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剧《四重奏》和艺术中的B级意识
前几年大热的日剧《四重奏》相信很多朋友都看过了。
我是2020年春节呆在家里避疫才开始看的,《四重奏》这个名字,让我以为这是一部类似《东京大饭店》或《交响情人梦》之类天才决斗的职业剧,抱着这样的心情,追到中间一度觉得很茫然。
第一集提出的“蚂蚁蟋蟀论”,似乎就暗示了这不是一部关于天才、甚至都无关梦想的片子:四位成员都已年过三十,却没有足够的天分或运气把热爱的音乐当成职业,没能成为可以靠做喜欢的事生存的人,他们是在梦想泥沼中搁浅的蟋蟀。从第一集开始,基调已定,这是一群失意者的故事。
所以“甜甜圈洞四重奏”也即“缺陷四重奏”,第二集到第九集,剧情一再反转,秘密、欺骗、背叛、四角恋各种狗血剧情轮番上演,但就是不练琴,几首曲子在剧中反复出现,甚至演员都无意去诠释角色的那种“专业感”。他们是“世界优秀音乐诞生过程中产生的冗余。”
如果只到这里,《四重奏》大概不会超出温吞吞的废柴剧惯用套路。
第十集的最后半小时,是全剧的高潮,四人决定拥抱自己的“不入流”身份,办一场由有杀父嫌疑的美女第一小提琴、伪超能力诈骗少女大提琴、出身名门音乐世家的平庸第二小提琴和曾经是演员的中提琴手组成的演奏会,光是这个设定本身,就已噱头满满,并且足够B级。
在我看来,所谓“B级”就是“不专业却也无意向专业性靠拢”的趣味。
反叛和挪用是“B级”的手段,自得其乐的游戏意识是“B级”的内核,而那种置于圣殿之上的正统性则是“B级”的死敌。
在剧末,演奏会的门票被“B级小报上的八卦”吸引而来的“B级观众”一抢而空,许多人中途离场,却也算得上成功,唯一的缺憾是舞台上的布景若能再来点“密室逃脱”风,服装上撒点血之类的,B级的风格会更强烈,也更彻底。
最后来看几个“B级”音乐的例子:

梅津和时策划的Festa in Vinyl 农村塑料大棚音乐节

《交响情人梦》TV版第五集 和式BIG BAND

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杀人事件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