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邦财商:信托理财、私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
小邦原创
月初,一位热衷投资的朋友提醒我不要买信托理财产品。
开始以为她这么看得起我的,居然觉得我买得起信托产品,就回了句“银行理财产品比较适合我”。
不过仔细一想,总觉得哪里不对,不太确定她是否混淆了信托理财、银行理财和私募等等。
什么是信托?
首先,它是指以信托为目的的法律行为。
大家可以参考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银保监颁布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等。
必须有信托约定(信托关系文件),由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进行约定。
让我图文并茂的说大白话吧。

举个栗子,我是一位千万富婆,但觉得管理这些资产需要专业的人来帮忙,同时不希望孩子总是缺钱就伸手要,而且钱要得越来越多。
于是:
- 我找到某信托公司,提出创设一个家族基金,由该信托公司管理
- 我和该信托公司签订信托约定,约定我提供500万元货币资金,委托该信托公司管理
- 该信托公司按照我的要求,把信托资金的年收益的20%在次年提供给我家的小孩。
如上图所示,信托关系有三个主体,套用到栗子中就是
- 委托人:我
- 受托人:信托公司
- 受益人:我的孩子
有主体,当然就有客体。

简单理解,客体就是委托人提供的财产和之后的收益。
朋友混淆了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她觉得我买了银行理财产品,就等于我委托银行了。
这里有必要厘清信托财产的特质——独立性。

如果说,当你决定买一个银行理财产品,本质是你自己在管理自己的财富,银行只是根据你的指令去执行而已。
但在信托关系中,一旦你作为委托人提供了约定的财产,你不能控制信托财产。
受托人,即信托公司,才是管理者。也就是说,除非信托约定文件中有具体的规定,你不得对信托公司如何管理加以干涉。
有必要了解——这里的A和B相互间的独立也解释了为什么信托基金可以保护家族的资产。
因为信托财产脱离了委托人的管理,就是英文所讲的“ring fence",被围起来了。
当家族遭遇破产等极端情况,信托财产是不受影响的。
在国外,信托也被视为规避高额税收的一种方法,这里就没法详细聊具体的逻辑和走法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就会质疑,如果信托公司有什么管理失误,把我的钱亏掉了怎么办?
根据目前的监管要求,特别是在2018至2019年信托业严格落实“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整改要求后,严监管、强合规、重治理的监督执行效果明显。
相比起私募,P2P等等,信托公司作为受强监管的法人,在出现异常情况下,依法依规和根据信托约定,信托公司是需要赔偿的。
信托 vs. 私募
有聪明的小伙伴会提出一个新问题,信托理财有点像私募理财产品或者基金,因为它们都有类似的特点,例如
- 以非公开的募集的形式集合众多投资者的资金
- 产品多数是封闭式的运作,到期前不得赎回
- 两者都具有较高的和相类似的投资人门槛
- 起购金额一般要100万元

(图片来自公众号“小邦财商系列”里的《你需要知道的银行个人理财(之五)理财产品十要素》)
无论私募基金和信托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 在安全性方面,信托产品的安全性高于基金
- 在投资渠道方面,信托产品的投资范围相当广,既可以投资证券等金融产品,也可以投资实业,而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范围目前只限于股票和债券
- 信托根据签订的协议,除了赎回,还可以协议转让他人
说了这么多,回到实际的投资上,肯定有投资达人会说,信托理财的回报通常都高一点的,在网上看到有7-9%收益的信托产品。
我也看到过一些门槛很低的,集合型的信托产品,十万元起步就可以投。
所谓的”集合型“其实就是迁就那些不合格的投资者,就是希望把目标市场扩大,而不是只是极少数合格投资者。
到底你要不要买这些集合型的信托产品,还是问问自己的风险偏好吧。
我对风险高敏,明知道合规的信托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不会去买。
关于信托理财和银行理财的不同点,可以看看下面这个简明的表格。

最后,需要点出信托理财,私募和银行理财的相同点。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
- 它们的底层资产可能重合,例如都会买证券股票等等
- 都应该是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