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的重建》第二章 精神分析需要自体心理学吗
01
驱力理论与自体心理学
驱力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冲突心理学取向的,它的冲突是驱力和防御之间的冲突,驱力固着于某个时期,使自我发展受到了阻碍,隐含的一个解决方式是:这些驱力的目标要完全的压抑或者放弃。而自体心理学,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论架构,它关注的是自体发展的需要,驱力的产生,是由于自体的疾患,自体未能稳固的建立或者倾向于碎裂。比如成瘾,性变态,暴食症等,都可以看到源于一个有创伤的自体,在早年的某个阶段,原本用来满足自体发展需要的自体客体环境的缺失。可以把自体心理学看成是驱力理论的一个补充,总结为:驱力的固着和伴随的自我防御类活动的建立,是自体脆弱的结果。即,未被回应的自体不能将其古老的夸大欲,及想要与万能的自体客体融合的古老欲望,转化为可靠的自尊、合乎现实的企图心与可达到的理想。驱力和自我的不正常,正是自体的中心缺陷的症状结果。
02
诠释与阻抗
借由孩子心理上要存活,要出生在神入-回应的自体客体人类环境,就好像身体要存活,出生的大气中要含有适当量的氧气。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到,咨询中每一个诠释和每一个重构,需有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被分析者必须了解到他已经被理解,之后才有第二阶段,分析师对被分析者说明特定的动力与起源的因子,以解释一开始所神入掌握的心理内容,分析中所遇到的最持续的阻抗,是因为第一个理解的阶段被省略了,即分析师与病人之间的神入共鸣或融合的阶段。
当被分析者因为分析师攻击他的阻抗而变得愤怒时,应该理解成在分析情境中重复了被分析者来自自体客体错误的,非神入的回应体验,是“自恋暴怒”。对病人愤怒意义的掌握,影响了诠释的方向:当病人在诠释之后暴怒,分析师不应该再持续聚焦于诠释所提及的潜在精神病理,而是要把注意力转向所暴露的自恋失衡,当在自恋人格或者自恋行为障碍的分析中,不仅要关注自恋失衡的动力,更要注意病人移情体验的前驱物—在儿童期的自体和自体客体之间所产生的张力。也就是,来自分析师的经常碰到的神入失败,无关沟通的意念内容,而是因为被分析者有持续的需求,想要一直停留在诠释的第一个阶段,即理解的阶段。
03
自体的起源
自体在生命开始的存在问题,肯定了自体在婴儿期存在的假说,孩子的核心自体,透过自体客体深度根植的回应性而形成。
从自体心理学的观点,在临床中对焦虑的审视,一种是在于特定的危险,而非自体的状态,如阉割焦虑;另一种是觉察到其自体正开始崩溃。现详细说明第二种焦虑。怎么与第一种,有特定的恐惧做区分?个案经常会由特定恐惧的描述,移动到因为自体溶解的危险而认知到弥漫焦虑的存在——自体失落的恐惧——他在空间中的身体与心智的碎裂与陌生,他在时间上的连续感的断裂。
要支持崩溃中的自体,最好借着解释诱发自体的威胁性溶解事件、让精神超负荷的诱发事件上去,而非借由提供合理化去支持。另外,对于长期处于溶解危险而形成僵化信念和偏见做为保护的,有智慧的做法是,不要去改变病人强烈的偏见,不要去将他的注意力从无止境的冲突和担忧中撤回,也不要去改变他的感知,因为借着把这些古老刺激次发的附着在意念的内容上,是对这些古老刺激的控制,因为它们威胁到自体的统整。
自体状态的梦,也会描绘出对于不可控制的张力升高的恐惧,或对自体溶解的恐惧,是类似儿童的梦,创伤性官能症的梦,在中毒状态或高烧状态下的梦,是古老的自体状态以未伪装或少许伪装的形式被呈现。
04
攻击的理论与自体的分析
古典驱力理论来解释人的攻击性,对某些现象的解释有某些局限,如为何文明习惯的获得,会给人一种自尊提高的感受。这个思考,关联于什么是自体的夸大幻想?
在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下,有一个更加神入理解的处理攻击现象的理论。
首先,攻击是儿童对于自体肯定的成分,也维持着成人成熟自体中肯定的成分;另外,破坏性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次发的,特别是具破坏性的暴怒,总是因为自体的伤害而触发,是主体觉察到严重的自恋伤害,并威胁到了自体的统整,激活儿童期的自体客体影像所施加的自恋伤害。它不是原发的本能,应被定义为退化的产物,是正常心理构造的碎片,所以,驱力就心理上而言,是一种崩溃产物。
为了不使自体的破坏更加严重,逃离抑郁、恐惧等情绪,儿童会从不神人的或者缺席的自体客体转向口腔、肛门、阳具的感觉,使驱力过度灌注其上,形成成人精神病理的固着点。更有甚者,自体对于自体客体丧失了掌握,造成愉悦的肯定的碎裂,造成慢性自恋暴怒的升高和确立,这样的人,一生都可能体验着这种慢性的自恋暴怒,无法释放。 分析的任务,并不是对驱力的压抑、升华、释放,虽然这有时也是阶段恰当的,自体的分析,是在于让被分析者变得对自己充分神入,可以认知暴怒发生与罪恶感的起源的情境脉络。
在移情中所面对的攻击,是阻抗或者表现为负面移情,第一种情况往往是分析师行动的结果,尤其是诠释,这种行动被分析者体验为神入的失败,重点在于分析师的行为,第二种情况的攻击,是对来自儿童期自体客体神入失败的反应的重现,重点在于过去,常关联于儿童期的自体客体的精神病理。
05
分析的结案和自体心理学
在本书的第一章已经说过这个主题,在这里会增加一些新的看法。
自恋型人格或行为的疾病患者,分析成功的量度主要是评估其自体的统整与稳固,特别是借着判定自体的一部分是否在两极之间变得连续,并成为愉悦活动的可靠发起者与执行者。也就是说,当被分析者的自体变得稳固,当对于自体客体的丧失不再以碎裂、严重的脆弱,或不可控制的暴怒作反应,那么分析就达到结案的阶段。另外,在排除了是病人的防御之后,具有重要意义的是病人的内在感知,经常会在梦里进行隐微但有说服力的表达,认为达成了分析的任务,病人觉察到自体客体已经成功的转化为心理结构。
为了要强调这种治疗的成功是借着精神功能的持续改变而达到,科胡特用“功能的复健”来形容这种自体恢复的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