反映导演乐于拥抱不同类型并创作新鲜独特作品的一个显著的例子。
127小时 (2010)

因为我们知道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之前,博伊尔对于暗黑阴郁的故事几近痴迷,但其实他作品里另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还是会有人类精神的胜利和顽强生存的意志,而2020年的《127小时》正是将这些积极的正能量思想交织入这部准纪录片的真实叙述之中。
这部片子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美国登山青年阿伦·拉尔斯顿(Aron Ralston)断臂自救的故事。 2003年5月美国登山爱好者阿伦·拉斯顿在犹他州一座峡谷攀岩时,因右臂被石头压住被困5天5夜,为了逃生,他强忍剧痛,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先后将桡骨和尺骨折断,用自己的运动短裤当作临时止血带,然后用小刀从肘部将右前臂硬生生切断。从岩石下脱身后,为了与失血抢时间,他以超人的毅力爬过狭窄和风力强劲的峡谷,缘绳下到60英尺深的谷底,再步行5英里后与营救人员相遇,终于成功生还。
其实根据拉尔斯顿回忆录,他其实更想他这段生存故事用纪录片的形式搬到银幕上,但博伊尔再一次选择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他否决了拉尔斯的提议,再次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编剧西蒙·波弗伊(Simon Beaufoy)合作,运用拉尔斯顿的视频日记和幻觉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了人物的心态,并插入对话剧本,还严格控制镜头,运用镜头,多方位呈现身困峡谷的囚禁与逼仄,将原本平淡无奇的127小时素材注入了创造力。
那么对于我来说,这样的独角戏,体验比 Ryan Reynolds 的《活埋》好,后者求索于幽闭症的噱头甚至让我感到生理不适了,体感和观感都是煎熬,相反博伊尔把这种过度和娱乐处理的很好,不管是从编剧上充实了故事背景,还是尽可能从视听上丰富观影,把这种原本无戏剧无冲突的真人真事化干戈为玉帛,改编才华可圈可点。这段时间的博伊尔一直都被奥斯卡垂青,甚至到了2015年《史蒂夫·乔布斯》还帮法鲨争取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史蒂夫·乔布斯 (2015)

史蒂夫乔布斯自从他于2011年去世以来,观众已被大量有关这位企业家的资料所淹没。相较于2013年由阿什顿·库彻那一版《乔布斯》, 博伊尔将他的远见卓识与亚伦·索金(Aaron Sorkin)的写作才华一起淬炼出另外一版截然不同的作品。此片采用不同常规的传记片叙述手法,聚焦乔布斯生前三个重要产品发布会——开启个人计算机历程的Mac发布会、离开苹果时组建的NeXT发布会、重回苹果后的iMac的发布会,通过乔布斯与同事、合伙人、前女友及女儿的谈话,展现他独特偏执的产品美学观,同时令人惊愕难以评判的道德人品。
看到编剧亚纶·索金的名字,熟悉的人知道,在编剧行业,有一种名词叫做“Sorkinism”。Sorkinism简单讲就是以角色间龙卷风般的唇枪舌战贯穿全片,仿佛所有角色都是从小参加辩论赛长大,个个说话引经据典、字字珠玑,压迫着演员用有限的片长说出无限的台词,彻底把演员变成了一部部准确说出索尔金精妙台词的机器,比如索金挽袖操刀的《社交网络》和HBO经典剧集《新闻编辑室》。那在索尔金这样体系下,导演的作用被弱化,只要有索尔金标志性的对白大战,什么导演的个人风格都要退居次席。但导演博伊尔也并不是省油的灯,他给这个反英雄角色的塑造火上浇油。他继承了《贫民窟百万富翁》中那种连续不断闪回的方式,甚至还在影片中用了花哨的剪辑,各种画面的隐喻,各种剪辑上的对比,影片拍得非常精致。尤其是第二场发布会,似乎把乔布斯塑造成了国王的加冕典礼,音乐用的是古典的圆舞曲,高雅曼妙。
博伊尔在作品中经常看到有缺陷的人物,而史蒂夫·乔布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迈克尔·法斯宾德将叙事中的人物特质完美地体现出来。一个性格鲜明立体的乔布斯,他纯碎,坚持封闭端对端的产品构架,坚信自己的产品独特完美能改变世界。但在从世俗道德方面来看,乔布斯简直一塌糊涂,抛妻弃女,甚至可以说忘恩负义。但这才是真正的现实中的乔布斯。
不过这部电影在当年上映后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这很可能是因为观众对这一题材的疲劳,而不是电影本身,况且这部电影我也是刚刚才补上来,因为当时包括我自己也是没有非常高期待值,而且法鲨和乔布斯长得差距实在太大了,但现在看完的确相见恨晚。
其他作品Other work
《标心者》(A Life Less Ordinary)是博伊尔与他的银幕幸运儿Ewan McGregor,编剧John Hodges和制片人Andrew MacDonald的屡次合作一部早期作品,讲述的以一个爱情故事,并不值得一看,最大的硬伤就是虎头蛇尾,但曲目很有趣,闲的没事可以完善他的早期作品。
而《浅滩》(The Beach)是博伊尔(Boyle)搬到好莱坞,拿着高预算启动超高人气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作为他进军好莱坞的试金石。虽然很多人喜欢这部影片(而我觉得应该大多数人是小李子的脑残粉),甚至还有很多人看出了什么乌托邦破碎,人性丑恶的反省或是对于宁静生活的追求,但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很乱很乱,很多前后场景和台词都是不能照应的,小李子的画外音也有种强行解释的无力感,还浪费了很多好演员的加盟,比如伟大的蒂尔达·斯文顿。那么既然聊到《海滩》中失败,可以就此把博伊尔的作品硬伤搬到台面来说。博伊尔的电影就像看一场短跑冲刺比赛,选手发挥的好那就是一路亢奋健步如飞,但是《海滩》和前面的提到的《太阳浩劫》就没有完成这场短跑,要么在结尾摔跤,要么就输在起跑线,造成步伐与结构的不统一,这都是博伊尔过去、现在、未来都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我也并不是说《海滩》和《标心者》有这样的缺憾,大家就不去看了,其实大家如果对博伊尔电影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能够看出这些存在的问题也是相当有成就感的)。
《惊变28天》是博伊尔与编剧亚历山大·嘉兰的常青组合。除了上面屡次提到的John Hodge,这一位必须要提到的编剧就是亚历山大·嘉兰。其实如果对嘉兰不熟悉的话,提到《机械姬》和《湮灭》就一定会恍然大悟。嘉兰原本是英格兰小说家,上面提到的《海滩》就是他2000年的荒野冒险小说,2002年编写的科幻恐怖片《惊变28天》也与博伊尔合作,也算是尝试了恐怖元素,它为疲软的僵尸流派提供了新的视角,丹尼·博伊尔以欧洲电影常有的人文关怀及人性探讨做为切入点,集中展现了在僵尸肆虐的大环境下幸存者们的绝望与疯狂,可谓是以“电影精英主义”对抗好莱坞流水线的一次完胜,这部片没有详细拿出来细说,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因为它不仅是属于博伊尔的片单,也是嘉兰从作家到编剧到导演“升迁”之一部不可忽略的作品。而且这里我想夹带一个私货问题是,如果看过嘉兰的导演及编剧作品,我们都能看到他对肢解、碎尸、血浆的猩红热爱,而博伊尔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这些印记,那我就挺好奇是嘉兰影响了博伊尔还是博伊尔影响了嘉兰,那这就是个奇妙的化学反应了。
而说到2013年的《迷幻》都不知道是与编剧John Hodge第几次合作了,这部片我挺不服气的,虽然这部片豆瓣、IMDB和烂番茄评分都挺低,但我看完竟然还想打5星,甚至想单拎出来聊一聊。很多人看完《迷幻》都用复杂、虚实难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尤其是对心理学之涉足,仿佛有了《记忆碎片》既视感。而且影片使用了大量冷暖相交的色彩,意在构建记忆的正反面,还有大量的、复杂的、造型各异的镜子、玻璃等反光镜面,这都表现了主人公simon破碎残缺的记忆。而较于2008年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迷幻》不说有多标新立异的想法和突破,但这是博伊尔熟悉的领域,这样迷幻迷离的题材,他依然处处透露着叛逆、夸耀、乐于冒犯的性格,而这样不屑一顾的博伊尔正是我喜欢他的真正的源动力。
那么最后我也希望博伊尔能够导演出更好的作品,不断突破自己,满足他最为一个导演的铮铮路程,也满足我们作为一个观众的小小心愿。

© 本文版权归 ZzzBeatris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ZzzBeatri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2 1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