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行因吹丝挺
查看话题 >“我们也是儿子,女儿,爸爸,妈妈;我们的家人也在等着我们”
不曾言必称,但热血、使命和理想始终在他们的心里。
我的太爷爷是医生,我的爷爷是医生,我的妈妈是医生。当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奶奶说:“做什么都好,就是别做医生了。医生呀,就是伺候人的活儿;伺候得好了不会记你一功,伺候得不好多少是要吃点苦头的。”,所以我不是医生。
(一)
太爷爷过世的时候我还是个毛毛头(上海话:婴儿),据说他能医不自医,走得很快;当然事隔多年也没人特意提起他的病因,所以对我而言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二)
爷爷是上海第一批医科生;由我记事起,他就是个整日在儿科门诊笑眯眯给各种小朋友看病的老头儿。有时候放假会偷溜去医院找爷爷想发嗲求他买零食吃,他会边给旁的小朋友瞧看边说“茶叶蛋和水果可以,别的没有”,我就悻悻地坐在一旁等他各种忙完再骑着老式自行车带我回家吃饭,只记得路不怎么长却硌得我屁股生疼。
大半个区的人大概都认识x医生,x医生大概给大半个区的小朋友看过病。
爷爷休假在家的日子,也时常有家长抱着孩子上门找他看病,不分白天黑夜,爷爷是只要你上门了我就给你看看,或推拿一番,或跟家长说要怎么处理再给写个药方少量配点药。后来爷爷退休了,整个医院给他办了宴会践行;却还是时常有家长带着孩子上门求医,不分白天黑夜,六七十岁的老头儿照样披着外套起床。再后来爷爷因此小中风了一次,腿脚再也不利索,也渐渐地看不动病了。
(三)
今天凌晨三点突然就醒了,刷着微博上新型肺炎各类实时报道,突然就崩不住大哭。妈妈单位是上海发热门诊定点医院之一,昨晚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说:“囡囡,妈妈要开会了哦,大年夜也要值班就不能回家一起吃饭了;你自己记得戴好口罩,多洗手,最近衣服要穿暖点不要冷出来了。”
我也还记得2003年sars妈妈在隔离病区值班的日子;十岁的小孩子懂什么,天天吵着让老爸带我去找妈妈玩,爸爸实在拗不过。十七年过去,记忆里的隔离病区总是空旷灰暗,大楼门口的铁栅栏,一面又一面高耸至天花板的玻璃墙,只有妈妈隔着口罩的笑眼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可是妈妈也不是生来就这么坚强的呀。她是家里的幺女,从小就不怎么做家务(据说顶多被指派洗个碗哈哈),性格被宠得有点虎,一心就只知道读书;考上医科的那天外婆开心地提早收工带她去买了件超漂亮的白衬衫。毕业后她被分配到爷爷的医院做了他的徒弟,或是一见生情或是日久生情,反正就这么有了可爱的我~~
可是妈妈工作真的太忙了,我从小就是被奶奶和爸爸带大的,妈妈不会换尿布,不会做饭,家务也做得公认的马马虎虎,但我还是爱她。(还好老爸是教育系统的稍空闲一些,家庭各职能分工明确!)
有一年妈妈在新华医院进修,刚上小学的我放寒假爸爸就把我送去和她“相会”,小不点和妈妈挤在不足一米宽的床上可新奇了。同寝室的阿姨们老爱捏我的圆圆脸,也会给我买小鹿斑比的图书。冬天的职工寝室实在太冷了,经常就是坐在床上边写寒假作业边等妈妈在食堂打好饭一起吃;可是有一天肚子饿了好久,妈妈才姗姗来迟,手里提了个蛋糕,跟我说“囡囡,生日快乐!”我以为她忘记了,打开一看蛋糕乱七八糟地糊在盒子上,原来外面下雪了路面结冰,妈妈怕赶不及下午的班走得快摔了一跤。只是那时候能吃到蛋糕的小孩子不懂,还是很开心!
最近看到层出不穷的暴力伤医事件,经常连痛哭都失声,在新闻媒体都不发达的90年代,我妈妈也遇到过。那时候我还没出生,无意中听某位叔叔说起:那时候一个小姑娘多日高烧不退,父母就随意在家喂了点药觉得发烧又不是什么大事;等发觉不对劲送到医院已经无济于事,就这么死在了妈妈面前。那位爸爸抡起拳头就揍妈妈,那时候医院哪有什么警察安保,几位医生面对这位“武疯子”也是目瞪口呆;还好隔壁科的这位大块头叔叔有事过去串房才总算制止了。医院领导让妈妈在家休息了两天,她就又去上班了。
我妈妈只是个普通的医生,就各种进修、学习,晚上回到家还在翻医书写论文,有时候还要做ppt准备带课资料。她去考副高的时候爸爸去送考了,我在家紧张得像当年高考前夜的他们,据说要被十三个教授专家抽题“严刑拷问”,考场出来妈妈状似随意:“随缘啦,反正考不过又不会失业,实在不甘心两年后再来咯~”隔一个月总算得了好消息,妈妈又笑眯眯地对同岁的老爸说“那我们俩要一起退休啦!”
把一个医科生真正培养至临床需要多久,把一个医科生培养成杨文陶勇二位这样的顶尖圣手又需几何?我前两天把网上的段子说给妈妈听“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她苦笑说“那能怎么办呢”......
在这个不知道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里,作为妈妈的女儿,听到“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总是不忿,总是难过。现代医学从未真正战胜过死亡,我只希望妈妈和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所有为了这场病毒坚守的人,都健康平安。
-
摇二摇 转发了这篇日记
昨晚接到临时通知后天要抽调去PVG境外输入隔离检测点工作的妈妈,要3—4周没法回家了…今天特地请年假回爸妈那儿帮手收拾东西,晚上一起煲个汤喝嘻嘻~
2020-07-07 12: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