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果敢与大结构——略记哈农库特灌录的布鲁克纳“第八”
其实最近颇为糟心,原因不难理解。人们对于鲁迅弃医从文的缘由旧话重提,我则是虽然有很多东西想吐槽,却还是选择不说了。因为今天发的这篇内容不多,开始还吐槽的话,岂非头重脚轻?整理先前写的唱片推荐,哈农库特这张是我写《2015年个人收藏的十款推荐》中的一部分,原载三联《爱乐》。二手店里很便宜,有兴趣的读者自可考虑。祝大家身体健康,回家路远的话,也祝归程顺利。当时是十款集成一篇,因此每张的部分都不很长。
张可驹
在本真演奏方面,有几位指挥家是我特别认准的,哈农库特就是其中之一。可惜,最终还是无缘这位大师的现场,心中不免怅然。所幸还有那么多唱片可听,譬如他指挥柏林爱乐,为Teldec灌录的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这是一款初听让我惊艳,反复欣赏更是越品越醇的录音。

本真演奏走到今天这一步,哈农库特已经是老前辈了,而他的众多成就当中,有两样相当引人注目:无论是采用本真风格演出古典时期之后的作品,还是作为古乐学派的指挥同顶尖的现代乐队合作,哈农库特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两样都并非他所独创,可在他手中都树立了某种高度,开启了某种新的局面。指挥家分别同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合作,陆续完成的几首布鲁克纳交响曲录音是他后期的力作,也可说是21世纪古典唱片最重要的发行之一,分量不下于阿巴多同BPO合作的贝多芬。
通过伯姆、卡拉扬、切利比达克、旺德等人的立体声录音,布鲁克纳交响曲无论其壮阔恢弘,还是管风琴式音响的特点,基本都被发挥到极限,转换不同的角度来表现确实是有必要的。然而,这些作品也的确需要演奏能力高超的乐队来表现,而本真团体所拥有的高超技艺往往和它不在一个点子上。理查德·奥斯本指责赫尔维格演出的布鲁克纳“第四”过于疲软,虽然我没听过那张唱片,可大致也能想象典型的本真团体会出现力不能胜的情况。
哈农库特在此就完全避免了这种情况。他对于细节的关注自有出人意表之处,有关音响明晰感的把握则更令人动容。有时我感到他对声部结构的透视几乎是室内乐化的,柔和之处所表现的内省、温柔是对于传统演绎智慧的重新审视。而在强奏段落中,魄力十足却依旧清新透彻的音乐形象使某些独具慧眼,却为现实条件所拘束的演奏(譬如廷特纳的布鲁克纳)更显出遗憾来。当然总体来说,哈农库特这款录音最迷人之处还是大结构的把握。

初听之下,指挥家为表现诸般细节的洞见而没有营造那种我们在许多布鲁克纳专家手中听到的、超长的气息和线条。可是我们又渐渐地发觉,这位大师驻足欣赏之处,都能以充分的自发性来表现。譬如他对于巨大的柔板乐章结尾充满留恋之情的细小动机是如此的精雕细琢,几乎过于精致,音乐表现却又是感人至深的。这样的关注点与自发性,不仅没有干扰,更是推动音乐的庞然巨构被完整、凝聚地表现出来。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致敬鲍罗丁四重奏建立80周年,回顾新一代成员的“沉重抒情”之夜 (6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1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