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执一词,扑朔迷离
当卷起海浪到烦恼的天空,只有在浪花中掬起刚升起的月光,才是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吧!
因前阵子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子,我打算接着之前的主题 “颓唐的评价人性的败坏”,于是翻开了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罗生门》。虽说是为了衔接之前的主题,《罗生门》却又在讨论人性和善恶的同时,与《人间失格》有氛围及结构上的相差。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内容让我读着总有一股压迫和忧闷感。例如小说开场的描述:黄昏时分,阴霾密布,空气混浊,毫无人气的街道,断壁颓垣的城门,挑拣着人肉的乌鸦在天空中盘旋,无人认领的尸体在脚下成堆,像极了地狱。毫无疑问,鬼才芥川笔下的场景形容把气氛衬托的恰到好处,可更令我感到震撼的是他通过情描写的人物心理。在描写这方面时,作者并没有运用十分细腻的文字来勾勒出人物所想,相反,他通过一件件事物,或是人物的所作所为来体现。这与我平日爱读的书籍有着些许差别,因为书中最吸引我的是文字中透露出的缜密心思,而这点在其他书中通常会以文笔的细致来呈现。《罗生门》却以另一种描写情节的方式表露。
书中第一篇是跟整本书同名的一篇散文《罗生门》,讲了一位走投无路的仆人为了存活而盗取了一位正在拔死尸头发的老妪的身上衣物,随后扬长而去。战火纷飞的年代人性的堕落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可接下来的一篇《竹林中》给我的感触更大。一起杀人案,过程却通过三人之口变得扑朔迷离。一名武士在竹林中被杀,强盗说是他杀的,武士妻子说是她杀的,武士的灵魂说是自杀的。每个人的口供都看似完美无缺,且都富有动机。然而这却并不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相反,芥川龙之介介绍了读者人心的微妙,也让这三个核心人物变得丰满鲜活。强盗为了凸显出自己的高尚,说他邀请了武士与他正面举剑对抗,最后在第二十三回合把他一剑刺死了。武士妻子为了隐瞒试图央求贼人弑父的行为,强调了她丈夫对她的鄙夷,从而为自己心理上找开脱。武士则在丑化妻子的同时美化了强盗,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也为了让自己的死看似体面一些。整篇文章在武士灵魂写完供词后戛然而止,而作者也并没有在文中穿插自己的任何观点,而我们却在看到了同一个情境下,不同的人出于功利,贞洁,名誉等原因编制了谎言。有人说 “立场不同说法也不同”,或是为了延伸故事的开放式结局,又或是为了体现人物的绝望程度。在读这篇文章时,我全身投入在寻找凶手的谜题当中,就如同在读悬疑小说一般。所以我认为,芥川龙之介令人震撼之处就在于,每个读者在看完故事后都会有自己的一番理解,你也可以说 “真相不可得,真理不存在”。这也是《竹林中》给我感触大过于《罗生门》的原因。可能我就是更偏向于悬疑?
经典的作品总是经得起岁月的冲刷。而我认为《罗生门》值得被称作为一篇经典。再加上,芥川龙之介曾经说过:“我的小说不论多少,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吐露。” 听到这之后,我不仅感叹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因自己无法感同身受而感到略微无助。我称赞《竹林中》的构思和它文才的妙用,也被《罗生门》中的阴冷悲惨,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所感染。读完整本书后,我不经意间想起一句话:
只有快乐的世界是不完整的,你只有见过了黑暗才会明白白昼的光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