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幅人物肖像油画
对于油画,始终不能说懂得太多。近些年看展多了,走近原作的机会多了,有了一些体会。这篇文章也是对19年感悟的一点记录。

这是在浙江博物馆看到的常书鸿画作—莎娜像。来浙博前我不知有常书鸿,自此后越发留意起他来。常书鸿早年赴巴黎学习油画,卓有成就。后因偶得一本介绍敦煌的画册,从此改变人生,终生与敦煌为伴,也是我国首任敦煌研究院院长。这幅画是他在巴黎期间画的女儿常莎娜。常莎娜自幼受父熏陶早早走上艺术道路,改革后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这幅画尺幅较大、画中内容丰富,初看琳琅满目,很是漂亮。在风格上有早期印象派的特点,笔触精致而不死板,色彩明亮但不张扬。女孩的表情刻画准确,衣服图案与布偶、木马相映成趣,构成一派天真气息。背景窗帘、镜框、壁纸色调低暗,与前景搭配和谐。整个画面虽然内容多,但不显凌乱,色块多但不觉突兀。尤其是透过少女的表情与道具,很好地展现出无邪纯真的主题。我以为好的肖像画是会说话的,画中人仿佛站在你的面前,你能感觉到他的气质与特点。常书鸿如果不去研究敦煌,想必中国会多一个油画大师。当然他选择守护敦煌一样的成就斐然。我只是觉的有点可惜,他确实很早就已画得很好。

这是在徐悲鸿纪念馆看到的女子肖像画,画中人名叫孙多慈。纪念馆经过多年整修于19年9月重新开放,馆中陈列了多幅徐悲鸿的重要作品,但这幅画是最吸引我的。徐与孙是上个世纪的一件顶出名的师生恋。这幅画作于1934年,据说两人热恋起于1935年的天目山之游。但我觉的从这幅画已经看到端倪。画中女子完全没有女学生对于师长的敬畏,反倒这眼光这表情既是种矜持也有一丝挑衅,微蹙的眉头、轻启的双唇似有怨要说,但又忍了回去。虽然是休闲的坐姿,但着装工整,一丝不苛,并未让人有轻松感。尤其是露出的小腿,白的发光的丝袜对人却像是一种诱惑。我一个人站在画前看了好久,画中人仿佛已经不惧怕画家目光的审视,而是大胆地展露自己,目光如炬地对视着。这分明是性的吸引,猛然些我嗅到了一丝情欲的味道。看着看着竟有些脸红了。

中国美术馆举办以延安为主题的艺术展,挂出了这幅靳之林的《公社女书记》。这幅画作于文革期间,当时由于人物塑造不符合革命女干部的要求,被全国美展拒绝。后来才逐渐被重新认识,是一幅肖像画杰作。我想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借画神像来画真实的人。这幅《公社女书记》也是借革命题材来描绘画家心中的美好。虽然是红宝书、羊皮袄、帆布书包,但画中人却是一个蛾眉大眼、瓜子脸的古典美女样子,红朴朴的脸蛋和热情的笑容,透着股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朝气。这个形像寄托了画家对年青女干部的期待,也向观众展现了一种来自于生活真实朴素的美。这种美不管包装在什么样的形式下,总是能打动人心,唤起人们对美好的向往。也许这就是好的作品能历久弥新的原因。油画是一种较难掌握的绘画技法,在表现手法上多有受限于材料之处,比如画中的羊毛,近看仅是一团乱麻,远看才惊觉维妙维肖。至于五官的立体、脸部色彩的过渡更是细微之中见功力。
陈丹青说苏俄油画相较于西欧的油画水平还是差了一大截,后者也多有看不起前者的时候。我想中国油画的水平较之苏俄也差了一截。不敢说前述三幅有多了不起,但至少画中人打动了你,感染到你,震撼到了你,我想这对于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应该算是成功的。
注:画中所用图片皆为手机现场拍摄,原作总体更明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