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象征什么?意味什么
《透明的红萝卜》象征什么?意味什么?
——评莫言《讲故事的人》之五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3】
在这个标题下,莫言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
莫言告诉我们:他的《透明的红萝卜》有三大“亮点”:
第一个“亮点”,《透明的红萝卜》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
第二个“亮点”,《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子,是莫言全部小说的灵魂、更贴近他的灵魂。
第三个“亮点”,《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子,是莫言全部小说人物的“领头的”人物。
这三个“亮点”,很值得探讨。我们先探讨第一个“亮点”:《透明的红萝卜》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
360网、百度网对《透明的红萝卜》都有介绍,介绍文章很长,摘录几段于下——
内容简介
《透明的红萝卜》里的主角,小黑孩是个孤儿,从小缺乏父亲的教导且总是受到继母的虐待,这从小黑孩的外貌就可以看出来: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他的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文章中写小黑孩被继母从睡梦中打醒去挑水的段落写的比较细致。小黑孩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变得沉默、倔强而孤独,感情世界也变得空虚,从不愿意主动跟别人打交道。而处在乡村社群中心的青年们,他们对于黑孩从没有屑于理解。[1]
小黑孩和小石匠被派到滞洪闸工地干活挣工分 ,受到了小石匠以及美丽善良的菊子姑娘的保护。但因为继母虐待的阴影以及他对菊子姑娘一种隐隐的情愫,他甚至咬了菊子姑娘 ,在小石匠和小铁匠打架时,意外地帮欺负他的小铁匠去打小石匠。小铁匠动不动就让黑孩去偷地瓜和红萝卜,因为黑孩视觉上的幻觉 ,他把红萝卜看成了有着金色外壳包着银色液体的透明的红萝卜,从此对红萝卜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最后当小铁匠把他的萝卜扔进了水里再也找不到时,黑孩钻进了萝卜地,把所有正在成长的红萝卜都拔了出来。
创作背景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家乡山东高密县生活,那时的生活条件很差,莫言也要帮着爸妈挣钱。他在水利工地旁劳作之余,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这个惨痛的记忆一直被莫言深深记住,于是在1985年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参考资料
1.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在线阅读 . 中华励志网 . [2018-5-29]
2. 1985年 《透明的红萝卜》 . 凤凰网 . [2018-5-29]
——两网站的介绍告诉我们:所谓“透明的红萝卜”是“黑孩视觉上的幻觉,他把红萝卜看成了有着金色外壳包着银色液体的透明的红萝卜”。
为什么要写“透明的红萝卜”?因为莫言“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而被批斗、而被毒打,“这个惨痛的记忆一直被莫言深深记住,于是在1985年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因偷吃生产队的红萝卜,而被批斗、而被毒打,还见一说:
2012年10月18日,老人报,有篇《莫言曾因偷生产队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署名 王南方。他说:
“十二岁那年,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爷爷说:‘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苟且偷安。”
王南方先生说:莫言出生在“中农”家庭,显然他对当时的阶级成分,不甚了了。中农家庭的“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绝不会“苟且偷安”。
但是,王南方先生说到莫言的家庭阶级成分,这提醒我们:对“《透明的红萝卜》是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探讨,应该探讨它的阶级根源。
莫言不是出生在“中农”家庭。他在《恐惧与希望》(在意大利的讲演)中,告诉我们——
几十年来,真正对我造成伤害的还是人,真正让我感到恐惧的也是人。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是一个充满了“阶级斗争”的国家,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总是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荒唐的原因,受到另一部分人的压迫和管制。
有一部分孩子,因为祖先曾经过过比较富裕的日子,而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当然也没有进入城市去过一种相对舒适的生活的权利。
而另一部分孩子,却因为祖先是穷人,而拥有了这些权利。如果仅仅如此,那也造不成恐惧,造成恐惧的是一些人和他们的孩子们,对那些被他们打倒的人和他们的孩子们的监视和欺压。
我的祖先曾经富裕过,所以我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被赶出了学校。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一直小心翼翼,谨慎言行,生怕一语不慎,给父母带来灾难。
——莫言说“我的祖先曾经富裕过,所以我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被赶出了学校。”他没说他家是中农。因为“祖先曾经富裕过”,他“只读到小学五年级就被赶出了学校”,这说明:他家的阶级成分,不是地主就是富农。
这就是说,莫言是地主富农的后代。
莫言在《恐惧与希望》中说:“回顾往昔,我确实是一个在饥饿、孤独和恐惧中长大的孩子,我经历和忍受了许多苦难”。
这段讲演正是“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的写照。
这就是“《透明的红萝卜》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阶级根源。
“最有象征性”,象征什么?
一,象征莫言。“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就是莫言,莫言就是这个黑孩子。
二,象征地主富农后代的控诉。控诉共产党的阶级斗争,给地主富农的后代造成的“伤害与恐惧”,受“压迫和管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让他们“饥饿、孤独和恐惧”、忍受“苦难”!
所谓“最意味深长”,就是地主富农的后代,对共产党阶级斗争的控诉,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这就是《透明的红萝卜》这部作品的“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
2020年1月11日星期六
-
法真居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2-12 01:3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