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气,无序,杀戮——我的己亥年top 1
如往常一样,这个榜单中有一些早一年便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首映的影片,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才有机会看到,因此便选入了今年的榜单中。而有一些今年的热门,《小妇人》《1917》之类,目前还没有优质资源流出,只能暂时不纳入考虑范围。还有一些私人补看的老电影,以及院线重映的《千与千寻》《海上钢琴师》等等,也不在年度榜单的选择范围之内。
本来是想同往年一样排好顺序选出一个年度top 5的片单,不过定下之后却惊讶地发现前三名的影片有着如此高的相似度。
相似度并不是指题材或者内容,甚至不是影片的类型,而是指这三部影片所弥漫出的气质,一股不屑与旧世界为伍的反抗气质。再加上它们都有着各自突出的优点,以及各自不可回避的问题,让我实在不好将它们排出个高下,于是便决定三部影片并列,共同成为我的年度top 1.
如标题所述,戾气、无序、杀戮刚好可以分别代表这三部影片的内核,而这三部影片所传达出来的情绪,似乎又可以与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尾声相呼应。如果说电影是现实的镜子,那么这三面镜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照出同一个时代的真实。
还有一点补充。我所选出的榜单前五,从前年全由院线片组成,到去年两部半的院线电影(大象点映就权且算作半部院线片好了),再到今年无一院线。不知道是因为我个人的偏好越来越私人越来越小众了,还是因为能在大陆院线上映的影片越来越保守越来越无趣了。
我衷实地希望答案是前者。
(分割线以下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NO.1 《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席地而坐》最吓人的,可能就是它的片长了。
实际上,这其实是一部非常容易进入的影片,三小时五十分钟的片长并不像营销号炒作的那般是一个孤独艺术家的喃喃自语,胡波其实是在用一套非常经典的叙事逻辑讲述一个极其容易产生共鸣的故事。
拿院线片做类比的话,《大象席地而坐》就是现实主义版的《少年的你》。
四位主角皆是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他者”,他们所代表的,是对于社会逻辑的不归驯,是一股绝对野生的戾气。就像片名所指的那只大象,一直坐在那里,不融入大象的社会群体。
同时又像那只大象一样,他们的反抗与戾气并没有发泄的对象——无言的席地而坐,难道有什么具体的反抗目标吗?
因此,胡波的反抗只能是一种消极反抗,而胡波的戾气注定无解。他的反抗最终成为了他的墓志铭,而《大象席地而坐》最终成为华语影坛唯一一曲悲歌。
NO.1 《小丑》

刚看完影片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年度榜单一定会有《小丑》的一席之地。
就像我在豆瓣短评上写的,“缺点很多,我选择全部忽视”。小丑所散发出的无序的气息,足以让人为之癫狂着迷。
不妨去搜索一下《小丑》的各款海报,你会发现它们是2019年最具风格的作品,因为它们全都附注上了无序的因素——大片的留白,倾斜的构图,非常规的拍摄视角,阴郁而又高对比度的配色,以及华金·菲尼克斯极富多义性的情绪传递。在还未开始观看影片之时便将混乱与狂热准确地传达出来。
不像《V字仇杀队》,《小丑》不是一部有关社会运动的正面教材,甚至可以说,《小丑》的创作就是反《V字仇杀队》的。
世界各地发生反政府暴动时,V的面具都会如期而至。注意,不是游行,不是示威,而是暴动,武装暴动。
《V字仇杀队》描写的是一种精英政治的前提下反专制极权的运动,影片中的群众都众志成城地抵抗唯一的敌人,但实际上,现实中的政治运动往往会涉及到多派系之间的内斗,殃及无辜群众的杀戮,这便是《小丑》所展示的世界。
小丑绝对不是英雄,他是象征着无序的怪物,是试图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魔鬼。而魔盒一旦打开,便再无人能控制,哪怕小丑自己也再无能为力。这便是《小丑》给这个日益疯狂的世界的最后一次警告。
NO.1 《此房是我造》

看《无耻混蛋》的时候我说,我不喜欢昆汀的切入角度,不喜欢他用反纳粹的外衣来给自己的血腥癖好寻找合法性。那我喜欢的是什么呢?就是这部《此房是我造》。
《此房》并没有给自己任何包装,影片的目的很纯粹,就是要为一个杀人魔辩护,就是要为杀人这个暴行赋予合理性。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写给撒旦的《圣经》,它将上帝与耶稣的神迹照搬,挪移到了杀人魔鬼的身上,书写杀戮与脱罪的史诗。
不难看出,影片构建意义的方式是“复述”型的。也就是说,拉斯·冯·提尔并没有试图原创什么新的符号意义,而是将传统的符号进行复述,然后重新构建意义。
通过这个方式,《此房是我造》的文本极具厚度。拉斯·冯·提尔重新定义了一段钢琴演奏,重新定义了葡萄的腐化,他将工厂的噪音称作地狱的尖叫,将地下水道称作通往地狱的道路,他也重构了建筑材料的意义:用肉体堆砌的建筑才是最完美最神圣的。
《此房是我造》反对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的惯性,而拉斯·冯·提尔则试图用它来砸烂被主流话语统治的电影圈——
拉斯·冯·提尔就是Jack,那个杀人魔,那个破坏神。
NO.4-10(降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