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读书笔记
前言:这是一本吴军家书,写给上大学女儿。这也是一本我不愿看的太快,经常拿来细细品味的枕边书,希望能带大家入坑。
好运气背后是三倍的努力
其次,我想和你谈谈你对自己的定位。你可能已经知道,今天进入MIT的93%的学生在之前的学校都是前5%的学生。我过去在清华时,也遇到类似的情况。今后,你们中只能有5%的学生能保持在5%的行列,有一半的人会排到后一半,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因此,我想让你知道,不论你现在排在哪里,都不要太在意。如果我是你,我不妨把自己定位在这1000多名新生中70%的位置,也就是说定位在最后的30%。它可以让你有一个放松的心态,而并非不求上进。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你发现自己其实进入前50%,那么你就可以为自己感到高兴了。只要你每年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所进步,就可以了。很多时候,你并不需要关心是否能跳级,或者成为第一名。当你心平气和地完成每一件细小的工作时,你的位置自然而然会上升。
最后,我想和你谈谈如何走自己的路。你说不论结果如何,你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尝试,这非常好,我和你的妈妈也很支持你。不过,你要知道,当你每迈出一步时,你要在享受这种自己决定事情的自由的同时,接受可能因为经验不足导致的坏结果。对任何人来说,失败并不可怕,因为任何尝试都会伴随失败。但是聪明的人不会让同样的失败重复出现,因为他们会不断地从失败中学习,而且也只有从失败中不断学习,人才能变得成熟。
避免不必要的失败的最好的办法,是倾听周围老师和同学的建议,并且不断地从他们身上学习好的经验和做人的美德。美国教育家约翰·纽曼曾经这样描述一种理想的大学教育:
先生们,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理,修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比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牛津大学就是这么做的)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为什么呢?我是这样想的,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且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相互学习。他们会相互交流,了解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承认自己“贫穷”才能真正“富有”
你并不贫穷,但是如果有些事情做不好,那么你所处的地位可能和贫穷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心理能否接受自己不如别人,在可能会被别人嘲笑的情况下,是否还能努力往前走,直到改变自己的状态,就是一个考验了,这和走出贫困差不多。……但是这么一来,就如同贫民窟的孩子终止了自己融入主流社会的努力,再次回到社会底层。
你一辈子会在很多时候感受到自己的“贫穷”,这时你能否还愿意融入一个更“富有”、更高层次的环境,就决定了你是否能够不断进步。很多人的进步到30多岁就停止了,只有很少的人能一直坚持到老年。永远要承认自己的贫穷,不用担心别人的白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富有起来。做任何事情,谁都不是天生就做好,做不好事情被人嘲笑是难免的。不能指望别人永远给你留情面,只有自己把事情做好,才是为自己保留情面唯一可行的方法。希望你把各种挫折和匮乏作为自己的动力。
我的金钱观
我和哈佛、耶鲁的一些教授,以及后来比较有成就的毕业生聊过,上这样的大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给我的比较一致的回答是,能做一些对社会比较有影响力的事,而不是以挣钱多少来衡量。换句话说,在美国,衡量精英的标准不是钱和学历,而是影响力。……但是,对于温饱不是问题的人来说,在年轻的时候能够懂得把钱看得淡一点儿,是有必要的。
在名牌大学学习,眼界不在于看不看钱,挣不挣钱,而在于能否看透钱,认清钱仅仅是媒介这种性质,这比挣钱本事更重要。
有效沟通
①有效的沟通要以对方的确认为准,不要以为话说出去了,别人就一定接受了你传递的信息。
②要以对方听得懂的话来沟通,切忌卖弄自己的知识,把简单的问题讲复杂了。
③沟通要简洁,切中要害。为了做到这一点,要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④善辩不等于好的沟通,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而非把对方驳的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