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白《与韩荆州书》与韩愈《与于襄阳书》
刚才看《古文观止》,先读李白的《与韩荆州书》,再读到韩愈的《与于襄阳书》,觉得有点唏嘘。
两篇文章都是自荐书,希望当权者能提拔、重用自己,主基调也都是“跪舔”(活着真不容易,连李白、韩愈这种才华的人都要如此),但李白用的是“人抬人高”的策略。《与韩荆州书》起笔把韩朝宗捧到天上,说读书人皆讲“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夸对方“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然后夸耀自己傲视天下的天人之才(他真的有),如果您要“日试万言”,我“倚马可待”,想考我的话我顷刻能成万言书。最终收笔,普天之下也只有您能识货了,请您给个机会试试我吧。这种自荐文章,即使李白写,也只能故作傲媚。
韩愈的策略和李白不一样,“跪舔”前,他先义正言辞地讲了一番道理:晚辈想要混得好,必须靠贤达前辈提携,这属于道义传承;前辈想要博得身后名,就要多提携后进,让他们继承道义并为自己传扬美名。可现在呢?后辈不愿自荐于前辈贤达,怕被人说献媚;前辈也不怎么提携后进了,这种现状很成问题!此话一出,韩愈自荐的行为不仅不属于献媚,反而成了针砭时弊。
随后韩愈喊话于允元:你是不世之才,啥都好,就是不怎么提携后辈,是不是你“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是不是为国家干工作太忙,没时间提携人才?没时间的话,现在我送上门来了,你看看我的文章够不够水平。一般人我都不屑与他们说这些,可倘若连你这种奇伟之人也无视我,那就算我命里倒霉了。
对比李白的“人抬人高”,韩愈算是“赶鸭子上架”的策略——先义正言辞的把道理讲给对方听,如果对方还无动于衷,那就算我看错你了,算我倒霉。两封自荐书,看出李白韩愈二人性格的不同。韩愈求人给自己一个机会,也求得义正言辞。
人都有刚起步求人给机会的时候,不过李白韩愈终究是三千门客中的毛遂,锋芒所在,最终必然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