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
与多数欧漫令我联想起动画长片不同,夏布特的三个漫画都令我想起电影。从我最早看的《灯塔》,到改编自梅尔维尔同名小说的《白鲸记》,再到不久前看完的改编自杰克伦敦同名小说的《生火》,都令我想起电影。这并不是说,他的漫画有多么曲折的情节或是如电影一般足够的长度,仅仅是说他笔下的镜头。

镜头感,是夏布特绘画语言最鲜明的特点,我们能很容易感知到“摄影机”的推拉摇移,这三部漫画的开头都是先写景,然后由景及人。当然,所有的漫画可以说都具有一种“镜头感”,但夏布特能够做到每一幅都像是精心挑选的机位,耐心说服主角站到恰当的位置,从而令每一幅画面都显得考究、沉静。对多数美漫和日漫来说,如果你盯着一格漫画良久,就好像在动画片中按了暂停键,因为你试图要从中找出一些什么细节信息;而夏布特的漫画,如果你盯着一格漫画,却会感觉到“这是一个长镜头”。这种幽微细腻之处,即是我所谓的镜头感。

这也是我阅读夏布特的作品,所获得的与众不同的感受,既不同于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也不同于其他的漫画。
人与自然
很多人都是从《灯塔》开始认识夏布特,多半会对里面那个面貌极为丑陋,但有着一个内向、温柔、对真善美充满憧憬和想象的内心的灯塔怪人印象深刻。
我也是。初见灯塔怪人,那副尊容令我吓了一跳,我还以为这是比较恐怖或者黑暗的故事。不过,从怪人拿着词典想象世界的桥段开始,我就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这是一个暂时没有勇气走出灯塔,但终将获得勇气去和广阔天地搏斗的高尚灵魂。果然,故事结尾,怪人终于战胜内心的彷徨,走下灯塔,走向世界,与外界和解。
《白鲸记》亦然。与原著情节基本相似,那些以捕鲸为业养家糊口的人,尽管同样坚毅果决不畏生死,但其品性终归位居次等,只有船长这样的偏执狂,抛弃一切凡间利诱,与白鲸捉对厮杀同归于尽者,方才显示出人类面对万物时所应具有的高贵。这是19世纪的人文主义,也正是夏布特所要表现的主题。
而《生火》则更典型了,一个不理忠告,执意踏上征服寒冬旅途的淘金者,虽然自信满满,终究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他“生火”的行为,或者说这种自救的强有力的意志,已经足以令他自觉遗憾但并不可悲。与自然搏杀,有生有死,奋勇搏斗,坦然认输,恰是人类的尊严所在。这与《老人与海》殊途同归。

因此,夏布特的漫画在思想上具有共通点,那就是努力刻画人与外界、与自然、与世界互动时波动的内心和表现出的行为。他会把这种内心与行动描绘的极为细腻,纹理清晰,富有激情。
黑白
除了《生火》里的那一汪火种的橘红色,夏布特目前我看到的漫画几乎都是黑白色。《生火》那浅浅的暗红色调(见上图),其实仍可以归入黑白色的范畴。
考虑到夏布特的温柔细腻,他选择黑白色风格,只有一种原因,就是黑白色更具有表现力,更能展示出绘画特有的光影、线条。我一直有一个疑惑:梦是什么颜色的?我思来想去,每天拼命去回忆做过的梦,总是觉得梦是黑白色的。
这一点,《灯塔》尤其明显。灯塔远离人境,内部具有漂亮但阴森的旋转楼梯,在黑白的描绘下,灯塔内部的几何造型很美,也很孤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