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之一,是允许自己自私,然后看到自己的自私。
自从爸爸去世,我有一年没见姥爷了,我以为,是悲伤阻断了我的想念;我以为,是对妈妈童年经历的同情,怨恨让我产生了隔膜和距离……一切却在电话那头姥爷一句:我壮实着呢,我感觉比去年还要好,你别着急,沉住气,放心,你妹妹谁的都在这儿呢……的话语中,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由此,看到什么叫会说话,好的说话莫过于能让爱得以表达出和被接收到,让爱流动。对别人最大的善意莫过于想象认可对方的善良和善意,没有一个人不愿意向善向好的。我更理解了有一种爱,叫做我很好,你放心。那是父母的报喜不报忧,不仅仅来自于儿女。和儿女的报喜不报忧(可以用心理学对此专门写文探讨)意义也截然不通,老人这么说的时候,第一,承认你足够孝顺,不要有负疚心,还有什么的能量能比得过抚慰一个人对自己的不接纳,抚平一个人内心的内疚。第二,支持你好好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三,我、我们爱你。
想到很多人不会表达需求,只会埋怨抱怨……
为什么对身边人更容易抱怨,因为有期待和要求。为什么爱可以流动到不是最近的人身上,因为没有了期待和要求。由此可见,期待和要求并不是爱,而是从自己需求出发的,我们暂且称之为 自私。自私也并不是爱自己,而是出于保护自己的本能,需要保护的时候,那么就是有恐惧的时候。由此,是否可以这么认为:对一个人最深沉的爱,莫过于看到他内心的恐惧和需求。
从这几天的思索书写中,渐渐找到一点探究的信心和思索的快感。加上随时流动出来的语言,可以想见:其实,多年的日记书写,或者与生俱来的内在细腻,特质加上后天的选择,让我适合文字表达。所以,少女,多读书,多码字吧,昨天我想到的一句话是:五年之后,可不可以实现这样一个状态,那就是到达:世界那么大,带娃去看看的阶段。五年,2025年,儿子13岁,老二8岁,老三5岁。
从现在开始,持续的输出,努力吧。
读书、听课、学习,输出(文字表达与口头表达)
还有静心的思索,对生命持续不断的探索。
向内生长,温柔温暖。
所有的凌厉与坚强,不过是没有人爱你的自我保护与伪装。
记得,30岁2015年的暑假,我对自己生命的目标是:做一个内心丰盈的人。35岁,这个目标显然,因为经历而丰盈。下一个五年目标,就是向内生长,温柔温暖,世界那么大,带孩子去看看了。
曾经是要强大,现在,目标却是示弱和臣服。
从婴儿到成年再到生命的觉醒,须是这样的阶段吧:先是外在能力不断的增强和证明,内在却在对外的追求中被弱化忽视;然后有一天醒来,向内生长,内外重新趋于平衡,表现出来的反而是:外在不再那么强悍,内在越来越慈悲和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