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辑二 | 巴别图书馆里我们坐下来观看
友情提示:本报告既不保证准确,亦不保证客观与全面。出版物数据综合豆瓣图书、中国国家图书馆、当当、京东、中国图书网、清华大学图书馆馆藏与开卷图书销量数据库建立。如有异议,请努力为上述数据源提供更加高质量的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共出版科幻图书385种,相比于2018年减少了约10.9%(根据后续跟进,2018年科幻出版物总数更新至432种)。受书号收缩、泡沫消退等因素影响,与2018年相比,2019年的科幻作品出版情况整体趋于保守,但仍然远高于2016年和2017年

为了更加细致地分析这一年里的出版规律,我们梳理了全部385册科幻出版物的相关信息,与2018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从中梳理出若干特征。最终分析结果请见本期年终特辑。
2019年整体规律
首先,我们从图书类型入手分析了2018年与2019年的出版物分布变化。分类方式为两种:①虚构/非虚构;②引进/原创。其中,非虚构作品包含设定集、创意书、论文集等衍生出版物,Mook等混编性质的出版物被统一归为虚构类
按照虚构/非虚构的分类标准,2019年,非虚构类作品的占比大幅上升,从2018年的6.7%上升至11.7%,增幅达74%。与此相反,按照引进/原创的分类标准,2019年,原创科幻图书的占比有所下滑,从2018年的55.8%下滑至47%,跌幅约为15.8%(下图中内环为2018年的分布,外环为2019年的分布)。

细查两年的详细书目,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主要是因为受书号紧缩的影响,原本市场便较为有限的科幻出版领域的泡沫逐渐退去,出版方大多趋于保守——在2018年,涌现出了大量由外围出版社推出的新作者的科幻作品,这一现象在2019年大大减少。不过,非虚构出版物的增多却意味着这个领域有更多人投身严肃的科幻研究,关注科幻的衍生影响力。两个现象共同反映了科幻界的“冷却”,从质量上考虑,这对这个领域来说不失为一个积极的信号。
科幻出版领域市场有限的结论从开卷数据得来。仅就已考察到的385种图书的销量数据而言,2019年新上架的科幻出版物总码洋约为5321.54万人民币,其中,销量前20名的图书的码洋占总码洋的66.8%,同时,约有72%的图书销量不足1000本。

上表罗列了销量前二十的出版物。从该榜单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除刘慈欣外,科幻圈核心作者全员缺失,且作品畅销的原因较去年要更加容易归纳。包括粉丝效应(《残次品》《大英雄时代》《时笙》)、刘慈欣和《流浪地球》《三体》的带动(《流浪地球》《2001太空漫游》《<三体>中的物理学》《三体艺术插画集》《2010太空漫游》)、名人效应(《漫威之父斯坦·李》《<三体>中的物理学》《睡美人》《约翰的预言》)、童书(《雪山上的机器人》《我的世界:海岛》)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征值得瞩目:以未来学为首的带有科幻色彩的科普向图书开始大量涌现(在界定科幻作品时,这类出版物并未被罗列在内)。这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幻与伪科学的边界往往难以界定,所以灵修、未解之谜类的图书也在趁机发力。在2019年,这一点尤为明显,相关作品如下:
原创作品
在本次年度报告中,我们将科幻作品分为原创和引进两部分。对于原创部分,以册为单位。2019年原创图书共计181册,不同作者的贡献程度如下图所示(由于作品选集中出现的作者较难统计,故该统计可能存在一定偏差,但已足以反映规律):

可以看到,大刘依然领跑国内科幻出版领域。同时,老舍也因创作了在中国科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猫城记》而得到了出版领域的关注,今年再版数量众多。其他单人出版册数较多的作者则大多出版了系列长篇,如郑军的“临界”六部曲、张之路的“少年科幻系列”、白丁的“云球”三部曲、FOXFOXBEE的“没有名字的人”系列和凌晨的“开心机器人”系列等。
我们进一步根据作者在科幻圈的知名程度,将原创图书分为了核心科幻与非核心科幻两类,前者指在科幻领域较为知名的作者或编者的作品,后者则多为外围或非科幻作者的跨界创作(注意:该划分标准并不精确,仅为了反映规律而设),根据这一划分,181部作品中仅有65部为核心科幻作品。且码洋仅占原创作品总码洋的41.9%。这表明科幻出版物的核心读者或许并非我们惯常印象中的科幻迷,这些读者所关注的也并非圈子里耳熟能详的那些作者(大刘例外)。以Priest为例,这位晋江知名作家的《残次品·完结篇》和《大英雄时代》的总码洋仅次于刘慈欣,而后者出版的图书的总码洋还要仰仗《流浪地球》的大热和出圈来推动。
将粒度继续切分,在作品选集领域,姚海军和星河的两本年选继续按部就班地推出;微象文化则出版了第二本中英双语的选集《未来镜像II》。同时,各科幻征文也陆续将获奖作品结集出版(《冷湖II·宿主》《第十八届白话文学奖·科幻文学奖获奖作品集》,此外还有两本《临界点》)。在所有的选集中,最值得关注的,或许是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组委会联合博峰文化推出的《星云志》。该系列选集集合了星云奖的历年优秀作品,是一套全集式的选集。想反观星云奖的评奖风格,或集中阅读过往的优秀中短篇作品,都可以从这套选集入手阅读。
2019年还发生了几件对科幻圈意义非凡的事。临近年底,王晋康出版了长篇封笔作《宇宙晶卵》,而另一位已经封笔多年的科幻作家七月则用《群星》宣示了自己的复出。
有正面的新闻,自然也有负面的热点。《灰烬》事件在年中闹得沸沸扬扬,置身旋涡中央的长篇小说《灰烬》销量却并不理想,远不如早已不再受人瞩目的《宇宙钟摆》的第三部。
通常情况下,作家都凭短篇小说出道,凭个人作品集向读者宣示一种身份和风格。在2019年,出版个人作品集的作者有王诺诺、陈楸帆、王元、燕垒生、马伯庸、石黑耀、吕默默、李维北、游者等人,其中王元、王诺诺、石黑耀和吕默默均为首秀,是值得期待的科幻新星。
回归长篇小说领域,在2019年,除去系列作品的作者们,最活跃的作者是吴楚,出版了《无光之地》和《记忆偏离》两部长篇故事;最受人瞩目的作品则要数陈楸帆的《荒潮》重制版,该作不仅在国内口碑颇佳,在国际范围也收获了大量赞誉。此外,还有付强的《摘星》。总体上看,科幻作者以年轻作者居多,四天王等老牌著名作家的创作活跃度则逐渐下滑。原创科幻领域仍旧呈现出百家争鸣的面貌,究竟哪些作者将成为未来的中流支柱,尚无定论。
刘慈欣与三体宇宙
在众多原创作品中,刘慈欣与他的《三体》影响力巨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营销符号,形成了自己的出版体系。在2019年,去除借大刘名号为自己扬旗助威的书以后,专门围绕刘慈欣和《三体》的图书一共有12册,类型涵盖刘慈欣个人作品选、绘本改编和衍生出版物三类,码洋合计约占原创出版物总码洋的37.6%。
年初,《流浪地球》大热,借势出版的除了两版冠以相同名称的个人作品集外,还有电影的幕后制作花絮。这些出版物的销量都较为不错,说明电影对普罗大众的影响极为深远,也让大刘的更多作品为世人所熟知。
还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科幻对青少年的教育作用,因为它们的受众明显是低龄读者。这包括两本绘本,分别改编自《烧火工》和《乡村教师》,还有一本类似教材或教辅的课外拓展读物。它们继承了《带上她的眼睛》和《微纪元》的社会意义,持续影响着下一代人对科幻的审美认识。
除了对刘慈欣的其他作品的关注外,人们对《三体》的关注依然热情不减。从2019年推出的相关衍生读物来看,除了三体宇宙推出的插画集属于真正围绕《三体》的周边外,其他衍生作品均表现了读者对这部巨作的认识,这之中包括一本哲学解读,一本科学解读和一本世界观解读,作者的身份则分别是哲学家、物理学家和科幻迷。如今,三体俨然已经是一种文化符号,从这些书中,我们能够看到围绕该符号建立的文化生态的不同侧写。
在这一生态中,身为作者的刘慈欣本人是缺席的。通常很少有人会关注他本人的非虚构作品,而这些作品恰恰反映出大刘本心中的见解和态度。幸运的是,在2019年,我们获得了另一本大刘的杂文集《我是刘慈欣》。本土科幻作家的文集和传记在国内一直凤毛麟角,但对理解作者却至关重要,我们期待这类作品在未来能够得到更多关注。
引进作品
2019年,引进国内的科幻出版物共计206种。其中,非虚构类作品29种,虚构类作品175本。接下来,我们将照旧从作者、译者和发源国家三个角度观察引进图书的特征。

上图为2018年的作者词云,下图为2019年的作者词云,单词的大小表示该作者的出版物数量(两个词云间的数据互相独立,仅显示出版图书超过1本的作者)。从两张图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与2018年相比,2019年再版引进作品的数量相对降低,但仍然占据较高比例(儒勒·凡尔纳、菲利普·普尔曼、克里斯多夫·加尔法、特德·姜、H·P·洛夫克拉夫特、阿瑟·克拉克、弗诺·文奇、约翰·斯卡尔齐),且不再仅限于古早作者或公版作品。在非再版图书领域,则出现了许多知名作家的新作,诸如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回家”系列、菲利普·迪克的全套引进、约翰·斯卡尔齐的“老人战争”系列、菲利普·瑞弗的“掠食城市”系列、乔治·R.R.马丁的“百变王牌”系列、斯科特·维斯特菲尔德的“利维坦号战记”系列、柴那·米耶维的“巴斯-拉格”三部曲等。这种系列化出品的思路正在逐渐成为主流出版模式。

在上述作家中,值得一提的有三位作家,其一是库尔特·冯内古特,其二是菲利普·迪克,其三是特德·姜。在2019年,伴随着《2081》的推出,冯内古特这位横跨主流文学和科幻领域的著名作家的小说已经被全部引进国内(且仅有《加拉帕戈斯群岛》一书无简体中文版)。而菲利普·迪克的作品则正在科幻世界方面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完成翻译与出版。特德·姜的作品的引进情况则稍有瑕疵,有一篇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Better Versions of You》未被引进。
在译者方面,下图展示了翻译作品超过两篇/部的译者(选集的译者信息不完整,故数据可能存在疏漏)的翻译数量对比。对比2018年的译者数据,可以发现:在出版领域,姚向辉、李克勤、丁丁虫、玖羽、仇春卉、王小亮、胡绍晏、耿辉等老牌译者仍然活跃在一线,且翻译作品的数量占主要比例。新作者则主要围绕各组织的选集或Mook提供翻译作品,诸如下图中的华龙、许卓然、罗妍莉、刘博洋、刘为民、张羿等人便是《银河边缘》Mook的稳定译者。

观察引进作品的来源国家,2019年的大体趋势基本没有变化。英美加三国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同时日本和法国的作品仍然领跑其他国家/地区的作品。

尾部国家/地区因为作品数量较少,且仅有两年的数据,故难以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在此不做赘述。这些国家/地区包括新加坡、墨西哥、瑞典、以色列和挪威五国,具体出版物如下:
内容类型
仅考虑长篇作品,2019年,随着人工智能热潮的冷却(在专业领域,已经有相关产业进入严冬的论调),相关题材已经逐步退居二线。各个科幻题材占比较为均衡。近未来、超能力类作品在科幻领域占比进一步提升,这类题材多以轻科幻为主,即主人公阴差阳错地获得了某项超能力或得到了某些奇异发明,进而卷进了某种阴谋,从而展开大冒险的故事。相关作品多结合都市小说、言情小说展开,因此对那些非科幻读者更有亲和力。

值得一提的是推理类作品和面向青少年的作品(即YA类作品)的涌现。前者与近年来推理圈的跨界有关(或许受到了日本科幻和推理的跨界模式的影响);后者则不再局限在我们惯常认知中的儿童文学中,开始不断出现“少年少女对抗世界之敌”为核心展开的欧美风格的YA故事。前者意味着科幻外沿的拓展,后者则意味着科幻面向年龄段的拓展。
把范围收束到国人的原创科幻上,2019年,超能力、科技惊悚、近未来、人工智能、星际探索、太空歌剧、时间旅行这些题材占据了主要地位。可以看到,不论是原创作品还是引进作品,都遵循着类似的趋势,即主要市场由轻科幻和探索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新潮科技的影响的科幻作品占据。

与2018年类似,2019年,科幻作品的题材也依然缺少值得一提的创新(具体指审美层面上的创新)。在这方面,为数不多值得关注的一个是一些冷门子类的新作品的出版,诸如新怪谭(柴纳·米耶维《钢铁议会》《地疤》《帕迪多街车站》)、世界之船(罗伯特·里德《星髓》)等。
不过,如果我们关注作者的身份,就会发现:在2019年有更多主流文学作家开始将目光投向科幻,此外,还有许多跨界类型的作者,他们的作品不再受文学类型的束缚,而是如同拉美作家一样,试图模糊主流文学和类型文学的边界,这类作者有糖匪、张德军、黎幺、陈志炜、王十月(再版)等。很难评价这种跨界的结果是优是劣,但是这种开拓边疆的精神却值得肯定。
出版业地图
在2018年,我们曾经盘点过出版社、文化组织在科幻出版物领域的贡献程度,以及二者之间合作关系的特征。与2018年相比,2019年出版社和文化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在关系网络上形成了大型团簇,而不再是零散的割据局面。下图展示了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网,由于组织较多,内容较为凌乱,故隐去名称,主要目的是呈现整体规律。

在关系网络中的两个大型团簇中,节点数量较少的是科幻世界、八光分文化、99读书人组成的集合,其中中枢组织(与其他组织关联较多的组织)为八光分文化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书较多的组织则包括科幻世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八光分文化。考虑到各组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该合作集团称为科幻世界系。另一个团体规模最大,其规模几乎相当于所有其他团体的总和。该集团中的中枢组织为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来事务管理局和后浪,出书较多的组织则包括读客文化、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来事务管理局和后浪。从地理位置上看,我们将该集团称为京沪系。
观察两个组织中出书数量较多的文化组织,可以发现两个团簇明显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科幻世界系地处西南,京沪系则大多集中在北京、江苏和上海。而出版社则不受这种限制,成为了跨地域联系各组织的纽带。在书号减少的背景下,可以预见的是,文化组织在出版领域的发展将会进一步拓宽组织和其他出版社的合作关系,从而让这种抱团现象变得更加紧密。

在本次数据分析中,我们将不再以出版图书的种书作为衡量组织影响力的标准,而是以开卷销量数据为标准。考察这部分信息,2019年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组织前十位如上表所示,2019年最具影响力的出版社前十位如下表所示。从中我们可以再次看到科幻出版领域的二八定律和这个领域的市场的局限——仅一本《三体艺术插画集》的畅销即可让制作方跻身前十。

豆瓣热度与销量真的挂钩吗?
在2018年,我们考察了宣发与豆瓣评分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科幻作品的豆瓣关注人数总体较少,得出了科幻仍然属于小众文学的结论。事实上,指向这一结论的数据并不准确——豆瓣关注人数往往难以反映一部作品的真实销量。

为了证明这一结论,我们将豆瓣关注人数(想读+在读+已读用户数的总和)结合销量绘制了散点图,横坐标表示豆瓣关注人数,纵坐标表示销量。考虑到新上市的图书在销量上占劣势,图中只使用了2019年上半年度出版的图书数据,限定为豆瓣关注人数排名的前100位,可以看到关注人数和销量之间并无明显关联。
下表列出了全年豆瓣关注热度与销量的排行榜。两个榜单中只有《2001:太空漫游》一本共同图书。且《<三体>中的物理学》《雪山上的机器人》和《我的世界:海岛》这三本畅销榜单中的图书在豆瓣上的关注总人数均不足100人。这已经足以说明问题。

其他值得一提的内容
在本年度的分析报告中,我们提到了更多的具体的科幻图书。在它们之外,本年度的科幻出版物中依然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内容。
在科幻Mook领域,《科幻Cube》、八光分的《银河边缘》、未来事务管理局的“不存在”系列都依然在按部就班地出版。同时,还出现了一些非核心向的科幻Mook,在这之中最活跃的是《烧脑X》,一年以来已推出十余册,并宣称累计销量达60万册。这是一套主打科幻+悬疑的Mook,不过它的内容完全由小说组成(因为在当当和京东上搜到的该书书号与其他图书大面积重装,所以我们暂且将这个系列视为杂志)。

在科幻理论方面,2019年出版的45部非虚构作品大部分是虚构作品的衍生出版物。在偏核心向的图书中,值得一提的有《真名实姓》《科幻编年史》《未来的坐标》三本。
《真名实姓》本质上是一本对弗诺·文奇同名作品的衍生未来学文集,但是其中收录了文奇的原作。这种结合是未来学大热和科幻热的杂交产物,与《十二个明天》或《希望之地》有异曲同工之处。在我们看来,这种结合能够更好地让我们认识到一篇科幻作品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和地位。不过,这对非虚构和虚构作品的质量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在我国历年的科幻出版物中,百科全书和编目索引类的图书始终是近乎缺失的。在2019年,我们迎来了一本新的百科全书——《科幻编年史》。该书的翻译依然存在较多尴尬错误,并且索引设置方式有些不利于检索,但是作为一本科普科幻自身的图书,却依然能向读者呈上一个本真的科幻全景(而非各种文集中经过作者编选和主观论述过的科幻史)。同时,该书提供的数据可视化图表非常有特色,能迅速让人理解一个专题下作品在科幻史中的发展脉络。这种数据驱动的科幻研究,也将是科幻百科在2020年努力的方向。
在所有有关中国科幻史的论文中,夏笳的《百年科幻“中国梦”——从梁启超到韩松》是一篇颇为高屋建瓴的作品,深入浅出,提供了对中国科幻史的全景鸟瞰。《未来的坐标》收录了这篇论文和若干由此衍生而出的论文。从这些科幻观察中,夏笳为我们呈上了中国科幻史各个阶段的核心矛盾,也为我们定位了何慈康松等知名科幻作家在这段历史中的位置。
在虚构领域,有一类作品格外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与其说是科幻,倒不如说它们是虚构尖端科技下的现实作品,推想的则是真实存在的尖端科技背后的现实社会环境。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池井户润的《下町火箭》、市川忧人的《玻璃鸟不会归来》《水母不会冻结》和《蓝玫瑰不会安眠》。类似的原创作品则集中在《弹弓神警》这类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犯罪故事。
在这之中格外值得一提的是《下町火箭》。它对航天科工领域生态的书写细节充实而稳健,用一场以小博大的知识产权纠纷案,将整个行业的生产链条、商业版图,以及上至国际科技合作和产学结合,下至员工个人发展的职业全景都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将该作与同类型同题材的《第六大陆》(作者为小川一水)放在一起观察,我们应当能够为“科幻追赶科技发展的时代,要如何创作优秀的作品”找到一种明晰的思路:一个合理且完备的产业生态带来的可能性往往远比围绕一个简单的点子形成的图谱要丰富,也更容易创造出更广阔的未来蓝图。同后者相比,前者是更接近“世界观”的存在。

以这种方式构建起来的科幻作品在国内数量并不算多。相反,在一些科幻新秀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很难看到对成熟的科研过程和科技发展过程的书写,其视角也趋于狭隘,仍然将科研视作象牙塔般的小作坊作业过程。这一点在由未来事务管理局出品的“少年科幻大奖”书系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来自陶乐德的旅人》《科罗拉多大道》等作品中,科学技术以非常合理的方式完成了跨学科融合,孕育出了瑰丽的综合性专业(诸如在《来自陶乐德的旅人》,VR技术便改变了文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面貌,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模式)。然而在《不能共存的节日》《最后的译者》等作品中,学科与学科间的对立却依然是分庭抗礼式的,是僵硬、呆板而且落后于时代的。《温雪》则在科技伦理、技术落地、科研过程等关键问题的细节上出现了重大纰漏,致使作者试图传达的美学冲击沦为空中楼阁。类似的问题在2019年年初大热的《火星孤儿》中也有体现。如果我们希望科幻作品能够具备引领科技潮流的教育意义,那么,规避这种带有误导性的错误便应当是每一位有志于此的科幻作者们的责任。
至此,科幻百科2019年科幻出版物分析报告便告一段落了。创新与创意一直是科幻领域绕不开的灵魂话题,我们衷心希望在来年能够看到更多有趣、有价值、有新意的作品。

资料来源
2019年科幻出版物豆列 by HeavenDuke
京东&当当科幻类图书记录 & 开卷销量数据
清华大学图书馆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豆瓣 & ISFDB &Wikipedia
Pinterest & 谷歌图片
参与人员
HeavenDuke
Echo
Mr. Unicorn
AlphaBot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科幻百科
公众号获取更多科幻百科信息

-
宸飛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4-08 13:12:48
-
我不是江湖骗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7 23:45:17
-
茉莉朵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2 11:40:38
-
RandomShuff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31 13:50:35
-
玄华魅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24 12:06:05
-
AI10.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8 18:13:36
-
薛定谔的熊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7 00:46:46
-
流云似水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7 00:33:51
-
IsoNati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12:27:47
-
吴楚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11:24:24
-
草木疾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10:26:54
-
大尾巴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9:50:51
-
Deep2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8:04:17
-
沙加1110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7:17:44
-
Sabado Epoc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7:10:11
-
陈灼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5:53:55
-
-lyjxl-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1:19:59
-
云太初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1:02:26
-
熊喵小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0:51:13
-
死咗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0:50:22
-
双翅目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0:41:04
-
生锈发条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6 00:24:36
-
未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3:53:02
-
前夕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3:49:33
-
杨枫.j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3:49:32
-
豆友149974933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3:46:40
-
獾狸猿一皿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3:08:53
-
朧月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3:08:13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3:01:02
-
小懒猫的男朋友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2:56:25
-
那由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2:52:16
-
如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2:46:58
-
饭包超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2:45:09
-
提沙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2:42:56
-
卡里斯瑪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2:26:56
-
子瞻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1:49:30
-
三丰SF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21:33:23
-
Chill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18:43:45
-
影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13:42:16
-
征羽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13:21:11
-
老傅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13:15:2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12:44:37
-
万户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5 12:21:30
科幻百科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再见,做题家 | 2024年年度作品推荐 (17人喜欢)
- 与龙同在:2024年龙主题幻想小说盘点 (1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