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日记180:把湖北人都“硬核”伤害一遍了再来道歉,是不是已经晚了?

前几日,朋友圈流传颇广的一篇自媒体小文,内容是中原某地于非常时期的应对之术。但这更像是一场沦为全民狂欢的尬舞。标题中用到了一个泛滥成灾的流行语“硬核”,上至国营电视台,下至文字黑作坊,似乎都极力追捧这类网络热词,并以高频引用为乐事。于是乎,满目遍地都是“硬核”,像无人收拾的水果市场,散落一地果皮和残渣。不过他们可能不关心的是,字罚抄一百遍就认不出来了。那些机械地将“硬核”拧进一个个标题里的贴文,可想而知真正的价值。
这篇文章从头至尾充满了一种自鸣得意的腔调,这从那些配图也能够直观感受到。一种民间自发的小范围的自救行为还可以理解,但随之而来的是某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的登高一呼。所谓的“来某省抄作业”这种得意忘形的话也就频频出现了。但更大的麻烦是,默许及激赏的恐怖后果就是各地的效仿与跟进,一时间网络处处寻找湖北人、武汉车……
民智未开,以求自保,倒是无可厚非,毕竟都还是在国法允许范围之内。而且造成这一系列连锁反应的背后,是某些地方的信息一再不透明化和严重滞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全民科学普及程度的低下,这从微信群和公众号那些养生、科普传言可见影响力之广。甚至当地的青年组织也在推波助澜,这就说不过去了。青年人不是更应相信并具有科学精神吗?一种想当然的防疫土法的一夜“走红”,肯定有其存在的土壤。但是否合理?恐怕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场上,会有不同的声音。只是多少让人无语的是,如果翻找2003年夏季的新闻档案*,你会惊奇地发现,除了那些口号,一切似乎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
如果中原某地有更加科学先进的防疫预案,也不至于让民间完成抢戏,更不至于蜕变为这样一种所谓的“硬核”。毕竟17年过去了,从SARS到新冠状病毒的防疫工作,还在延续和重复同样的自保方式,是否更应该值得思考呢?
当最初的恐惧渐渐被理性驱散,从一开始的紧张过度开始有序布局,于是兴奋过后抽搐变形的五官也开始逐一归位,尬舞的步点终于走上正轨。这时对视,才发觉在其他人的眼中,这一切怕是真的难言“硬核”,除了失态,也略显滑稽。
网络高潮终于在这两天慢慢回落,代之以零星清醒声音的相继浮现。一阵喧闹的掌声和喝彩过后,可能官媒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亦开始呼吁民间降温。但可能迟了。
早已经被伤透心的湖北人,恐怕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缓过来了。这毕竟是有实例的,看看那些中外原教旨主义球迷的行径,对各地球迷的言论攻击,无不都是围绕着某些灾难或是流言来常年饱和攻击。既然已经开了这个头,那谁又能保证今后湖北人不会再三被类似的言论伤害?
不论今天再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先前那几天,网络上的汹汹群情和某些媒体的放任自流,早已经让荆楚儿女自发在人前抬不起头了。从网络上的来自湖北方面微弱的辩解声音即可感知一二。在目前这样的背景下,假期结束后,人员流动潮马上到来,那时的歧视流或许才是更大的一场摧残。笔者在图片日记110中也述及SARS期间发生的一起地域歧视事件:“中青报摄影部主任贺延光讲过一件事,非典期间,几个北京人去到河北某县城出差,一听是北京口音,农民们将柴禾、稻草都堆满在招待所周围,准备一把火连楼带人给烧掉。”
当从一开始的个体谴责到上升为对一个省的全体公民都贴上标签时,这就绝非几位名人的呼吁或是鸡汤所能荡涤干净的了。我们每个人可能都在这其中扮演着并不光彩的角色,哪怕只是一句话,又或是一个凌厉的眼神,就铸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一瞬即永恒”。可以预见的是,网络上将会大量出现为自己洗白的声音,最为简单的体现就是喊口号。
今天喊“加油”最卖力的那些人,可能也就是昨天严防死守时冲在最前的同一拨人。(GS)
*2003年某地抗击SARS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