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作乐,“闭关”的这些天我都看了啥子书
2020本来是我这一级大部分同学的本命年,本想着这可能会是不平凡的一年,而现在这一年却成了所有人不平凡的一年。
16号从武汉回来,17和18号两天和朋友们去汤池泡了温泉,19号打了半天麻将,终于在20号,我开始了“闭关”的隐居生活,日均步数不过300步。还好17号那天中午好友直接冲到我家把还在床上的我叫醒,不然我就要错过可能是这段时间唯一的聚会了。虽然自从家里这边道路封闭以来,各自在家隔离的伙伴们总有人说自己头晕、发热,怀疑自己是否感染,但过去了12天隔离期之后,结果还是温柔的,大家都还活蹦乱跳的,尽管只能在家里蹦跶。
这个特殊情况也给了一次“清理库存书”的机会。前段时间还感叹书刚老师说的“十年前不会看的书,十年后还是不会看”,结果就这十天,已经解决了一些四五年前的书。于是,本以为家里的书十年都不可能看完,按照现在的进度一年就可以宣告胜利了。
还是从刚回来那天说起。16号的早晨我坐上了回乡的动车,打开kindle开始看《认识古典音乐的40堂课》,后来又靠等大巴车的时间在车上就看完了这本书。豆瓣评分不高,看完后觉得豆瓣评分还是挺公正的,本书大部分都是很浅显的乐理常识,对音乐家与乐曲的介绍也不痛不痒,不如直接去翻百科。这本书也与过两天读完的吕正惠老师《CD流浪记》形成了很好的对比。吕老师的文风是很可爱的,很好玩的,买CD买上瘾,听音乐上瘾,可能这感觉和买书上瘾差不多,反正就得买着,省吃俭用也得买着。从这本书能看到吕老师的更加顽童的一面,他对古典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的描写,都简省而有力量,又掺杂进自身的理解感受,很适合音乐爱好者的书。
另外借着出古建筑试题的机会,我看完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和另一本“中华文化通志”里面的《建筑志》。梁著《建筑史》更加专业,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语言是文言写作,阅读较为困难,对外行而言一旦涉及到古建的专业知识,就有点不知所云,还是需要有专业储备才能进入这本书。但从梁著中很能看到他对古建筑抽丝剥茧般的叙述与分析,能深入到每一片瓦、每一块砖。古建筑人的用心可见。另外三联的设计与装帧皆是上乘,大开本定价良心。和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相较起来,《建筑志》在细节程度与建筑史概述上这本书就有点被比下去了。本书对建筑史的勾画更多偏向整体的把握,重点在宫城设计上,没有太多建筑特征、建造细节的分析,但更具大众性,容易理解。
“读库”书系一直都有很好的水准,建筑系列也挺不错。之前买下的《营造天书》正好也合着我负责的宋辽金元建筑。这本书对宋辽建筑的几个代表建筑都有很精彩而且通俗的介绍,宋辽金建筑在现代的留存还很多,尤其是木构建筑依然能历经千年屹立不倒,古时的建筑术实在了不起。尤其是在讲述《营造法式》中材的比例时,能够窥见中国古建筑中理性与美感的共存,很令人佩服。读库这个建筑系列值得阅读。
趁此机会,我也解决了一些“看了一半”的烂尾楼。但翻看下来也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书之前只是“看了一半”。在微信流传很火的《夜行实录》读下来感觉就像是社会花边新闻的合集,而且短篇的长度让人感觉到碎片化的无趣,并没有一条足够吸引人的“长线”留住阅读兴趣,更容易草草作罢。朱西甯的《铁浆》是他的短篇小说合集,对乡土的描画很细致。单篇小说都比较圆融,融贯起来看又是一副农村那种粗粝的画面。放了好久的《日本古书店的手绘旅行》也终于翻看了一遍,作者的插画都非常详细,注意到每一个书柜都装着什么类型的图书,整本书在旧书店之外也加入了书市、图书会、国外旧书店等的介绍,整体内容还是很丰满的。但我更喜欢的还是书里认真细致的画作。
月初在多抓鱼买的几本书也顺势读了下去。原本对《五四@100 : 文化、思想、历史》的期待还挺大,但其中对我有启发性的文章还是不多,因为是短篇文章合集,每位作者都只能就一个小主题做一个最简明的论述,所以本书并不能告诉你“五四”是什么,我们只能从这本册子里看到现代的学者们关注的五四有多少种面向、多少个主题与方式。在有限字数内给人惊喜其实很困难,本书勉强算进入五四的各个小点的汇集。
另一本抢到的《礼与生命价值》很有华中乡土派的特色,把“传宗接代”视为农民生活的最终价值。但此种观念不免又强调了传统伦理中的男强女弱的特质。整本书的框架还是比较清晰的,作者的最重要的论述就是礼的社会学与宗教性两方面特征,在本书更强调礼的宗教/价值性层面,也就是农民的生命价值。这里的区分是农民生活的伦理价值与意义追寻的生命价值,前者在“人-家庭”的结构中,后者在“我-宗”的传承序列中。于是,礼就作为两个结构的贯通部分而容于生活、又赋予生命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礼一定要以“仁”为本质才能达到礼的二重性,这也就是说社会学意义的“礼”的概念必然区别于儒家“礼”的内涵,或者说社会学意义上的“礼”包容了儒家礼的行动与仁的道德本质,并包容了两者的价值。整体而言本书更多是理论论述,田野部分较少,这也是作者的理论追求吧。
《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一直静静地躺在书柜里,一本很厚重的学术会议论文集。我只读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部分,从中能够看到各家对于教育的体验与反思,甘老师的问题意识还是很强大的,温老师的发言最有地气、实在,后面那些在会议上发言的大学生们在今天果然都成为学界的青年才俊了。《孔学古微》是“六点评论”中比较重要的一本,本书的目的更在乎“通识”,对孔学的勾画更多是历史经历、四书五经与主要的仁义礼的思想,而且叙述脉络接续的是理学脉络,而不太重视“礼”的发挥,所以书中都没有论述荀子。由于成书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有些儒学观点也比较“旧”,或者说基础,也未能有经学的阐释,算是一点遗憾。
读库依然有一些库存,《钓客清话》是一本讲述钓鱼哲学的小书,可惜的是,我不太能接受这样拗口的翻译,语言更像是早期外国电影的中国配音感觉,和我心中的“文雅”标准不一样。译者自己也还比较臭屁吧哈哈。又看了当当超低折扣买来的书。《费曼讲演录》小册子做得很好。费曼三次演讲都是围绕科学与生活的主题,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带入生活之中。作者提出了几个很核心的观点,科学不涉及价值领域,科学“应该”如何使用并不是科学本身处理的问题,而科学与宗教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怀疑与信仰。正本小册子简明通俗,可以看到一个科学家对自己生活的观察与思考。《鱼什么都知道》则是很好玩的小书,对鱼的各种特征都有介绍,鱼因为没有“表情”而少被人们同情,但它们还是有自己的爱恨情仇各种感觉与感知,而且社会性行为也和人类有很多相似性。鱼和人也可以有深入的感情。通过这本书可以发现鱼类的另一面吧。
最后,也是最重磅的,高二买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历时六年,终于在研二看完了。译者文笔很舒服,故事比预料的“好读”很多,却也和预料的乱世爱情不一样。这部小说所呈现的半个世纪的情感历程,都是在婚姻、激情、爱情、愤恨等等交织下的生活,中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似乎又彼此不同。费尔明娜的一生轨迹似乎从少女到夫人、妇人,又回到了少女,而阿里斯则像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一直沉浸在自我的爱情世界,他这五十年投身的激情不过是一种肉体的替代而已。而乌尔提诺医生,最完满的一个结局,从爱情向婚姻,也经历了出轨,但最后稳定的婚姻生活给了他一个善终。所以每个人交出的爱情答卷都不同,而最后返老还童的浪漫注定是爱情走向永恒的终结。
整体来看这是一份非常不务正业的书单,也不学术(可能我就是喜欢不务正业也不学术),不过近期的读书目标也只是把这些边边角角的书读完。可惜的是专业相关的书、或者更想看的书全都放在学校,家里的选择还是少了很多。下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啃完沟口雄三的三联版的八卷本文集,这可是我难得花重金在书店直接买下的套装书,还包括在多抓鱼高价买回的《作为方法的中国》(当然去年三联重印了这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别买绝版书吧,它总会再版的)。
-
一一山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11 01:30:15
-
Sieben noc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04 09:35:53
-
Sieben noch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03 22: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