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的那些“无用”之书
查看话题 >华夏族为什么这么俊美且白皙(原创)

中国人属于黄种人,为什么有很多皮肤白皙嫩的男女?华夏历史为什么历来崇尚洁白与长大的外形?
换句话说,老祖宗到底是崇洋媚外一如今天崇尚混血妆、混血颜、网红脸,还是根本就是崇拜本民族的俊男美女外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知道华夏的祖先及其上古时期世代通婚的古代羌族以及吐火罗族---我们这些现代的华夏苗裔多半有古代羌族和吐火罗-塞人血缘。我们也必须知道蒙古人种是近代强加给东亚最大族群的种族划分。
我们也必须明白中华民族从华夏族时期开始就已经是政治单元和文化单元!
从1972年理查德·勒沃汀(Richard Lewontin)发表那篇人类基因多样性在人群中分布比例的文章以来,以“种族”(race)这一类的标签把人类划分为不同集团与亚集团的传统分类法,开始越来越失去其生物学的依据。研究者相信,人类基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个体之间,比较而言,地域与族群间的差异反倒无关紧要,而且在种族与种族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根本不可能描画出有科学依据的分界线。最近有关基因与种族、基因与族群关系的研究显示,现代人类基因多样性的现状,是
间、集团之间历经长久的反复交换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网状演化”(reticulate evolution),而所谓种族,则是更晚的“社会—文化建构”(socio-cultural construct)。这种“社会—文化建构”的本质,则是政治性的。
答题主小姐姐是娶了新疆塔吉克族美女,随着左宗棠靖边西域平乱的湘军将领后代,大明帝国世代传承的军户,从山东到安徽滁州,跟着朱洪武造反,跟着朱棣漠北靖边,汉族,最后聚落到我的祖籍湖南湘潭地区附近的明代茶陵卫。有人经常会误解,说一个南方汉族女子,怎么会长得有点象维族?
我的两张真素颜照片,真切的痘印、真切的雀斑、真切的五官,没有美瞳假睫毛,也没有开眼角--我两只眼睛是不对称的,一只眼睛眼角打开,另外一只是标准的汉家封闭式内眼眦褶--内眦赘皮,恰好是不同血缘自然融合的造化。


不对!维族父系血缘的大部分来自突厥人,是一千多年不到两千年前从东北部边境西征进入中华帝国西部的中亚腹地的渔猎与游牧民族。母系来源于回鹘(下面所说的塞人的分支),是中华家本土原生民族之一。
而塔吉克族是来自八千年前就与华夏、古羌比邻而居,拥有共同故乡---新疆湖及天山昆仑山脉一带盆地绿洲的,说吐火罗语的中国原生的印欧民族塞人。
塞人是中华家的原生民族,属于R系,全然游牧的N-Q系或者华夏O3系与R系混血,跟上古时候的华夏O3一样属于半游牧半定居民族,大迁徙几千年后成为欧亚印欧民族们的共同祖先之一。也就是说现在划分的欧洲高加索人种或多或少都有来源于新疆湖-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这块亚洲腹地的祖先比如塞、月氏、回鹘、乌孙等血统。现今新疆自治区博物馆的几具干尸基本可以确定是印欧人或塞人祖先。
他们迁徙到俄罗斯南部大草原及欧亚大草原后成为欧洲凯尔特人、斯拉夫人等蛮族的祖先--斯基泰人或者雅利安人,雅利安人的意思是“源自东伊朗高原的民族”20世纪,纳粹分子改变“雅利安”原来的意义,用这个字眼来专指“高尚的纯种人”,认为德国人是雅利安人的典范;
但现代基因测序证明,被他们视为低等的斯拉夫民族的东伊朗即古代雅利安父系基因比日耳曼人比例高,更纯正
腾格里崇拜来源于塞人和蒙古人的祖先东胡民族都有的萨满宗教,但至少两千多年前塞人的宗教已经进化为拜火教的光明之神崇拜(金庸小说里的西域明教,也叫祆教),丧葬也从此前的土葬、天葬之外增加了火葬风俗。
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北绿洲王国使用两种古代印欧语系的语言。吐火罗语流行于盆地北道的龟兹、焉看和高昌;雅利安塞语流行于盆地南道的鄯善和于阗。
吐鲁番(车师)和库车(焉耆)等地出土了吐火罗语文献,分别命名为吐火罗语A和吐火罗语B,已经是一种死语言。塞人等吐火罗人与鲜卑人等一样发源于西伯利亚(意思是:鲜卑人的故地)地区,大约在史前时代就进入了今新疆地区,《史记》和《汉书》中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很多就是吐火罗人建立的城邦国家。
屈原时代楚国的楚辞《大招》里写周天子统治范围内的西域美女:“小腰秀颈,若鲜卑只。
魂乎归来!思怨移只。”腰肢细小脖颈纤秀,就像束腰的鲜卑美人一样一样。
他们的政治地位---西周开始,周天子规定地方政府的组织,曾有“五服”、“五等”、“九畿”说的说法。所谓“五服”,就是依据诸侯封地的远近,分封为甸,侯,宾,要,荒五服。服就是服事天子之邦国。
塞人地方政权的政治地位相当于“宾服绥服”---有资格奋武卫,即为周天子戍边,振兴武力以显示保卫力量。先秦既有的汉语词汇“边塞”“塞上”就来源于中国境内原生的原始印欧民族-说吐火罗语的塞人。塞人政权在西周就已经相当于联邦制度的周天子领土里的一个自治州了。
“五服”说最早见《尚书·禹贡》: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这段话的大意是:王四周各五百里的区域,叫做甸服:其中最靠近王城的一百里地区缴纳带藁秸的谷物,其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去掉藁芒的禾穗,再往外一百里的区域缴纳带壳的谷子,最远的一百里缴纳无壳的米。甸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叫侯服:其中最靠近甸服的一百里是封王朝卿大夫的地方,其次的百里是封男爵的领域。其余三百里是封大国诸侯的领域。侯服以外各五百里的区域是绥服:其中靠近侯服的三百里,斟酌人民的情形来施行文教。其余二百里则振兴武力以显示保卫力量。绥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要服:其中靠近绥服的三百里是夷人们住的地方,其余二百里是流放罪人的地方。要服以外各五百里是荒服:其中靠近要服的三百里是蛮荒地带,其余二百里也是流放罪人的地方。
所谓“九畿”,据《周礼·夏官·大司马》云: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五百里曰甸畿;又其外五百里曰男畿;又其外五百里曰采畿;又其外五百里曰卫畿;又其外五百里曰蛮畿;又其外五百里曰夷畿;又其外五百里曰镇畿;又其外五百里曰蕃畿。
汉朝(西域三十六国)
1.汉初,在月氏人打击下,主支南迁罽宾(今克什米尔一带),留居伊犁河的塞人融入月氏人乌孙人吐火罗人中。
2.大夏,希腊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居民为塞人。
3.大宛,希腊亚历山大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建立的士兵养老院,居民为塞人。
4.车师(姑师),王族为塞人,治所交河古城(垒砌交河古城夯土层第一层土),人口杂,居民印欧居多。
5.捐毒国
6.休循国
7.于阗国
8.罽宾国 :在今克什米尔地区斯利那加东。
【习俗】
1.崇拜黄金,以动物造型为多,以金箔锤锻。
2.高帽羊皮大袄,连裤皮鞋。
3.擅长骑术,游牧为生。4.奶酪,马具,青铜器。
5.动物纹饰。
6. 殉葬制度,按照习俗,每任塞王死后,要举行隆重的葬礼。尸体先涂以香油,然后装入特制的车,巡行于塞种人各部落间,尸车所到之处,各部落人民都要表示沉重哀悼,并以各种方式毁伤自己,或割去一片耳朵,或毁伤前额、鼻子,或以箭镞穿入左手,或抓烂自己的脸或眼部,或拔掉一绺头发等等。
巡游完后,将尸体送至王族的葬地,所掘的正方形的坟墓,面积甚大。尸体放入墓中,以毯相裹,并在尸体两旁堆放戈矛 。除了要缢死一个王妃殉葬外,凡是塞王的厨夫、圉人、侍者也都要杀死殉葬。王的马匹,也要杀死葬于墓门附近。最后,由部落的人民在墓上堆起丘陵,以表示求得王的宽宥。
在王死一年之后,还要杀死50个奴隶和50匹马,陪葬于陵旁。唐朝(安西都护府)1.柘羯,赭羯,拓羯,游牧的武士。
《唐·西域传》: “安西者,即康居小君长罽王故地,募勇健者为拓羯,犹中国言战士也。”《大唐西域记》:”赭羯之人,其性勇烈,视死如归,战无前敌。”
2.粟特,市民定居,昭武九姓,传播佛教袄教,商人。姓史,安,康。 东波斯语,皇家马腿扎蝴蝶结。
他们的文明地位----在两汉时期,塞人已经有了记录自己吐火罗语的吐火罗文和佉卢文。我们来看尼雅遗址出土佉卢文书(第514号)中的小诗,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文化程度了:尼雅最惊人的发现,就是出土了大量佉卢文木椟,而佉卢文是贵霜帝国的文字。阿富汗出土的最早的大乘佛经就是佉卢文。王国维先生最先考出尼雅即《汉书·西域传》中所记之“精绝国”。日本考古专家对尼雅遗址出土的木材进行了14C测定,推测其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4世纪。因曾受汉朝节制,故“精绝国”明显有汉化特色。
大地不曾负我,
须弥山和群山亦不曾负我,
负我者乃忘恩负义之小人。
我渴望追求文学、音乐以及天地间一切知识——
天文学、诗歌、舞蹈和绘画,
世界有赖于这些知识。
塞人仰天俯地,爱憎分明,追求知识,追求艺术,崇尚高贵,崇尚灵魂。
平原塔吉克和高原塔吉克虽然源头都是东伊朗人,但是因为历史变迁和政权分化,最后演化为两个民族,语言并不能互通:平原塔吉克是突厥化了的雅利安人,说突厥语,而我国帕米尔的高原塔吉克基本上保留了比较纯正的古代东伊朗吐火罗人即塞人的一支-古老雅利安的血缘和文化语言习俗,唯独文字用维吾尔字母。
而蒙古民族的祖先是匈奴、东胡、林胡等N系、C系或者C系与征服者华夏族O3系、N-Q系的混血,来源于中华东北部草原与森林交界地方。图 东亚早期的人种模块

日本与伊朗,谁跟华夏本来应该更亲呢?
日本是夷人,伊朗等是雅利安,广义的大夏或者夏。我们华夏,本来是大夏的一支。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国主流认为匈奴是蒙古语族,而俄罗斯等都一直强调匈奴人是突厥语系。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匈奴人是夏,阿尔泰三大支里,蒙古支与通古斯支主体无疑都是夷,唯有匈奴是夏,即小麦大麦与马的驯化者后裔,与我们华夏应该是堂兄弟了,即使按照"日本的季羡林"白鸟库吉先生的权威说法,也顶多说明匈奴与华夏没有分离之前说的是原始西伯利亚地区叶尼塞语系的一种,这一种的主流演化成了汉藏语系,但也不能说明这个演化的关口是在匈奴离开夏联盟之前还是之后---天,撑犁,腾格里,甚至鲜卑的祁连,这都是同源语汇,甚至上古时候,包括伏羲女娲-炎黄世系的夏... 上古时候的诸夏部族联盟,应该是从西伯利亚-新疆湖地区三山两盆迁徙进入黄河流域与蒙古高原的,一路迁徙,华夏或者大夏的父系很纯正,但从母系来说,无疑是不断跟远征中遇见的邻居们羌、塞等通婚的混血族裔,语言也是如此,汉藏语系就是混血演化的叶尼塞语,匈奴的语言和相貌也绝不是匈人如阿提拉那样的,后者倒是更像原始的,还没有混血的突厥甚至是原始的通古斯。
华夏之华--花,西伯利亚--新疆湖,葱岭-中亚草原存在着古老的追逐鲜花的养蜂酿蜜(蜜这个词本来就是吐火罗语)之路,我们诸夏的祖先很可能是从养蜂采集者演变出骑马畜牧和农耕两大新技能的。华夏与诸夏之夏---即山鸡,都是盛产于内亚,包括西伯利亚到中亚腹地的常见鸟类。其中雉,又名华虫、凰。绿色的即为青鸾,青鸟,古代典籍说盛产于帕米尔--伊朗高原上的吐火罗语或者东伊朗部族国境罽宾国。锦鸡即凤。当然还有可爱的西伯利亚豹猫以及西伯利亚狼、野猪、猪獾等







嗯,前面讲到了匈奴人与华夏人的面貌与血统,都迥异于未开化时代的、没有通婚混血的原生期突厥或者蒙古(室韦)、通古斯,而按照《晋书》等中国史料的描述,那个时候许多匈奴贵族的相貌都类似白种人(有塞人、斯基泰人血统,尤其他们复国的厌达--悦般帝国时代)。
----实锤来了。被误传为匈奴的匈人阿提拉,实际上是为混血时代前期,近似今天他们的黄种人直系后裔裕固族的回鹘(突厥)----阿提拉的帝国在他死后迅速崩溃,像秦朝一样“二世而亡”,他的长子埃拉克被日耳曼叛军杀死,幼子埃尔纳克率领乌提吾尔(三十姓回纥)和库提吾尔(九姓回纥)等匈人部落逃到伏尔加河流域,形成了后来的保加尔人(狭义的保加利亚人,不同于保加利亚原生的弗里吉亚人或者色雷斯人)。
伏尔加河的意思就是“保加尔人的河流”。 而花木兰的对手柔然人(迁徙到欧洲的别支即阿瓦尔人,同时代迁徙去欧洲的科萨突厥人竟然全部皈依犹太教成为犹太人,包括爱因斯坦、洛克菲勒等在内,其实都是可萨突厥人的后裔。)直接灭掉了北匈奴复国的厌达--悦般帝国。
而不信犹太教的突厥部落佩切涅格人于公元860年左右入侵可萨突厥汗国,迫使合称“奥诺吾尔”(十姓回纥)的3个可萨突厥部落和7个马扎尔部落迁徙到多瑙河中下游,正逢这块土地原先的主人阿瓦尔汗国(柔然)刚被查理曼的法兰克帝国所灭,法兰克帝国在查理曼死后又分裂削弱,多瑙河中下游空虚,他们就轻松地占据了这块土地,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匈牙利。
匈人、柔然、科萨突厥等匈牙利征服者开拓者,源头都是东夷东胡,跟出自诸夏的匈奴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们最后形成的马扎尔民族语言,只有芬兰语和爱沙尼亚语二个亲戚,这三种语言合称乌拉尔语系的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即回纥)。
马扎尔人更是为了能在中欧生存,早早放弃了犹太教,皈依了天主教。但是血缘上,与唐朝的回纥原本是一家,西迁欧洲以后都高度斯拉夫化或日耳曼化了。马扎尔人、芬兰人和爱沙尼亚人都来自可萨突厥人,由于长期在东欧定居,人种已经斯拉夫化或日耳曼化,其语言则属于乌拉尔语系;可萨突厥人是信仰犹太教的突厥人,但不属于突厥的核心部落,而是回纥人的一支;
匈人不是北匈奴的直系后裔,更像是被北匈奴赶出中亚的其他游牧民族,组织能力和文化程度都远低于同时期的北匈奴;匈人的直系后裔不是马扎尔人,而是保加尔人; 入侵欧洲之初,匈人以黄种人为主,而到了马扎尔人时期以白种人为主的混血民族;
匈奴语属于一种西伯利亚地区的叶尼塞语言,匈奴人说的是一种已消亡的羯(Keti~Kiti)语(属古西伯利亚语或汉藏语系)---符合其祖先在司马迁笔下被记录的诸夏贵族甚至王族后裔的身份。
#女版豪斯医生在豆瓣##我们华夏跟日本与伊朗谁更亲近?(续2)##世界上多数国家是民族国家---起源于斯基泰人开创的青铜文化(战神文化),极少数是文化国家---比如华夏的“九州”还有更早的苏美尔文明# @李硕在新疆 也许是因为你们北清两校在国史研究中执牛耳的话语霸权,感觉江南以及西南等史学界从自己的情感以及风物风俗源流比如袁珂先生开创的中国神话学研究(类似北欧的Saga)再加上考古佐证,七十年来形成的脉络不够重视,说白了就是国史研究里胶柱鼓瑟于“夷夏东西说”(这种胶柱鼓瑟显然是违背傅斯年本意的),重西北轻东南,隐形的“皇汉”。
实际上应该从我国各族人民尤其西南东南少数民族等与华夏-汉族有共识的文化祖先(或者祖先的图腾)--盘古世系开始梳理,起码应该重视神农(甚至还包括炎帝-后稷系)-伏羲--女娲图腾文明世系源于东南(嗯,我赞同就是良渚为代表的),向西包括河西走廊、三山两盆传播的“玉石之路”(也可以叫稻米之路),他们与早期诸夏的姻亲之一西陵世系都属于广义的河洛东夷部族联盟;这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形成之初,一定在时空上是双向甚至多向的,然后从西伯利亚、三山两盆起源的诸夏部族联盟及其姻亲羌(姜嫄世系)、塞等一边融合,一边共同通过内亚原始的“丝绸之路”(注:觉得仰慕李鸿章及古代中国的李希霍芬这个命名不够准确,不够概括整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历史原貌,应该叫蜂蜜之路或者青铜之路)向中原及东南扩张播散,如果他们没有遇见从“玉石之路”相向而来的稻米-水利文明(他们或者是龙这个代表治水与北斗星观测的图腾的拥有者),他们很可能如那些在亚洲腹地已经消失的古代国家、古代文明一样,都是复制黏贴的斯基泰型国家(民族国家的起源离不开火与青铜之剑)。
当然以钱穆为代表的,东南-华东史学界也是有“皇汉”旧情结的,那多半是老人们对衣冠南渡以来侨郡县承继的傲娇,那个时候对于良渚文明的历史地位,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毕竟彼时有关田野工作刚刚开展,历经战乱及各种运动,进度、深度似乎不如安阳等地。一点感想。就好比最近有人问我,同时代的诗人里面,陈散原(陈寅恪父亲)的好,还是柳亚子、冒鹤亭的好,我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当今时代的古典诗词爱好者与作者,觉得柳亚子、冒鹤亭更好(从他的字就想起如今大热的“鹤唳华亭”---这位如皋冒家的才子,毛爷爷说明末最有骨气的真士子、还是蒙元贵胄后裔的大明死忠才子冒辟疆之后裔冒广生,的确也有陆机风采),不过陈散原先生诗词用典深奥,属于以诗治学的范畴,可以给后世文科学者们开出饭辙--他的诗是需要笺主的,仅仅这个活计就足以营造出N多个文科博导宗师什么的,所以象牙塔里人肯定会感恩地说,陈散原的诗独步时代,一览众山小。
#女版豪斯医生在豆瓣##我们华夏跟日本与伊朗谁更亲近?(续2)##世界上多数国家是民族国家---起源于斯基泰人开创的青铜文化(战神文化),极少数是文化国家---比如华夏的“九州”还有更早的苏美尔文明# @李硕在新疆 也许是因为你们北清两校在国史研究中执牛耳的话语霸权,感觉江南以及西南等史学界从自己的情感以及风物风俗源流比如神话学(类似北欧的Saga)再加上考古佐证,七十年来形成的脉络不够重视,说白了就是国史研究里胶柱鼓瑟于“夷夏东西说”(这种胶柱鼓瑟显然是违背傅斯年本意的),重西北轻东南,隐形的“皇汉”。实际上应该从我国各族人民尤其西南东南少数民族等与华夏-汉族有共识的文化祖先(或者祖先的图腾)--盘古世系开始梳理,起码应该重视神农(甚至还包括炎帝-后稷系)-伏羲--女娲图腾文明世系源于东南(嗯,我赞同就是良渚为代表的),向西包括河西走廊、三山两盆传播的“玉石之路”(也可以叫稻米之路),他们与早期诸夏的姻亲之一西陵世系都属于广义的河洛东夷部族联盟;这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形成之初,一定在时空上是双向甚至多向的,然后从西伯利亚、三山两盆起源的诸夏部族联盟及其姻亲羌(姜嫄世系)、塞等一边融合,一边共同通过内亚原始的“丝绸之路”(我觉得仰慕李鸿章及古代中国的李希霍芬这个命名不够准确,不够概括整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历史原貌,应该叫蜂蜜之路或者青铜之路)向中原及东南扩张播散,如果他们没有遇见从“玉石之路”相向而来的稻米-水利文明,他们很可能如那些在亚洲腹地已经消失的古代国家、古代文明一样,都是复制黏贴的斯基泰型国家(民族国家的起源离不开火与青铜之剑)。当然以钱穆为代表的,东南-华东史学界也是有“皇汉”旧情结的,那多半是老人们对衣冠南渡以来侨郡县承继的傲娇,那个时候对于良渚文明的历史地位,他们也没有意识到,毕竟彼时有关田野工作刚刚开展,历经战乱及各种运动,进度、深度似乎不如安阳等地。一点感想。就好比最近有人问我,同时代的诗人里面,陈散原(陈寅恪父亲)的好,还是柳亚子、冒鹤亭的好,我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当今时代的古典诗词爱好者与作者,觉得柳亚子、冒鹤亭更好(从他的字就想起如今大热的“鹤唳华亭”---这位如皋冒家的才子,毛爷爷说明末最有骨气的真士子、还是蒙元贵胄后裔的大明死忠才子冒辟疆之后裔冒广生,的确也有陆机风采),不过陈散原先生诗词用典深奥,属于以诗治学的范畴,可以给后世文科学者们开出饭辙--他的诗是需要笺主的,仅仅这个活计就足以营造出N多个文科博导宗师什么的,所以象牙塔里人肯定会感恩地说,陈散原的诗独步时代,一览众山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