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for music,任凭外界沸反盈天,风暴中心依然很安静。
从小也算是浸泡在华语乐坛中长大,听了太多周杰伦、五月天、许嵩的歌,也向往beyond 、张国荣、张学友、王菲、李克勤、任贤齐等等大前辈营造的音乐世界,我听歌同大众一样听旋律、看歌词,讲究情怀,但与此同时,人们是不是该反思自己,我们是需要缅怀经典,经典不能忘,可在社会不断向前冲刺的过程中你有没有被你不断强调的故旧情怀绊住了脚步?
时代,缄默不语,它不需要高声呐喊你需要做些什么来迎合它。它也没有定义每个时代必须要有的常规操作,所谓的“标准”往往是普通民众自己的选择,可他们偏偏要把自己的喜好标榜成这个时代的标签,从而戴着有色眼镜以恶意和偏见去打量、去质疑、去扼杀一切不符合他们审美标准的新生音乐力量,甚至为这种偏见抹杀少年们的一切努力。
萨迪在《蔷薇园》中曾说“在怀有敌意的眼中,美德也会成为最丑恶的污点。”

所以当人们一味要求蔡徐坤的歌曲要迎合大众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因为蔡徐坤他只是新生音乐力量的一个代表,人们这么做是在扼杀他们自己不喜欢的新生音乐类型的生命,而这种情况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你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抵触新事物,是人类的一种逆反习惯。
而这个社会,从来不会缺跟风踩一脚。
随着喧哗和浮躁在这个社会甚嚣尘上,人们要面对的是碎片化信息的不断冲击和信息茧房的桎梏,资本诱导舆论下的跟风成潮或许成了当代中国大部分青年人的常态。

人的坏习惯真的很多,本质也很懒。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去独立思考一件事了,看看你的收藏夹,有多少东西被你束之高阁了。
卡耐基有一句话,“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很可悲,很多在某个圈层内拥有极高话语权的所谓行业“权威人士”,这些人或腰缠万贯、或资深营销自带无数关注,同大众传媒一样,他们本可利用自身强大影响力去带动和引领受众向着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形成的过程中前进,可由于这些体系内部自身紊乱,或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或不基于实践求证,或只为盈利最大化,从而在社会舆论和受众态度方面造成很严重的消极影响,尤其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随着青少年上网率占比提高,少年时若不能为其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很难保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虚心接受,严肃判断。二战时期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有一句关于洗脑的世界名言,也许大家都听过,即“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掩盖事实、曲解事实甚至没有事实,就是谎言的特征,但发起人借助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无数次的重复强调后洗脑你的思想,然后你就深信不疑。然而谎言就是谎言,不会蒙蔽所有人的眼睛,一旦真相被戳破,所有脆弱的一切就会土崩瓦解。

社会是浮躁的,而我们需要静下心来。
纪伯伦曾说,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我很喜欢,与大家共勉。

回到文化的话题,放眼全球,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指出在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态度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这是中国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大国表态。
“多样性不仅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发展的。”
“未来哪个文明发展得更快更好,就看哪个文明更开放更包容。”
大国尚且如此,而国民为何不自知呢?
当固执、无知和偏见,扼杀了新生艺术的生命,你又凭什么要求中国的音乐市场能有所进步呢?你又凭什么一边沉溺其中,一边高呼中国乐坛“已死”呢?
从辩证唯物主义来说,新事物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而新事物势必将战胜旧事物。不过既然是新事物,就避免不了它初生力量的弱小和成长道路的曲折,但它的前途是光明的。
毕竟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式的上升和波浪式的前进。
而蔡徐坤的音乐之所以可以被认定是一种新事物,就体现在各种平台和论坛上不一样的声音,以及对比各种专业音乐人士如梁欢、荒井十一等对蔡徐坤音乐的支持和认可上。
敢于打破常规、偏见和不被认可,他就是蔡徐坤。
不被定义,百无禁忌。

作为一种现象级人物,他能在这样黑暗的两年里保持这样一批年龄跨度大且粉丝死忠程度如此高的受众群必有他的过人之处,没有谁会无端为谁浪费自己的金钱和时间。
终身学习。他一直都在工作和学习中度日,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即使在你以为他神隐的日子里,他都没有让自己松懈片刻,一直坚持自己的热爱。
而在公益事业上,他也身体力行,并且影响和带动粉丝做了很多正能量的事情。如此努力的少年,也不过不到22岁。别人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可看不见真相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裁定他呢?

我相信他,他在音乐作品和大众认可这件事上有他自己的考量。我很欣赏这种态度,也很期待未来的他能有更高的成就。
我折服于他的人格,他的音乐,他的舞台。他的音乐和舞台作品带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开始接触到我从不熟悉的R&B,Trap,EDM,电子音乐,hip-hop,摇滚乐队,五调......作为一名音乐人,他事事亲力亲为,对每一个小细节都极度认真。
对于认真讨论音乐的人,我们接受你们不同的观点。毕竟众口难调,人的审美本身很难达到统一,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还是,只有发自内心的评价,才值得尊重。我希望大家辩证地看问题,保持独立思考、实践求证的能力,而不要单纯靠感觉,不要动辄“不好听”,动辄“抄袭”,无意义的刷屏或是幼稚,或是金钱诱惑下的商业行为。所以请在评论前首先将你的感性认识进行两次飞跃,在实践中验证你的理论。
感觉不可靠,感性认识要飞跃到理性认识,而理性认识要回到实践,如此循环反复,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而蔡徐坤他也一直在学习,一直在进步。不要给他的音乐限定风格,乐于尝试各种风格,不被定义,才是真正的KUN式风格。
对于偶像光环,不可否认,他是有这个标签。但他凭什么拥有这些人气也好,喜欢他的人也好,凭什么大家愿意去支持他呢,因为这些喜欢他的人,看到了你们没有看到,也不愿意去了解的东西,因为他们看到了男孩偶像光环下背光的那一面,看到了男孩为打破标签一直在做的努力。

对于人们内心的刻板印象,也许一时很难得到改变。但他也说过,“与其用目光环视别人,不如用目光正视自己。”
他只是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被卷进了名利场这个漩涡中心。但他清楚地知道,鲜花和掌声都是舞台和作品回馈给他的,只有练习才是常态。
他知道外界的毁誉是一时的,而金钱是身外之物,只有实现梦想才是他最深沉的热爱。如果你对他有所了解,你就会知道他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与这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时代有多格格不入。他从低谷中来,经历过人们看不见的蛰伏和沉寂,却为了对舞台的向往孤注一掷。人们总说他一夜成名,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夜有多漫长。
失而复得的舞台,他比谁都要珍惜。
想要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走到极致,就要面对偏见和诟病。但偏见和诟病都无法阻止你进步,“如今,已没有空间留给泛泛之辈,所有东西都必须鲜明大胆,并且熟知无论如何你无法取悦所有的人。”Miuccia Prada女士如是说。
“因为只有当你真真正正走过那一段沉寂,你才会变成另一个人。”

你的人生高度,你看待世界的视野,不完全取决于你身处的环境,“思想决定人生高度”,只要今天的你没有放弃每一个抬升自我高度的机会,你就还有机会拥有一个看世界无比清晰的灵魂。
贫穷或富有,莫欺少年穷。
努力什么时候都不晚。
面对庞大资本统治下的世界,我们需要打破原有的观念,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关于粉丝。我想说,不要把偶像能带给你在平台上吹嘘的虚荣感放在第一位,爱一个人是应该大声说出来,但我们更需要的是陪他更久,不要让你蓬勃的爱意在漫漫岁月中灰飞烟灭。
虽然认识蔡徐坤纯属偶然,但喜欢蔡徐坤却是必然。
必然要通过大量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而偶然的背后则隐藏了必然。
因为他有着蛰伏在黑暗中也藏不住的少年热血,因为他重压下孤注一掷却也敢执剑屠龙,因为他把对梦想的坚持活成了一种偏执以及有着对人生近乎透彻的理解,因为那一段段他深夜独自在练习室为了一个个观众根本看不见的小细节反复排练的时光剪影,因为他善良真实不世故,因为他少年棱角锋利不可磨……
如《Young》中解说,“老一辈吟唱热泪盈眶的情怀,而新时代的青年却正在速度与残酷中书写青春。”
那些曾经的安利视频里满满的恶意评论,至今还停留在原地。
用词肮脏不堪,黑评万赞。
人们拿他取乐,把自己声色犬马的快乐建立在少年无数的心血和热爱上。
没有丝毫悔意,却为此,洋洋自得。
好像成就了一件可以被歌功颂德了不起的业绩。
在那段全平台黑暗的日子里,我听到的是一声声浮躁喧哗毫无营养的叫嚣,我看到了人们一叶障目坐井观天的人生信条。

在那一瞬,人性的丑恶被演绎到了极致。
而我至今不懂,他做错了什么。
“热爱本无罪,有罪的是这世界。”
也许你不了解他,不了解这个男孩那传奇热血令人心惊亦心动的人生经历,而我三言两语也道不完蔡徐坤的故事。
但我仍感谢他在经历这样炼狱式的成长还能露出属于少年本来的笑。
他有一个孤独却热烈绽放的灵魂,却对人生的领悟如此通透。
我不知道人们在跟风踩一脚的同时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我只知道在这个过程中,蔡徐坤,他一直在进步。


当然,我尊敬每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但我也喜欢他。
尘世喧嚣,唯有他静心沉降。
正如阿信微博所言,“人生旅途的确就像坐著喷射机旅行; 我会因为一朵稀奇的花而飞过半个地球,却不会为了万呎之下人们的鬼叫而停下脚步。我只看我想要的风景,从不听乱世的耳语。”
“乱世总是最不缺耳语。”
当人们厌弃“idol”这个词时,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为“idol”正名。
他喜欢idol这个词,但他不仅仅是idol。
他引发了大众对社会的思考,带来了正能量,不管你承不承认,他就是一名时代偶像。

他说过,
“ 许多人要耗费一生与偏见作斗争,也许我也一样。”
“我对自己有过期许,有过沉默,但从来没有怀疑过。”
别蒙着眼。
“ I play a long game. ”

—————————————————————-
最后,对每一个喜欢和支持蔡徐坤的人说:
首先,辛苦了。
谢谢你的坚持。
谢谢你的努力。
谢谢身边一直陪着你的人。
谢谢过去。
谢谢这份沉甸甸的热爱和从未做完的梦。
要感恩,要珍惜,要继续长大。
要有担当,要善良,要继续学习。
因为不再单枪匹马所以不再害怕绽放光芒。
——蔡徐坤

—————————————————————
“我那时还不了解人性多么矛盾,我不知道真挚中含有多少做作,高尚中蕴藏着多少卑鄙,或者,即使在邪恶中也蕴藏着美德。”
——《月亮与六便士》
所谓言论自由,你可以表达自己的见解,但它总是带着莫名其妙的偏袒,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逻辑,还美其名曰为了正义为了公平。
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罗兰夫人(Jeanne Marie Roland)临上断头台前疾呼:
「自由啊! 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她信仰革命,却死在革命者手里;她为人民追求自由,最后的结果却是从容就死。
可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又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我看透了人们迎着资本横冲直撞头破血流的故事,憨批们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却也冲不破他们的枷锁,撞在阴谋家的陷阱里。
可只有你,还活在后现代的清醒纪里。


“终有一日,我不用为拥有玫瑰而向人道歉”。
——《V字仇杀队》
—————————————————————-
不知道是我对人性抱以偏见,还是人性本身就只可抽丝剥茧而不能寻求改变。
我质问喜欢是否能敌得过漫漫岁月?
得到和失去,真实和虚伪,只是源于内心碰撞。
爱和得与失。
如果可以,
愿你成为自己的光。

-
小胖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15:29:53
-
你得不到的女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1 23:39:18
-
猫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3 09:15:36
-
是谁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22 20:25:00
-
旺仔.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0 20:08:00
-
江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0 00:04:57
-
ggril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9 21:22:46
-
零叁零壹_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9 18:30:02
-
求其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8 11:31:57
-
三分钟没有热度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8 11:24:09
-
ᴢᴏᴇʏ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8 00:03:17
-
妈妈告诉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8 00:00:27
-
寒潭鹤影_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06 08: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