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非遗 | 笔 第十课:毛笔的制作之选毫与熟毫


上节课,我们拆解了毛笔的结构,
按照三大构造和二分法做了总结。
大家是不是也可以猜到,
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的重点单元呢?
(此处冷场3秒钟)

好吧好吧,猜不到也没关系,经验,经验也很重要。
前头我们学的墨纸砚里,
谈完了历史,讲过了材质,
就该亲身上阵试试看了。
于是这节课开始,进入咱们的实战环节——
毛笔的制作

文房用具里,制作流程虽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过程复杂,流程繁多。毛笔也不例外,从选料到成笔要经过百余道工序。
古代毛笔制作中最主要的工序有:选毫、熟毫、水作工、结头、蒲墩、装套、择笔和雕刻。
这节课,咱们先从选毫与熟毫说起。
选毫和熟毫

选,拣选的意思,选毫,
自然是挑选好的、适宜做笔头的笔毛。
(这就是拆解毛笔结构的原因之一啦,
从部分的制作谈起,才能到整体是不?)

之前,我们在学习毛笔历史的时候说到过,到了明清时候,笔毫的用料有羊毫、兔毫、狼毫、猪鬃、甚至貂毫、熊毫等各种或常见、或贵重的材料。但无论如何,它们都脱不了一种来源——取自动物。

不过,
就像现代人薅完羊毛也得提现才能花一样,

古人拔完动物毛也得拣选,
这就是毛笔制作工序中的选毫了。
1选毫
选毫是将采集的动物毛全都放在砧板上,将无用的杂毛去除,收集剩余的毫毛。选毫是制笔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求极其严格,有“千万毛中选一毫”之说。
选好的毫毛还要按照粗细、长短、软硬度进行分类,以满足制笔的不同需要。
接下来的步骤,是熟毫。
这里头的“熟”是使动用法,
让笔毫变熟。
2熟毫
将毫毛按类别浸泡在石灰水中,然后去脂、去腥,经过这种处理的笔毫有的毛色偏黄,有的发白,弹性增强,经久耐用。

什么?
熟了的毫好不好次?

emmmm,
如果毫可以吃的话,
为什么吃肘子的时候大家都要避开猪毛呢……

总而言之,“熟”了的笔毫就会变得很好吃……不,是很好用。

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归纳重点如下:
古代毛笔制作八大最重要工序:选毫、熟毫、水作工、结头、蒲墩、装套、择笔和雕刻。
选毫是“千万毛中选一毫”,熟毫就是用石灰水给毫毛去脂去腥,令它经久耐用。
好了,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做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