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的穿越迷思,艾伦的左岸春梦
---“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停留巴黎,那么你的余生无论去往哪里,巴黎永远会与你在一起,因为它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海明威曾经的一句话令无数向往巴黎的人对巴黎充满浪漫憧憬和遐想。
50年前,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里吞枪自杀。他死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就是《流动的盛宴》,关于20年代巴黎生活的回忆录。

在这本书中,海明威回忆了他在巴黎时“十分贫穷但也十分幸福”的生活:在丁香园咖啡馆写作聊天,在花园路27号聆听格特鲁德·斯坦因的教诲,教大诗人埃兹拉·庞德拳击,听司各特·菲兹杰拉德讲他如何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通俗版投给杂志赚钱......
在巴黎邂逅艾伦的“黄金时代”巴黎永远没有剧终。
50年后,这些都成了伍迪·艾伦电影《午夜巴黎》的素材和背景。
在这部电影中,要找到《流动的盛宴》的痕迹是很容易的:斯坦因的形象很接近海明威的描述——“个头很大但是身材不高,像农妇般体格魁梧”,身上是“古怪的统舱旅客穿的衣服”;菲兹杰拉德出场时,“长着金色的波浪形卷发,高高的额角,一双兴奋而友好的眼睛,一张嘴唇很长、带着爱尔兰人风度的嘴……”
电影中的海明威总是把拳击挂在嘴上,见到别人总不忘要说珊尔达(菲兹杰拉德的妻子)的坏话,就像他在书中坦诚的观点“珊尔达只是想把你毁了。”

伍迪·艾伦的巴黎无疑是被海明威和菲兹杰拉德书写过的巴黎,他在两位大作家的字迹之上构建着自己的影像-幻想。与之相比,主角吉尔和阿德里安娜的浪漫爱情故事倒像只是一个点缀,并不决定着电影的品质。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本文集中,伍迪·艾伦就写过一个类似的小说故事,名叫《二十年代回忆录》,故事的主角还是“我”、斯坦因、海明威、毕加索和菲兹杰拉德。
在这个故事中,艾伦想象着“我”的鼻子被戴着拳击手套的海明威打破了;想象着“我”、斯坦因和毕加索喝过10分钟的咖啡后,毕加索便开始了自己的“蓝色时期”;想象着菲兹杰拉德的“最新小说中的人物是以我为原型,我则按照他的上一部小说生活”……与电影不同的是,巴黎并不是故事显著的背景,阿德里安娜也没有出现。

显而易见,在电影《午夜巴黎》中,艾伦把自己曾经的文字想象、海明威的回忆录、作为普通游客的美国人游览经验、虚构的爱情故事等素材,统统放进巴黎这个绚丽的容器(城市-背景)中,搅拌、摇匀,最后变出一杯影像的鸡尾酒。
《午夜巴黎》的故事很简单。对巴黎充满好感的好莱坞编剧吉尔(带有艾伦的自传影子)和未婚妻伊内兹到巴黎度假。午夜独自闲逛时,吉尔乘坐一辆老式汽车意外闯进了上世纪20 年代的巴黎,并以作家身份进入以斯坦因为核心的那个耀眼的文艺圈。

艾伦用“穿越剧”的老套形式把现在的巴黎和“黄金时代”的巴黎拼接在一起。也许,在艾伦的感受中,巴黎的魅力之处正在于她被自己悠久、优雅的历史所层层包围,她同时是现在的和历史的。巴黎的午夜正像一道旋转门,能让有心人轻易到达历史台历上的任何一个时间和地址。
海明威说:“巴黎永远没有剧终,每一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的都不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里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
在《午夜巴黎》中,吉尔误入自己心目中的“黄金时代”(20年代),并在那里与毕加索的情人阿德里安娜相恋,但他发现阿德里安娜并不喜欢自己的时代,她向往着1890年;当他们穿越到1890年时,那里的人们又向往着文艺复兴时代。
艾伦显然不够浪漫,不会天真地、简单地肯定自己的“黄金时代”的美好和独一,而是把它相对化、虚化。艾伦几乎是在用一种通俗而幽默的语调在说:每个现在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也许每个人都是面向过去、后退着走到现在,并走进未来的。
艾伦看到了文化幻象既虚幻又真实的本性。真实之处在于,幻象总是暗暗地修正着现实,就像吉尔从20年代“回到现实”后,虚幻的经历最终让他避开了一段庸俗的婚姻,偏离了原来的生活轨道,留在了雨中的巴黎。
在《午夜巴塞罗那》,艾伦同样玩味着幻象(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着外来者如何感知它的面貌和其中的人事生活)和现实的关系,于是虚构出异国男女之间基于幻象而产生的彼此误读又相互依赖的复杂关系:安东尼奥与爱莲娜(一对巴塞罗那本地艺术家)之间暴烈的关系要维持和谐,就需要中间有一个美国人(克利斯蒂娜)的凝视存在;而美国女孩维琪要顺利地和自己的美国丈夫进入平庸的中产阶级婚姻生活,就需要在“别处”有一段浪漫的、足够回味的故事。

电影这种东西,因为魔力太大,所以很容易迷失,它不像是游戏一样,沉迷其中几天几夜之后只剩头昏脑胀,而是一旦接触就会深深地植入脑海,成为你一辈子的记忆,它的可怕在于它给了你太多种可能,让你开始厌恶起自己所处的这个环境,因为电影里无论是欢乐悲伤抑或是风景,都会因为艺术的加工而变得魅力无穷。就像是这部电影,我痴迷的或许不是那些情节,但是整部电影弥漫着的法式的味道却让人瞬间爱上了法国,爱上了艺术。
这是一部穿越剧,但不是国内所谓的雷人穿越,而是通过一辆旧式的马车把作者带到工业文明时期那个艺术繁荣的时代,从21世纪到了20世纪又到了19世纪。感受他们美妙的夜生活,男主人中就像寻找到了心中的黄金时代一般,心中只剩了崇拜和吃惊,同时让观众感叹原来伟大的作品也需要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
“让我们来做,让我们来相爱”悠扬的音乐,惊世的绘画,法式建筑,集市......艺术家和法国简直是绝配,怪不得其中的角色感叹“这个时代是空洞的,没有想象力的”就在隐隐地讽刺这个混乱的社会吧。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是作家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他们常常迷恋于作家和作品中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影片中男主人公为了寻求自己理想的那个环境,可以整日处于般疯狂状态,和女主人公沉迷于现世形成强烈对比,这种看起来很高雅的事物他们接触的越多,就越容易和世俗脱离,而且很难再回来了。最近我有时候会想,读中文系是件好事还是坏事,道理就在这里,而答案谁也说不清楚。
男主角同时爱上了两个时代的女人暗示着现代与古典的不可分离,特别是法式情怀,这是一种艺术家们一直无法割舍的情怀。“生活太神秘了,生活瞬息万变”女主角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是不断变化的,感情也是。
电影出现最多的无非是参加宴会和午夜漫步,一切或许都是作家的幻觉,也或许这是导演为了表达对法国美好的热爱,男主角认为他们都是为了逃避这个社会去寻找过去的黄金时代,如今的复古风潮何尝不是这种追求的反映呢?
漫步大街小巷,巴黎的日光在屋顶上喷薄而出,让人瞬间爱上这座浪漫的城市。
谁能像伍迪·艾伦这样,营造如此美丽的梦境向自己深爱的城市表白?不知今生有没有机会去巴黎,以及很多憧憬的地方,所以电影为我们的人生弥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