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你,需要的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有这样一些人,总是先考虑别人的感受,不敢拒绝、不会拒绝。怕因为自己的拒绝,而产生别人的不认可,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话,就会联想很多,仔细琢磨别人说话的语气。很在意其他人的看法,控制不住的去看他的脸色,生怕是自己做错了事。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了一个谄媚的人。即使自我感觉和体验相当不好,行为上也会委曲求全的迎合,勉强自己去完成自己心理上不认可也不愿做的事情。在心理学上,这群人叫“讨好型人格”。
关于讨好型人格,人们都有一个很大的误解,总觉得觉得它是一种良性的心理状态。但真正的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会让人痛苦的存在。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过得更痛苦,他们的边界感更弱,也更看重别人对他的看法。
讨好型人格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
有个倾诉者小兰在赛客倾诉心情区倾诉说:前两天她举办了一场生日宴会,但那天她其实发着高烧,整个人浑浑噩噩的没有精神。可是她不想因为自己生病,而把温馨的聚会搞砸了,所以她只好顶着高烧若无其事地参加聚会。最后把自己累得一塌糊涂,还要装得很开心。
她很想改变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所以在赛客倾诉寻求解决的办法。其实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首位,更可能是一个人对自我不认可,缺乏自我认同的一种表现。与内心的自卑、心理的脆弱、敏感有关。因为缺乏自我认同、内心脆弱、敏感,就容易关注,遇事容易缺乏一个客观的判别,从而就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左右。
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看不到真实的自我
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过:被人喜欢,它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你会发现,这个被人喜欢的自己,经常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赛客倾诉的来访者小青分享了一个让自己很头疼的人际模式。她总是觉得其他人很可怜,不由自主地想帮助他人。她觉得老板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顾家庭很可怜,所以小青再累也依旧每天加班加点;她觉得闺蜜被老公抛弃了还要自己独自抚养孩子很可怜,所以经常帮助闺蜜;甚至觉得爸妈把自己养大很可怜,所以能省一点就省一点,多给爸妈寄钱……
角色扮演陪护师听了她的列举的各种人际案例,决定用角色扮演的疗愈方法来帮助她。陪护师让她尝试说自己很可怜。小青马上说:哎呀,我怎么会可怜呢,是他们可怜!角色扮演陪护师说:你只是试着说看看。小青迟疑了一会儿,支支吾吾地说:我很可怜。没什么感觉。
角色扮演陪护师示意她继续说。小青吸了一口气,开始慢慢地和自己取得连接,慢慢说了起来:“我很可怜!我很可怜!其实我才是最可怜的……”一边说一边流泪,最后小青嚎啕大哭,陪护师陪着她,让她好好释放自己积压的情绪和强撑的辛苦。
一直以来,就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最可怜,最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才会投射出外在的世界,觉得是那些人才可怜,才需要帮助。
成年人的世界,并不是一味讨好就能获得别人的喜欢的。一味的讨好反而会成为别人欺压虐待的对象,把别人的评价当成价值的价值终究会失去自我,所以如果自己做不到,可以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助。咨询师不会对你提出要求,更不会离你而去。你可以在此探索自己行为背后的原因,摆脱对于外界赞赏和认可的依赖,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也是值得被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