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与「编译」
有感于编译这个词实属巧合。
编译: as a compiler

大四下(2018 spring)选了一门课,编译原理,翻译成人话,说的就是如何讲源代码如何按上图的 flow 转化成可执行的目标代码(在目标机器中执行),是一门非常底层的系统课了。编译器输入不同语法的编程语言后,生成普适的中间代码并优化,再根据目标平台,输出成不同类型的目标代码。 不管是计算机网络 TCP/IP 协议还是编译器,系统设计总融入了许多与人类交流相似的 principle。编译器像是人与计算机交流的媒介,而计算机网络则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交流的渠道。
编译:编辑与翻译
第一集中范晔自嘲为“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译者即叛徒”,翻译讲究信达雅,就好像是不同的文化系统之间的翻本与转译,确实不易。与考究的学术不同,具体生活中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是沟通。本科念心理学课时,一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语言作为思考的工具,我们的文化、认知都寓存于语言之中。当我们用一套熟知、并广泛认可的话语体系时,实际上已经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背后的逻辑链条。例如纪录片中提到,孩子是没有“兴衰、象征”这些概念认知的,有的只是视觉的感知,通过镜头的远近,从而将情感和记忆联系起来,这与成人的思维结构完全不同。人与人思维结构的区别,并不比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小。交流对象的成长环境、学识背景、性格喜好、目的动机与主体间千差万别。但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又何其之高,无非贪嗔痴罢了。当我们用自己的一套编译系统去解构、重构他人的语言、文字输入时,常常产生困局,泥淖不前。

非暴力沟通
2019 年在上海实习了几个月,作为一个工程小白,深感于,具体工作中重要的,不仅仅是 hard skill (which really matters),更重要的是表达、倾听和沟通这些 soft skill。 当然工程领域,并不要求仿效书中那样 follow 一个 scheme 去感知伴侣、亲友的感受、情绪、需求 。除了自我驱动,我们常常提到一个的人悟性、聪明,这些都是很 「 虚」的词,又例如性格上的善解人意,把它们拆解来说,其实就是同理心和逻辑,愿意去倾听,去表达。这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改变。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你感到……吗?”
(3)需要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所以,你想……”
© 本文版权归 dou-dad-2022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