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我们渐行渐远 | 香蕉很大

最近澳洲大火,从去年9月份一直烧到现在,盆友圈里分享各种“令人绝望的真相”,真是时刻牵动着祖国人民的心啊。

不过,真実はいつも一つ! (发音:shin ji tsu wa yi tsu mo hi to tsu!)
真相只有一个:地广人稀。
其实不止澳洲着火,去年亚马逊也烧了很久,但是少有人再提起,美国加州也大火过,更鲜有人有印象。

关注过亚马逊大火的,估计还记得这个猴。这个悟空当时也确实在朋友圈成了网红,一下多了好多环保人士。
我刚好认识一位哥哥,常年从事雨林保护,写了一篇详尽的文章说明,可惜真相是:

我顺便提一句,他那篇在我们几个朋友转发的情况下,达到了3000+的阅读,但是那些头部大号基本都是10万+,我自己都挺懵的,到底大众是要真相,还是要他们要的真相。

前阵子《中餐厅》播出,网络集体讨伐了黄教主,说他霸道总裁的戏都演到生活里了。
我反思了一下,我又何尝不是以自己的角度去选择真相呢,那不一样是“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很多人把朋友圈改成了“仅三天可见”,我一直好奇这是为什么?
不过这个疑问不耽误,我佩服张小龙的客户嗅觉,总是那么准的摸准当代人的脉。
在这里我顺便帮自己洗白一下,我不是不回复朋友的朋友圈,仅是因为经常看不见,很早我就关闭了发现页面,同时,我的朋友圈也都是一周一清理,可以理解为“仅一周可见”。
这个操作类似清理书架,那些我认为我不会再次翻阅的书籍,大多我都捐给社区图书馆,救世军或者op shop了。
对于那些给我留言了,或者回复我,而我没回复的,我认真的道歉,但是我没打算改正。

前几天和@美熊的谈话,讨论到了人设,一个中年男人在朋友圈精心维护着渴望被组织接纳且愿意努力上进的人设,不容易啊。

你的地盘的确是应该听你。

其实我到现在也没搞明白,cherry同学是为了让老板看见她加班而加班,还是真的要加班。
朋友圈的配图真的是修了没话说,起码得修30分钟以上,我心疼你老板一秒钟。
不过也怪你老板把办公环境搞那么好,弄得你流连忘返,感觉吃螺蛳粉都比家里香。

对于小凡,2019留给他唯一的遗产,大概就是那一堆待还的卡债。
他常常笑谈自己用六位数的密码保卫自己仅有两位数的账户。
看来这个账户真的对他很重要。
我还是希望2020请对他温柔一些,人艰不拆。

自从朋友圈被人设和各种微商攻占了,慢慢就变成了新版皇帝的新衣。
我年少也觉得“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问题是那人在装睡。
现在我却不这么想了,他选择了装睡,也许那样他比较幸福,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打破别人的美梦呢。

听说微信已经放开了5000人的上限了,我猜测微信里的很多人此生也许只能在微信里遇见了。
didi事后就把这条朋友圈删了,其实大可不必。
不过希希也许永远不会知道,didi的弟弟两个月前出了车祸,这条微信是她选择离开奋斗了3年的北京回家照顾父母和弟弟前最后一条纪念。

我知道阿坤没有恶意,只是他没读懂老刘这是在求安慰。
老刘其实舍不得,但是女孩去了美国,他真的没勇气喊出“不去行不行,我养你”。

本来说开解老刘的,结果往事浮上心头,我哭的好像一个176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他开导我。

这个是忘记分组了。BTW,小马下次选一本薄点的,这个属于长篇的战斗篇,搬来搬去着实有点累。
我倒不是忘记分组,单纯是懒,于是定期遭受我妈的灵魂暴击,还带连招那种。
其实朋友圈留言还好,但是微信转发那真是,自从有了拼多多我就退出了家族群。

撇开那对塑料姐妹花的友谊不谈,我这下算知道KK为啥你的续签率那么低了,你还是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吧。

点赞,其实是两个动作,点那个红心,和顺便赞美一下。
生活不易,点赞是成人世界的基本社交礼仪。

麦子,江一燕获奖你都愉快的转发了,这个可以采取相同操作啊。
刘润先生说:人脉,不是那些能帮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
链接我一起附上了,有兴趣可以看看。

前年开始我就很少参加三人以上的聚会,去了还经常不带手机,因为加了微信就不好将人删掉了。
Helen姐前天还在教育我,做销售就得多跟人打交道。
话倒是没错,我是多跟某些人打交道,而不和很多人打交道。

果汁饮料里含有3%的果汁那就可以称为XX果汁,以此类推,照片里只要有3%是来自她自己,那就是她本人。
所以小p啊,此处无声胜有声,默默点赞就好了。

Lily这句“你见过熬夜之后的眼镜什么样么”亮了,感觉快赶上科比那句“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听起来不明觉厉。
其实见过又如何,没见过又如何,保洁人员很多都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但是他们没在NBA。
我看过一个报告,说有些人携带的熬夜基因,那些人天生就是觉少,睡的少状态也好。
我有个发现,当世界以更壮阔的姿态展现在我面前时,我变得更狭窄了,我为此还恐慌过,然后我试着把我的想法都要再hold一下,对于事情做出判断前,尽量再找多一些资料,尽可能多看一手资料,起码要搞清楚消息源。

有人跟我讲送礼就要送拿的出手的,所以我从来没收到过那人的礼物。
其实送礼就是分心意,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点倒是日本人把我们的优良传统给继承过去了,因为他们担心太重的礼物,让对方回礼时太为难,经济上有压力。
现在大家好像不这么看了,貌似都是选贵重的,你那不是送礼,你那是打算收买我。
我这个人.......其实特别好收买,您送房送车,可以;您送表送笔,咱们都是好朋友,所以尽情收买我吧,当然您赞赏一下,也没毛病。
- END -
欢迎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星期一到星期五不见不散

* 图片来自网络,策划:GQ,编辑: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