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2 学习记录
以前朋友和我提起过“豆瓣是个找资料学习的好地方“,我还半信半疑的。然而最近标记了一本专业书就被弹出来各种书籍书单和小组等等的连锁反应吸引,收了一大堆书单仿佛收藏就是看过一样...倒是唤起了学习的欲望(当然也是因为不得不准备复试了)。
前些日子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大佬转发的一个教育APP平台所有课程全开放的消息,发现这个平台还有设计学的板块,很是惊喜,就直接下载下来试试了。好奇点开设计学的课程,看到设计史相关的课程时还略带怀疑,因为现代设计史基本上在考研的时候要被学烂了...在备考期间,至少国内的各种设计史相关的主流教材都被我翻过了,内容基本上大同小异,毕竟是学科框架摆在那里吧,王受之的讲座上也说,设计史的教学框架被基本固定后,他在编写教材类的书时也很难有发挥空间了,国内的学科奠基人尚如此更何况其他后来者...唉。我自己在国外也亲身感受过现代设计史教科书中存在的经典设计,但是复习的时候还是觉得有种隔层纱的疏离感,这种小困惑倒不至于影响学习,却总是时不时挠一下,还是不太舒服的。
所以今天看了这个课程才忽然有种柳暗花明的感觉(不知道这么形容是否恰当),但却是真正感觉自己发现了目前最好的现代设计史课程。首先讲课的教授本身就是兼顾研究与实践的大佬,技术史研究出身,和IDEO有常年的合作关系,设计思维是他提出的,看简介时有种不明觉厉感。
真正的妙处还是在于课程的内容上,看似都是最基础的知识,但是讲述得很有条理。而且也打通了我之前的“小困惑”:他的课程中很恰当地展示了一些现代设计运动在这一系列的发展中的相互联系、前因后果。之前的学习中,总是觉得每个部分之间是割裂的,不同时期的人物彼此间的影响也没有太过在意。甚至觉得,很多教材中也没有特别强调过这些联系,仿佛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就真的仿佛如它的批评者所言“是毫无来由、没有根据地蹦出来了”一般。但事实上,现代主义就是在人们不断地回答“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美该如何存在”这类问题的发展中产生的结果,而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莫里斯。我以前并不是特别能理解为何莫里斯的地位如此重要,毕竟他的时代局限性很大,很多老师还会强调他的局限性。但是这个教授说:“莫里斯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一个对的问题。”——真是豁然开朗的一句话!可以说这个问题至今都在发展着,被一代代设计师们回答。为何他的思想会在当时广泛传播并且深刻影响了现代设计的发展也就不难理解了。
另一个也很有意思的点是关于新艺术运动的。教授特意提及了日本文化,因为日本在1867年对世界开放后,许多艺术从业者都好奇地前往这个神秘的东方国家去一探究竟。正是在那里,大家“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笑)。日本的艺术中简洁优雅的造型语言令他们耳目一新,看到了未来的工业社会的产品在造型上的新的可能性。这一个历史的细节,我在之前的书上几乎是没有看到过,虽然有的书上会提到,新艺术运动受到了东方艺术等其它艺术的启发,但是“东方艺术”是很抽象的概念,可如果是有图片做对比呢?这种影响和联系就变得清晰了起来。教授还举例了新艺术运动中的一个海报设计的案例,来说明抽象风格的发展。删繁就简并非是空穴来风,是不断地积累和发展的。之前的知识体系里有些割裂的各个设计艺术运动被联系起来,感觉整个知识体系终于被完善了,真是感人QwQ不愧是宝藏课程。
最近这段日子被网络上的新闻影响得情绪起起落落,今天算是情绪落到低点后走高的一天。写点日记也好清空脑中的情绪和梳理学到的知识。明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