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关于《妻子们的思秋期》和《饱食穷民》
哪怕只有一个人,当他为了人的尊严而奋起与时代抗争时——不是组织,恰恰是仅仅作为个体的人,即使只有一个,能够不断坚持对时代说“NO”——把这一个人的精神传达给大众,是有意义的。 ——镰田慧《生涯一记者:纪念斋藤茂男》
收到@糯米饭桃子发来的新书后,这篇拖了很久的编辑手记终于还是开始写了。最近一直陷在低落的情绪中,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更深刻地体会了这两本书中的所描写的孤独处境。但毕竟是自己一手做出的书,更不能让热心的合作伙伴孤军奋战,所以抓紧码字写完这篇文章,也是对这一段时间的回顾和总结。
寻找“有灵魂”的日本纪实作品
自从何伟的《寻路中国》畅销以来,非虚构/纪实逐渐崛起为图书市场上一个火热的门类。“非虚构”其实是近些年打造出来的一个名词,就字面意义而言,,只要是虚构作品(小说)之外的作品,都可以丢入广义的“非虚构”这个大框架下,而狭义来说,特指纪实作品——它还有个更“传统”的名字叫“报告文学”。虽然近几年参与到非虚构作品引进开发的品牌很多,但是作为系列能够给人留下印象的并不多。其中,描写本土问题的欧美作品常常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无论是叙事风格,还是问题指向,都和中国读者有一定隔阂感。与此相较,日系作品由于同属于亚洲文化圈,在现代化过程中,彼此也有更为接近的社会发展轨迹,因此我们读起来会更容易感到亲近。此前的《无缘社会》《女性贫困》,去年《黑箱》的畅销,都是一个佐证。
但是奇怪的是,真正愿意从事日系纪实开发的出版品牌极少,更多人都是盯着欧美题材开发。我曾经向不少同行咨询过这个问题,无一例外回答,因为日本和中国情况不一样,中国读者不会对日本社会特有的问题感兴趣,国内不存在这个市场。而当我问他们怎么看待《无缘社会》等的成功,回答无非两种,一种是这类书让人感到新鲜,迎合了一些读者贬低日本的心态,另一种则干脆说这只是偶然现象。我不赞同这类说法,我认为包括我在内的读者会对日本社会问题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在说“日本”(当然对日本感兴趣也是很大一个原因),更因为担忧我们自己的未来,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前车之鉴”的学习。因此这个市场不仅存在,更是有社会意义的。
不过,我也听到一些读者的反馈,认为当前市面上的日系纪实作品,虽然内容和题材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文字感觉上比较干涩。与此相较,西方的纪实作家,如美国新新闻主义代表人物盖伊·特立斯,以及何伟等人,都是将文学技巧引入纪实书写,因此文字的可读性更高。我也希望在日本领域能挖掘到更具有温度的文字,于是找了纪实领域的几位大家作品来读,如斋藤茂男、镰田慧、石牟礼道子等,最终还是锁定在斋藤茂男身上。
不该被遗忘的新闻人
斋藤茂男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大记者,早年因“菅生事件”的报道一举成名,此后获过日本记者会议(JCJ)奖、日本记者俱乐部奖、日本新闻协会奖等诸多奖项。他终身关心弱势群体,敢于暴露社会黑暗面,同样是纪实文学大家的镰田慧称其为“全日本最符合新闻记者形象之人”。虽然耳闻过其大名,但是一直到要开发这个系列选题,我才第一次仔细阅读了他的文字。毫不夸张地说,是“一见钟情”。

我使用的底本是岩波出版的12卷精装文集——要知道,岩波不轻易出版文集,而为一位记者出版一套作品集,更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特例(还请了杉浦康平做装帧设计,可以说极为重视)。我发现,比起其他几位大家针对个案的特稿书写,斋藤茂男的选材更具有普适性,即使在今天也不过时。他能从整个时代着眼,从普通人的生活中透视出社会的弊病——他选择的取材对象,往往是些日常随处可见的人物:家庭主妇、上班族、教师、学生、老人……让我觉得更有亲近感,也和我们的生活更贴近。他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既有深入、细腻、富有同理心的一面,又有充满正义感的激情,同时又能在一种克制的笔调下调和二者,显示出他作为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无论从文学性还是思想性来说,都非常出色。另一个便利条件在于,斋藤茂男的作品的系列感很强,本身就可以打造成一个书系。这种系列写作的出发点,也是与他想要挖掘“现代社会弊病所在”的宏观意旨紧密相连。在这一基础上,作为整个系列开发最初的两本,我选择了他的代表作《妻子们的思秋期》和成书最晚的《饱食穷民》,也是我在当下感到最有共鸣的两部作品。

《妻子们的思秋期》是斋藤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一部,曾获得日本新闻协会奖,也是研究日本社会女性问题的必读之作。最初在共同通信社加盟的几十家报纸上刊登时,就曾引发巨大轰动。上野千鹤子回顾这段往事时,曾如此评价:“斋藤的报道在新闻行业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在于他让‘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成为‘事件’,呈现在大众面前。”我读到这部作品时,首先吃惊的也是这居然是一部出自男记者笔下的作品:一方面就内容而言,我惊讶于他竟然能够获得采访对象(尤其是女性)这么高的信任,让她们打开心扉,谈论家庭生活中最私密的话题;另一方面触动我的是他行文间自然流露出来的高度同理心——同理心不是对他者的怜悯、同情,而是同样作为人类对自身也可能处于另一种处境下的遭遇感同身受的能力,也许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种能力。斋藤不曾因为受访者是女性, 就带上观察“另一种物种”的目光来审视,他所审视的是处于社会意义上的“女性”处境下的“人”,在“人”的意义上,他将自己和对方放在同一高度上——既不俯视也不仰视,更无丝毫窥探私密的猎奇——也可以说,正因为他让对方感受到了平等和尊重,才赢得了受访者推心置腹的信任。大江健三郎曾经将男性的温柔称为“优情”,斋藤茂男毫无疑问也正是这样一位“优情之人”。这种温柔又和他作为社会记者追踪热点事件穷追猛打,面对权势者毫不妥协的“反骨”形成了鲜明对比,让我深深为之心折。

写于90年代的《饱食穷民》也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纪实作品。这部记录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作品,今天读起来却丝毫没有过时感,甚至可能正因为在当下,才更容易引发共鸣。因自我迷失而参加心理咨询团体寻求慰籍的OL,难耐超负荷的工作节奏而突然人间蒸发的金融从业者,背负贫困家庭期望上京打拼却陷于深陷连环债务的保险销售者,为了外界审美标准努力保持身材却从患上过食呕吐症的女性,在IT革命的洗礼中被机器同化的程序员,沉迷于二次元却无法与人交流的御宅族……每一个案例似乎都可以在身边对应找到活生生的例子。在缺少对目标的反思、一味鼓吹“努力工作”的“狼性”职场文化盛行的当下,人不再能活得像个“人”,而更像一个物化的工作零件和只会消费的动物——“异化”,这个看似抽象的术语,已经以最具体、最鲜明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斋藤笔下的“饱食穷民”群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注意已经近在眼前的深渊。
遗憾的是,相较学者、作家而言,新闻记者的名字往往是容易被时代遗忘的,这也是新闻具有高度的时效性这一特质所决定的。但是,斋藤茂男绝不是一个应该被遗忘的人。他的着眼点植根于时代深处,这一点使他的文字超越了普通记者稿件的时效性,成为了一种记录时代的经典。而他在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人格高度,通过文字传达给人的勇气,在今天也依然能鼓励到每一个读到他的文章的人。这也是作为异国读者的我,想要重新挖掘出他的价值的动力所在。这甚至也超出了我想挖掘优秀的纪实作品的初衷,比起作品本身,我更希望的是,读者能够看到的是作为作者的斋藤本人。就像镰田慧所说:“哪怕只有一个人,当他为了人的尊严而奋起与时代抗争时——不是组织,恰恰是仅仅作为个体的人,即使只有一个,能够不断坚持对时代说‘NO’——把这一个人的精神传达给大众,是有意义的。”
又是一波三折的出版流程
和《羊之歌》一样,斋藤茂男的选题通过也是一波三折。和其他不看好日本纪实的同行一样,一开始我也收到了公司上层提出的“只是日本的问题”、“缺少市场”等质疑。比如《妻子们的思秋期》反映的家庭主妇问题,比如选题讨论会上,年长者普遍不看好这个选题,都认为这些问题在中国是几乎不存在的。其实我完全能理解他们的想法,由于时代差异,他们确实是经历过男女相对平等的一个时代,尤其是女性也确实是从中受益,因此“中国的女性地位早已走在世界前列”的想法根深蒂固,乃至于有的男性还认为中国女性的地位是太高而不是太低,对提出这样的问题嗤之以鼻。所以他们对书中描述的那些女性的处境没有同感,也推断说当下的女性读者不会有同感。但是,晚生数十年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和共鸣,我不觉得这是“日本”的事与我们无关,也不觉得我们真有多少能骄傲于世界前列的资本。我判断,当下的读者是更接近于我的感受而不是前辈们的感受——插一句题外话,市场感其实就是来自于直觉,而这种直觉又是和年龄的增长成反比,经验判断可以随着年龄增加,但直觉的敏感度却是在下降,因为你的生活经验会离你的目标读者越来越远,你会渐渐感受不到他们活生生的快乐和苦痛,也就失去对他们兴趣点的捕捉。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人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作品,也只能吸引到与自己有共鸣的人。若非如此,文化产品和快消品是没有差异的。幸运的是,这次选题会上其他和我年龄相近的编辑全都支持了我的观点,在群众的力量下这个选题终于顺利通过(再次感谢各位同事的支持>_<)。
但是,公司内部选题通过之后,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就是找合作出版社。让我备受打击的是,公司当时合作的所有出版社全都拒绝了这个系列,理由也是一样,认为是没有市场。在选题通过了半年之后,依然没有下家,完全推行不下去,我当时是近乎绝望,终于在豆瓣上吐槽了一句,没想到接到了好几位同行朋友对选题的咨询。也是在这个时候,和浙江人民社的编辑桃子童鞋接上线的(一万分感激!!!)。其实当时我也很担心是否可行,因为由责任编辑自己去外面找出版社合作,没有先例,条件能否谈下来也让人很忐忑。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桃子的帮助,不仅非常热心说服社内,甚至直接把领导拖到北京来见面,终于在双方领导层会面洽谈后确定了合作协议。在这个过程中,她背地里顶住了怎样的压力,做了多少工作,克服了多少困难,都是我不知道的。而在之后整个出版流程的合作中她付出的辛劳,则是我亲眼看到。所以真的是非常感谢她!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感觉就像给女儿找到了一个好婆家,知道她会被人家好好对待,也感到非常欣慰。
和桃子的合作过程极为愉快。其实很幸运,我合作过的几个出版社对接伙伴都非常靠谱,而和桃子合作尤为愉快,大概是因为,她也在这套书中投入了自己的追求和情感。我们在对书的内容认识上有高度共识,在分工上又很互补,这也是配合很好的一个原因。桃子经常给我发来各种社会新闻,说快看快看,跟我们书的内容高度吻合,有时又会噌噌发过来几个专栏作家文章,说到时候我们找TA推荐去,热情之高让我这个“亲妈”都感到自愧不如。但是也特别高兴,这给我了非常大的物理和心理上的支持,感觉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对我来说,做这套书不仅是出版了一部作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相信在将来漫长的工作道路上都可以相互扶持、鼓励。这是比出书本身更大的收获。
译者是亲密战友
比起确定出版的困难重重,和译者合作的过程要顺畅得多,也是非常愉快的。选择译者非常关键,可以说,找到对的人,就是成功的一半。我希望能尽量让译者翻译自己喜欢的书,尤其是社科人文类作品,对题材有背景知识的认知也非常重要。很幸运的是,我找到了两位非常合适的译者。
《妻子们的思秋期》的译者高璐璐,是经由我们共同认识的另一位译者朋友介绍认识。我看过RORO以前的译作,感到她的语言很鲜活清晰,富有现代感,而斋藤先生这部作品时代稍微有些早,恰恰需要这样的语言来拉近文本和当下时代的距离。同时,她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曾经在日本做过公务员(顺便推荐RORO的新书《我在日本做公务员》,香港中和出版),了解日本社会,而且作为已婚人士,也更能体会书中女主人公们的心境。读初稿时候我就感觉到,她是带着投入的感情完成了这部书稿的翻译。在全部翻译完成后,她还跟我说想自己去日本采访尚在人世的斋藤夫人。当时我觉得书还没出版,可能不太方便,所以没有找日方牵线。现在想想,有点遗憾。就像我期待的那样,RORO最后完成的译稿非常自然流畅,而且很有创造性地用了很多近期中文语境中流行的新词,效果也很贴切,赋予了文本新的生命,以至有读者朋友评价说阅读中几乎忘记了这是一部译作,我也沾光觉得高兴。(RORO在译后记里也详细写了翻译过程中的心路体验,就不剧透了,欢迎大家自行阅读)另外,这也是我第一次跟全职译者合作,体会到了专业的高效,这对于出版周期紧张的民营企业来说更是帮了大忙。也借此机会再次感谢RORO~
《饱食穷民》的译者王晓夏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很久以前就曾经一起在网上翻译轻小说,不过一直到请他做这部书的翻译,才首次线下面基。晓夏既懂IT,又喜欢动漫,和《饱食穷民》中某些人物的工作背景颇为接近,我想他是翻译这部作品的不二人选。但是由于晓夏工作很忙,我担心会给他造成过重负担,也征求过他的意见。结果晓夏立刻给我丢过来一张日程清晰的EXCEL表:全书从头到尾,哪一天翻译哪几页、中间留哪几天休息、哪几天作为机动调节时间、预计哪天完工……流程管理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我在心里默默贴了个大大的“靠谱”标签。中间还有个小插曲,在稿子翻译快接近尾声时,“996,ICU”话题突然火热,我想起晓夏几乎也是996的节奏,赶紧发了个慰问消息,叫他别太赶,稍微晚两天交稿没事,晓夏回说:“我确认了半天是你,还以为是我妈发的……”( ╯□╰ )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确实是经常赶到深夜一两点还在做翻译,而且几乎占用了全部假日休息时间,家人对此也颇有微词……让我作为编辑和朋友都深感愧疚,拿到晓夏保质保量按时交来的稿子,也觉得格外沉甸甸。私下里,晓夏也跟我说,翻译这部作品也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节奏,我也私心希望他能够找到更能平衡生活和工作的状态,能更从容地从事他热爱的翻译事业。
说两句题外话,对于每个做引进书的编辑来说,译者都是最亲密的战友,也是最应该珍惜和爱护的对象。我自己做过译者,深知在如此之低的市场行情下还坚持做翻译,真的是用爱发电,也因此对每一位热心于翻译事业的译者朋友都始终心存敬意。维护译者的正当权益对于编辑来说责无旁贷,也应该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为译者争取更好的回报,以期能慢慢改变行业的不良之风。当然,这条路注定不会是平坦的,我为了给译者多争取一些稿酬(仅仅也就是达到市面一般水准的价格),事后同事告诉我,竟然被刘净植在领导面前泼污水说是为了拿回扣,当时听到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没想到世上居然有如此无耻之人;活动请译者来做嘉宾,为了争取一点理所当然的嘉宾费,看尽领导不快的脸色,被认为是吃里扒外;离职前抓紧帮译者结掉稿酬,背后也被人闲言闲语,各种小人之心妄加猜测,令人心寒。这些人格侮辱对于一个热爱出版的编辑造成的心灵伤害,是可以铭记终身的。这样的环境下要坚持做一些正确的事,确实不容易。但是整个大环境的改变,有时候就是只能靠这样一个个小小个体,顶住误解顶住压力做出的努力。也希望和同行朋友共勉。
从设计到出版
内文完成之后,进入装帧设计环节,又是一个极为磨人的过程。为了和市面上的纪实作品做出区分度,我们和设计师泽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拟定的两个试行方案,一个是考虑到“纪实”元素,想采用照片素材,同时也打造一种时尚感,另一个则是设计师建议的,采用版画风格,突出时代烙印的质感。当时我们在两套方案之间犹豫不决,也劳烦设计师多次返工,几番纠结之后,选定了版画系。(其实被我们放弃的照片系也设计得很出色,这里只放出其中一个过程稿展示一下。)

在选定版画风格后,是否用反色效果加强冲击力,我也有些犹豫,所以又请设计师做了几稿,也放在网上请读者朋友投票帮忙选择。

当时放出的三稿中,得票率最高的是第三款浅白色系,票数接近于第二位(彩色系)的两倍。其实我个人来说,第一印象还是比较喜欢黑色系,但设计师提醒说会不会太压抑,而且整个系列全黑,各个品种的差异也不是那么容易凸显,我觉得是有道理的。而且后来打样出来再一比较,黑色系和彩色系的效果也不太好,细小的线条反白后很不清晰,加上读者投票最高的也是白色系,所以最终确定了目前的设计方案。也再次感谢我们的设计师的全力支持~除此以外,还有排版、印制、校对、营销各个环节的幕后英雄,也在此一并感谢。

最后我还要感谢在营销环节积极推动工作的各位同事和合作伙伴。书出版后,正好赶上这场大疫,原本计划年后展开的一系列宣传都不同程度的推迟和搁浅。但是各位伙伴还是全力以赴,克服种种困难增加曝光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相关伙伴的努力下,这套书首次尝试了和亚马逊kindle合作的电子书推广,在疫情期对纸书渠道损失起到了很大的弥补作用,也让我看到了很不一样的读者反馈。
在拿到书的这一刻,真切感受到,在这样薄薄的一本书背后凝聚着的每个人的汗水和努力。算起来,从和桃子互发第一封豆邮到新书出版,中间经历了一年零三个月,回头看真是漫漫长路,是个辛苦的过程,也是个值得的过程。回顾这个过程,也让我想到自己做书的初心:付出的精力,一定要花在自己认可价值的作品之上。而既然认可它的价值,就不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应该付诸实践。就像斋藤先生所提醒一样,不要做被环境异化的螺丝钉,要努力活出人的尊严,在这个过程中注定会有无数的碰壁和打击,但是无数小小的努力汇集起来,也许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相关阅读:
图书信息:
【日本世相01】
【日本世相02】
[日]斋藤茂男 (著)王晓夏(译)
日本世相系列其他作品,陆续推出:
燃烧未尽的晚景(关注老龄化问题)
为了生命闪耀之日(关注病残新生儿问题)
父亲,母亲!——爱的饥渴中(上)/幸福的阴暗中(下)(关注家庭问题)
什么是教育?(上)——光明中的黑暗(关注霸凌问题)
什么是教育?(下)——黑暗中的光明(关注教育改革问题)
我死之后哪怕洪水滔天!(关注劳动关系)
(本文首发于3月8日 “做书”公号,有删改)
AO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谓无名约稿)迟到的2024书单 (53人喜欢)
- 从琼瑶诉于正案看“融梗”——关于“非字面侵权”认定问题(下) (13人喜欢)
- “融梗”算不算“抄”?——关于“非字面侵权”认定问题(上)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