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狗——我读《论语》》读书摘要和笔记(20200117)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问耻,孔子说,不问世道好坏,光知道当官拿俸禄,可耻。
问仁,孔子说,克服四大毛病:克、伐、怨、欲,这只能叫难,还不能叫仁。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孔子提倡人才流动。他说,“士”如果“怀居”,以为“好出门不如歹在家”,就不配称为士了。
孔子是非常入世的人,他读书做学问,教书育人,都是为了做官。(注:孔子周游列国,去过鲁、周、齐、宋、卫、曹、郑、陈、蔡、楚,当过官的只有鲁、卫、陈。他就是通过周游列国,自己找工作。)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逊)。”
孔子的处世哲学是,人应该以直道事人,但天下有道和无道,不一样。天下有道,可以直言直行;天下无道,行可以直,但言不行,说话一定要小心谨慎。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认为,“德”在“言”之前,“仁”在“勇”之前。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孔子欣赏南宫适的人生态度,所以赞美他,但是对他的话有所保留,因为孔子不赞成种地。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认为,仁人比君子要高。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谋)乎?”
孔子在教人为仁做事要尽心尽力。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这是讲郑国如何起草政令,写作班子一共四个人:裨谌、世叔、子羽和子产。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仁)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孔子评价政治人物,管仲最高,子产次之,子西最下。
孔子认为,仁政必宽猛相济,不能一味宽。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这是说人生有很多难过的关,贫富就是一大关。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腾、薛大夫。”
这是孔子评价孟公绰。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认为智、不欲、勇、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就可以算“成人”。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这是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的事。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这是孔子对臧武仲的评价,对其人品有微词。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孔子对于晋文公评价基本负面,对于齐桓公评价很正面。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对管仲评价很高,可当得起“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还是高度评价管仲,即使他背叛旧主,辅佐齐桓公。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义之所在,是大信,大信必须守;小信可以变通,不知变通,一味固守,属于谅。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孔子说,公叔文子于大夫僎一起到朝中做官,就配得上“文”的谥号了。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孔子评价卫灵公的三位贤臣。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孔子不喜欢只说不练的家伙,大言不惭,他更讨厌。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孔子希望鲁君能派兵讨伐陈成子,但是遭到了拒绝。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路问事君,孔子叫他不要说假话,而是犯颜直谏。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上达”是达于天命,“小人下达”是达于眼前的利益。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学习应该是为自己而学习,而不是为别人学习。(注:为自己学就是为了兴趣爱好学,为别人学就是为了以后找个好工作,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向。)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河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这是通过蘧伯玉的使者之口,称赞他自我检讨。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上文有重复。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说的比做的好听,孔子认为可耻。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这三条属于君子道,可惜我没做到。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喜欢与人攀比,被孔子奚落。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本事。(注:其实孔子对身前身后名非常看重。)
子曰:“不逆诈,不亿(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这是孔子在教人怎样不上当。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孔子为自己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到处游说而辩护。
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跑到终点的马才是好马。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值)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说,以怨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认为,尽人事,听天命。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斯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欤),命也;道之将废也与(欤),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这是子服景伯与孔子的一段对话。
子曰:“贤者辟(避)世,其次辟(避)地,其次辟(避)色,其次辟(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孔子主张,天下无道,要知“四避”:避世、避地、避色、避言。他举了七人,都是古代的隐者。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欤)?”
孔子的一生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他和隐者不同,隐者避世,而他是入世。(注:孔子的入世态度,深深的影响到了后世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顾炎武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亦是此意。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始终是入世的,哪怕不受重视,依然如此;而西方的知识分子却是相对脱离世事的,比较超然。)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蔑)之难矣。”
这是说,孔子虽然讲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是他内心还是非常在乎名声的。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这是孔子讲君之礼。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孔子说,礼是用于君子大人,和老百姓无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这是讲人的三重境界:第一层,修己以敬,这是君子;第二层,修己以安人,这是仁人;第三层,修己以安百姓,这是圣人。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逊)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孔子讨厌不讲礼貌的人,对他的发小原壤,连棍子都用上了。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欤)?”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这是孔子对一位乡党年轻人的评价,不懂规矩,不懂礼貌。——“宪问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