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定金科辑要》同治十三年进修堂五刻本 24册
《玉定金科辑要》
同治十三年进修堂五刻本
《金科輯要》一書,發明天律,而又曰陽律。於咸豐六年,乙卯之冬,文昌帝君降筆於湖南,時閱三載,乃得成稿刊行者也。
據《二科必讀》載:《金科》一書,乃文帝為民請命,一再懇請於上帝,而得頒行人間者也。是書在清咸豐六年,文帝降筆於湖南醴陵縣擂鼓橋誠盡林,閱三年而始得告成,共計三十六卷。分誅、宥、賞三門,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大綱,彰善癉惡,無所不包,洵屬補陽律所不及,天網之難漏。故人世喻物之美者,而讚之曰“金科玉律”,蓋是義也。
此版本為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進修堂五刻本,全書共計24册,以“書內語言顯易、愚人亦得通明、必須熟讀謹守、自然令聞常存”24字為序排列。目次以及主要內容如下:
【《玉定金科例誅輯要》(第1-14冊)】
第1冊(書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首
第2冊(內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一(誅不孝)
第3冊(語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二(誅不弟)
第4冊(言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三(誅不忠)之一
第5冊(顯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三(誅不忠)之二
第6冊(易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三(誅不忠)之三
第7冊(愚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三(誅不忠)之四
第8冊(人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四(誅不信)
第9冊(亦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五(誅不禮)
第10冊(得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六(誅不義)上
第11冊(通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六(誅不義)下
第12冊(明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七(誅不廉)、卷之八(誅不恥)
第13冊(必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九(閨範反求)
第14冊(須字號):玉定金科例誅輯要卷之十(綜襍)、卷之末(補遺)
【《玉定金科特宥輯要》(第15-18冊)】
第15冊(熟字號):玉定金科特宥輯要卷首、卷之一(特宥不孝)、卷之二(特宥不弟)
第16冊(讀字號):玉定金科特宥輯要卷之三(特宥不忠)、卷之四(特宥不信)、卷之五(特宥不禮)
第17冊(謹字號):玉定金科特宥輯要卷之六(特宥不義)、卷之二(特宥不廉)
第18冊(守字號):玉定金科特宥輯要卷之八(特宥不恥)、卷之九(特宥閨惡)、卷之十(特宥雜技)、卷之末(特宥揭遺)
【《玉定金科例賞輯要》(第19-24冊)】
第19冊(自字號):玉定金科例賞輯要卷首、卷之一(例賞孝德)、卷之二(例賞弟德)
第20冊(然字號):玉定金科例賞輯要卷之三(例賞忠德)
第21冊(令字號):玉定金科例賞輯要卷之四(例賞信德)、卷之五(例賞禮德)
第22冊(聞字號):玉定金科例賞輯要卷之六(例賞義德)上
第23冊(常字號):玉定金科例賞輯要卷之六(例賞義德)下
第24冊(存字號):玉定金科例賞輯要卷之七(例賞廉德)、卷之八(例賞恥德)、卷之九(例賞閨德)、卷之十(例賞雜技、跋)、附玉定刷送金科輯要恩例
【清大学士李文忠公进呈金科辑要奏折】
文华殿大学士臣李鸿章等跪奏。为恭进金科辑要一书。请勅收入道藏。以资劝化事。窃惟我朝典章明备。所属儒书。已编藏四库。其释道二家之经典。另有释藏道藏。凡应入二藏之语录诸书。均得随时请旨著录。诚重之也。
钦惟 世祖章皇帝御注道德经。发挥名理。 圣祖仁皇帝精通内典。秘阐苞符。 世宗宪皇帝御撰三教同源一书。并选刊语录行世。 高宗纯皇帝御制宝积诸经序。并特开经咒馆。删定三藏经咒。诫以三教虽殊。其劝善惩恶。以期明心见性。固无二理也。考释藏之目。有明人陈宝原所撰大藏一览。分八门六十品。道藏之目。有明人白云霁所撰道藏目录四卷。分三洞四辅十二类。并列四库全书子部中。
盖列圣道大。故凡一家之书。皆不没其所长。列圣化神。故凡一言之善。亦必旁资其用。诚非拘墟之士所能仰窥涯涘矣。
臣伏见近出善书。有金科辑要三十六卷。分诛宥赏三门。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纲。以官士农工商役为纬。大抵彰善瘅恶。略如国家之律例。无所不包。而要以正人心、厚伦常为本。
据序文。系咸丰六年。 文昌帝君降笔于湖南醴陵县之擂鼓桥诚尽林。阅三年乃成稿刊行。虽迹涉幽渺。然神道设教。经有明文。况 文昌帝君。乃祀典正神。嘉庆五年。奉旨通祀。咸丰六年。复奉旨升入中祀。尤非寻常神道所敢伪托。是书甫出时。翰林院侍读学士丁善庆。方主岳麓书院。见而笃好之。以是教其子弟。又捐购二十部。刊入书院藏书目录中。近来两湖、江西、闽、粤、及京师。皆有刊本。
臣详绎其书。与易言余庆余殃。书言惠吉逆凶。诗言迩室屋漏。同一深切著明。而于列圣所阐三教同源之旨。尤为符合。谨将原书二部计四函。装潢呈进。合无仰恳天恩。收入道藏。以永其传。于世教人心。似有裨益。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施行。
谨奏。
全書下載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0YCjSsEfybgzXHzmOFa2g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