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一篇迟到的2019年读书笔记
重度拖延症患者最后决定还是为上一年的读书留一些文字,就算无人阅读,就当给自己的2019年留下最后一点记录吧。
我有时候会和朋友说,我2019这一年学到的东西也许比前二十年学到的东西加起来还要珍贵。最难得的是,我终于算是开窍了吧,脱离了原来数理当中的一亩三分地,踏入了个更广阔的世界。一方面我开始主动通过阅读去探索,一方面我开始接触了冥想这一类的修行,尽管很多事情现在还没有答案,但至少我知道我走上了一条值得我探索的路,并找到了一些答案。
闲话少说,开始聊书。
既然是一条路,那还是按照时间顺吧。
1. 第一本,当下的力量。
最早的时候这本书是前年知乎上的人推荐给我的,可惜那时候心智不太成熟,还看不太懂这本书。去年年初刚好很多事情让我很焦虑,算是急病乱投医,开始阅读这本书。实话实话,这本书通篇都是大道理,如果现在让我读,可能我真的会只是对这些一扫而过。有趣的是,在你无比焦虑的时候,这本书仿佛一位长者在你耳边呢喃,过去和未来都是不真实的,你所拥有的只有当下。可能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从文字当中感受到平静,也支撑着我走过之后的一段不太好受的岁月。
2.悉达多
其实去年还是读过很多文学作品,但是单单只把这本书列出来了,于我而言,这本书的意义还很大。首先,这本书实在过于优美,我更愿意称它是一首优美的印度诗。 仅从文字本身,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次,黑塞到底还是黑塞,这本书我大概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读过,有趣的是每次读完的收获都是不同的。我曾试图把这本书推荐给过身边的一些人,他们给我的反馈是五花八门,但不可否认,他们多多少少都从中有所收获。我想如果给我一个词让我概括这本书所讲的,就是和谐,人内在的和谐。这本书是黑塞中期的作品,渐渐他已经脱离了早期着重对于痛苦,愤怒的表达,慢慢的开始去寻找内心的平和。我想某种程度上这本书也是他这条路上的一个答案吧。
3. 苏东坡传
如果问我最喜欢的中国古典文人是谁,我的答案毫不犹豫,苏东坡。一个人,入世可以做些惊世骇俗利国利民的举动,而出世却又那么自得其乐,他是个全才,诗词歌赋,政治文学,都有涉猎,甚至他是个美食家。最让我欣赏的,是他对于人生的解读,定风波里的那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单单是这一句词,每每想起就让我无比感动。而恰巧,苏东坡也是林语堂毕生的偶像。或许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吧。当然,说来惭愧,至今我也只读过这一本苏东坡传。今年如果有机会应该还会再读些版本拿来比较。
4.庄子。
相比道德经,我更喜欢庄子。有时候读道德经会觉得像一个老者,在你面前说教。而在庄子当中,浪漫色彩会更浓郁些。因此,单单庄子的文学价值就很高,我曾经听过一个说法,如果想要去学中国古典文学,庄子是必须读的。我列举了南怀瑾的版本,并不是因为他的译本有多么好,相反在他的译本里,你会觉得这个作者东一句西一句,过于天马行空。而恰恰是这个不着边际,给读庄子的人提供了另一个佛家解读的视角。中国古代的哲学发展一直是在儒释道三者中间徘徊,而我个人的理解是这三者内核应该是一致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所以读庄子这本道家书籍,看一个佛学大师的解读本身就是有一句很有意思的事情。
说件有趣的事情,近来我发现了庄子的又一种读法。在我圣诞节坐国际航班的时候,百无聊赖,无事可做,就准备翻翻庄子,可惜怎么都读不下去。恰巧坐的是俄罗斯航班,我就要了一杯红酒,小酌了几口,微醺之际,我发现更容易进入庄子这个飘忽玄游的世界,看来读庄子这本书,看之前总还是少要喝两口的。
5.传习录
作为一个理论化学家,我时常要警示自己,自己的理论工作不能失去实践的根基,所以我很早就开始试图看这本书。不过也只是在去年才稍微有些起色。王阳明一生也是一个传奇,一个文人,去研究方法论,然后想开了之后,做一切开始得心应手,甚至领兵打仗也是不在话下。或许后世的人会对他思索的事情产生好奇,他到底想开了什么?他的一生并未留下任何文字,传习录不过是他的弟子整理而成。也是,一个强调知行合一的人,不会空留一大段大道理在纸上,让后人照猫画虎。不过要想研究王阳明的思想,可能传习录是为数不多的入口。
最后多一句,我很喜欢心即理,这个说法,某种程度上,它和下面那本书在讲述的事情是一件事情,却无比简洁明了。
6.与神对话
如果说让我在十本书里只选一本拿来推荐,我会推荐与神对话。我曾经和别人讲,这本书对我的意义是阅读上的承上启下,它几乎可以整合了我这一年阅读的所有书籍文字。首先,它的内容主要是对话体,一个人和他的神开启的一次对话,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方式,读起来更容易有代入感。其次,这本书写作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受新时代运动的影响,(New age movement),它的表达以及内容都与这次运动贴合。大概最重要的几个概念有,All is One, All is God, All religious are One. 而对我而言,这其实提供了一个我从没接触过的视角,某种程度上,这些表达的和王阳明心学是同一个内容,甚至也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思考,是不是东西方哲学以及宗教的内核其实都是一致的呢,而只是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侧重,就所谓的殊途同归。再进一步说,有没有可能所有文学艺术也是围绕着这个中心呢?如果有那这又是什么呢?我想这本书的读后感我之后会单独再写一篇,这里也就不多讨论了。
7.被讨厌的勇气, 自卑与超越。
阿德勒心理学,说来不才,我至今为止也只读过阿德勒心理学。但他的观点,让我十分信服。甚至于我隐隐有种感觉,或许心理学和哲学的内核也是同一个,只是表述和侧重点不同。被讨厌的勇气,是岸见一郎试图重新阐述阿德勒心理学,使它更加通俗易懂。(啊,对了这本书也是对话体,它的同名日剧也不错。)阿德勒心理学又称个体心理学,它从一个人出发来讨论,什么叫课题分离,如何去对待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在讨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强调如何尊重自我的感受。
相比于自卑与超越,这本书提出了更多的建设性意见,而前者就显得更为晦涩难懂了些,不过视角也更加侧重心理学了一些。
8.心流
相比于心流,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flow。其实心流是个心理学教授提出的概念,“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获得长久的快乐。众所周知,人们感到快乐是因为多巴胺的分泌,但我们不能单单为了获取快乐,就给自己注射一针多巴胺。伴随着这种轻而易得的快乐,必然是无尽的空虚。而心流这个概念里,提出了一个如果训练出心流的办法,经过这种训练,甚至于到最后平常的呼吸,吃饭,睡觉也会给你带来愉悦。有趣的是,心流所提倡的这些和佛家概念里的禅不谋而合。
9.沉思录
这本书是,我在神学聚会上的一个美国朋友推荐给我的。他和我说,如果想了解西方哲学,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入口,确实在这本书里,看到了希腊哲学和神学的影子。一方面我会为作者对自己的虔诚和诚实而感到触动,一方面会为他的理性而受到启发。唯一可惜的是,多数译本读起来还是有些晦涩难懂,如果有机会,还是应该找来英文的版本来读。
10.独处的力量
年底的时候,有一天闲着无聊逛书店看到了这本书。这是本散文集,其中也囊括了很多文学家的作品,比如朱自清,林清玄,杨绛等。初读这本书,我意识到那时候可能是我下半年第一次读散文。字里行间没有太多大道理,但是传递的那份哲思,却匠心独具。这一刻我才发觉,当代文学里依然有很多让人充满感动的作品,原来短短几行文字足可以让一个人平静。这本书的名字叫独处的力量,里面多是关于时间,孤独的散文。透过这些文字,我发觉原来他的内核似乎和哲学并无太大差别。不过在表达上,散文的美感,就来自于它外面这层装饰的意境。
总结:这份笔记,写了小几个小时,看来总是不动笔,人真的会懒散很多。再去回头看这几本书,我能清楚的看得到去年的收获,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我视野当中的狭隘。方法论的东西看的再多,疏于实践,依然是纸上谈兵。我想这一年,会再试图拓宽一下阅读面吧,特别是文学作品历史方面的一些书籍。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很多事情,慢慢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