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摘要和笔记(20200118)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卫灵公问陈,是请教军事,不限阵法。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在陈断粮了,连着七日没饭吃,当时子路气得直跳脚,孔子说,君子当然会受穷,但不像小人耐不住穷,一穷就歇斯底里的。
子曰:“赐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欤)?”对曰:“然,非与(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这是孔子跟子贡讲的话,意思是,你以为我是天生的博闻强记啥都记得住吗?不是。其实,我是靠“一以贯之”,就是持之以恒。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对子路说,懂得道德的人太少了。他很孤立。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讲的无为而治,其实是无不为。他强调的是圣王立身端正,先从自己做起,他的榜样是尧、舜。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子张问出行,孔子说,说话要忠诚讲信用,做事要恭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的处世哲学是,什么时候都应当以直道事人,邦有道,应该出来做官;邦无道,则应隐退。原则要坚持,命也不能丢。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慎言,谨防祸从口出。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志士仁人,不会为了苟活而损害仁,只会为了仁而毅然献身,这叫“杀身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认为,要想做好事,就需要和该国的精英、大夫、仁士搞好关系。孔子对于外部政治关系的把握也很关注和看重。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孔子说,历法是夏代的好,车子是商代的好,帽子是周代的好,音乐是古典的好,最好把这些不同时期的好捏在一块儿。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已是成语。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还没见过谁能像好色一样好德。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欤)!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位)也。”
这是孔子在批评臧文仲窃位。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这是孔子讲远怨之道,严于律己而宽于待人。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蔑)如之何也已矣!”
对于没头脑,又没心没肺的人,孔子说,我也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孔子认为,对君子来说,整天扎堆聊天,飞短流长,言不及义,对他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认为,能做到这四点,才算真君子。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不怕人不知,就怕己无能。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和前面一句意思一样。(注:孔子极好名,对身前身后名都很看重;对利也很看重,他是一个很入世的人,但是他的入世不是有名利就什么都干,他是要求符合他心中的原则才愿意去做的。)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认为,只有“无欲”才能“刚”。“无欲”不是清心寡欲,而是无求于人,一切皆求诸己,向内求。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孔子说,君子自爱自尊,不与人争;不拉帮结派,搞小集团。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这是教人要全面整体的看待每个人,而不是凭单个具体的事情就下结论。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恕道。(注:这话耳熟能详,能做到的却极少,这是同理同情心的体现,需要极高的道德水准。)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孔子不论骂谁、夸谁,都经过亲自检验,有根有据。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孔子主张多闻阙疑,认为自己不懂的东西,最好留下来。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点小委屈都受不了,会扰乱大的部署,坏大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孔子对舆论抱怀疑态度,认为舆论全都说好,或全都说坏,反而可疑。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道士人追求的目标,不是帮助人出名的。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错不改是最大的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里讲的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子反对躬耕,讨厌种菜种庄稼,他认为这些事都不如读书有前途。孔子认为只要把书读好,将来有官做,就有禄米,以前的亏空,也可以补回来。
子曰:“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为善也。”
知(智)、仁、庄、礼,最后还是要落实在礼。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不可用小事考验,但可委以重任;小人不可委以重任,但很容易了解。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人而死者也。”
这话是说人民避仁唯恐不及,有甚于水火。孔子不仅对统治者失望,对老百姓也失望。(注:人人都说好人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人想当好人,这在孔子那个时代已经如此,在现代还是这样,中国的世风民情几千年下来一直没变。)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对老师的尊重。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贞”是遵守原则的信,只要不违反原则,可以有所变通。“谅”是拘泥于信,死守诺言,流于偏执,不知变通。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君子无功不受禄,事君,要先把事情办好,然后再谈俸禄问题。
子曰:“有教无类。”
这是孔子的教学原则。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是指根本原则,而不是一般事情上的不同。
子曰:“辞达而已矣。”
写字讲话应该自然、流畅,简简单单、明明白白,让人一看一听就懂,这才最重要,也最不容易。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孔子热爱音乐,这是讲他和音乐界人士的来往。——“卫灵公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