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高中化学)
第一部分 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6年下半年
一、单选题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其提出了“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归之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 模仿行为。代表人物有孟禄。
孔子向弟子说明不用学稼,“稼”的意思是种植谷物,也泛指农业劳动。说明孔子的施教内容脱 离了社会生产。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 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 校。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时间, 体现学习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
相对性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 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 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三个阶段。题干中所论述 的是后习俗水平即社会契约阶段,该阶段的儿童认为:道德法则只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可以改变的。 不能以不变的规则去衡量人。
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题干中小刚采用一定的方法增 强或减弱摩擦力,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如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结构化程度很高,又必须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学生最宜采用的学习形式是接受学习。
运用图形、图片、图表等属于认知策略中的组织策略。
短时记忆的单位是组块。
努力属于内部的不稳定可控因素。
课堂管理的功能有: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和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心理自我阶段是在青少年初期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结合题干,谈论的是青春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应为心理自我阶段。
2016年上半年
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对认知的过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著有《教学过程》一书,他强调学科的 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之上的。
19 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到大 学,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二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 的。该种方式为双轨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至高中。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的原则是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 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传授知识的同时让 学生感受居里夫人现身科学的精神,符合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的原则。
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 结果的评价。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测属于形成性评价
情感陶冶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班主任 李老师通过板报、墙壁等媒介建立良好的班风为的就是能够使同学在这种环境中受到感化,因而体现 了陶冶法。
算法式是把解决问题的一切做法和步骤都列出来,然后逐一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题 干所述属于典型的算法式。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 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学阶段的任务建立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职业压力下缺乏应对资源和应对能力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 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二是去个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 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三是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孟老师的表现体现为去个性化。
强化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是应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强化行为的改变是依据行为后果而 定的,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良好行为。杨老师对晓玲的表扬就是强化她的良好行为, 使其改变内向的性格。
2015年下半年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壬寅学制是颁布的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 据。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知能力。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的教学方法。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感性 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幼儿和成人在知觉上的明显差异是由知觉的理解性造成。
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最长不会超过 4-5 秒;短时记忆一般存储信息的 时间不会超过 20 秒也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形式运算阶段。
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已、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等。
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投射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 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同样存在。
教学认知能力是以教学系统为认知对象,对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策略与方 法以及教学情境等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人际纪律阶段,大多数学生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希望别人喜欢自己。
人本取向指的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情感。
理性情绪疗法是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人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 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2015年上半年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专著。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述和记录,认为教育的任务 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可改变的, 体现的是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教育被视为一种投资体现的是教育的经济功能。
新课改的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
题干中王军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但是缺乏一定的意志的束缚,因此对王军的思想品德教育应注重道德意志水平的提高。
差别感觉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不合理观念有三个特征:绝对化、过分概况、糟糕至极。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的儿童对权威绝对的服从,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小李的道德发展正是处于 服从和惩罚阶段。
对待挫折的情绪宣泄一般指面对挫折时通过大哭一场来缓解情绪;精神升华指把低层次的需要 和行为上升到高层次的需要和行为(如把失恋的痛苦转化为发奋学习的动力);补偿是指通过新的满足来弥补原有欲望达不到的痛苦(如文化课成绩一般但体育成绩好也可以得到满足);认知改变是指提高认识,启发自觉性,调动积极性来应对挫折。
罗森塔尔效应指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通过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言行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学生,在学生身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014年下半年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 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品质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 阶段。处于公正阶段的儿童,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和平等,公正感成为情感领域中的核心规范。 题干所述表明小霞的道德发展处于公正阶段。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人们的情绪障碍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这种疗法就是要以合理的 思维方式、信念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信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以改变认知为主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求治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 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