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起什么标题比较好,内容关于情绪和人格独立
在看加藤谛三的《情感暴力》一书的时候,心里愈发产生一种心情——真的很感谢我老公。
我读研的时候,还在跟种种的心理阴影作斗争。那时候我有一种习惯性思维,只要是出现了问题,我首先将其归罪于我的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只能任由自己在情绪的漩涡中不断循环往复。
之所以提到“读研”这个阶段,是因为我觉得年近25岁,且接受了较高等教育的我,理论上应该具备了一定的独立人格,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理应可以让自己摆脱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情绪上的困扰,从而建立真正独立的健全的人格。然而当时的事实并非如此,我面对诸多心理困扰,看了许多心理方面的书籍,依旧无法真正走出情绪泥淖,这些情绪包括但不限于“缺乏安全感”,“无原则的自我否定”,“自我伤害倾向”,“讨好别人的倾向”等。
直到与老公相处了两年半的今天,我才真正知道到控制情绪是一种什么体验,完全的自我接受自我包容是一种什么心情,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划清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界限是一件多么让自己清爽的事情。因为我老公自己就是一个心思简单,能够恰当处理自我情绪,对自己和我都有较大包容力的一个人。他从不会因为我丢三落四指责我,也不会因为我做错事情而滔滔不绝怪罪我,我也从来没有听他因为工作压力而抱怨什么。假如我丢落东西,他的做法只有毫无怨言,开车带我去拿。
他不是一个会做口头承诺的人,但是他的行为告诉我——做错事情没什么大不了,是人都会犯错,不用往心里去,更犯不着苛责自己;我们都是成年人,完全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有情绪我能控制,你同样可以做到。
是的,后者对于我来说,一开始我觉得太过残忍,因为我太习惯于依赖别人来解决我的情绪问题,而我身边也一直有这样的朋友,所以,我也从没有尝试真正靠自己来消化自己的情绪,解决自己的问题。
或许因为不理解我的情绪,或许不知道如何帮助我解决,也或许单纯认为作为一个成年人,我就应该有能力自己去解决我的问题,在我情绪濒临崩溃的时候,他的做法依旧是,交给我自己去处理,只不过会时不时确认我的人身是否安全,但是不会处理我的情绪。当然在我理清自己的情绪之后,他还是会有肩膀和胸膛给我倚靠,这个时候我再流泪,或者发泄情绪,他仍旧会给我安慰。
也许就是在这样不断的独自面对情绪的情况下,我的情绪逐渐变得可控,且鲜少出现极端情绪。并且,现在能够明确得将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心理界限划分清楚,不再将父母的痛苦代入到我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这种感觉很好,你能清楚的感觉到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你可以让你的情绪大部分时间都比较稳定,你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安稳和自我价值的确定。当然还是会遇到许多事情,有时候还是无法控制情绪,但是每出现一种我当时没有控制好的情绪的时候,我的做法都是反思自己的情绪,理清原因,然后努力克服。
虽然我老公在外人看来就是一个对待女生“情商比较低”的理工科直男(实际上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回事),但是从他身上还是能学到一些事情,仍旧感觉遇到他的自己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