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遮蔽性——自我优越感
人总需要镜子,才能看清自己,也需要不断认识,才能拥有自由
大概是知道明天就要搬离学校了,下午打餐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二食堂,尽管知道已经换了老板,还是习惯性的走到那排窗口,虽然是不熟悉的阿姨,却熟练的开始点餐。
要了看起来还有很多肉的辣椒炒肉,想再要一个菜,但对素净的包菜已无感,中午在一食堂又刚吃了,便想尝试下水豆腐,扫码时被告知要RMB 6 元,恩?水豆腐是 2 元的吗?
不禁想起暑假在食堂,一个学妹跟同学吐槽假期菜价翻倍无意被领导听到的情景,当时领导还详细询问了那两位同学具体情况并把相关负责人叫来,要求假期也菜必须明码标价,涨价不能过度。
想到午餐吃的辣椒炒蛋和包菜也是6块,就无比怀念三食堂的那位阿姨,不仅不手抖,每次都是满满的一大份,还会推荐选新鲜和她吃过好吃的菜品,可是————我懒。
我真的有这么无聊在这里吐槽假期食堂涨价吗?(有!!!)
当我吐槽有点贵时,因为只有我一个人打餐,其他两位工作人员也回击我了。
“别人都是我们这里比三四食堂便宜,就你说我们贵。”
“我们这个水豆腐比别人家的好呀。”
“还是第一次听人说我们家的菜贵。”
这三句话还没说完,我就只想赶紧溜了,脸上淡定的问有没有勺子,心里戏是:我就吐吐槽,我会给6块的,你们家菜确实不贵,不用三个人围攻我啦~
但,这对话怎么这么熟悉呢???
对喔!此时的她们,不就是彼时的我们吗?曾几何时,我们不也和他们一样,碰见有人说我家东西贵就用:“别人都说我们家更便宜”、“我们家***比别人家好”、“第一次听人说我们家***贵”回应,站在收银台处认为自己理所当然正确的人吗?
如果不是前天刚好又听了《思辨与立场》,我大概是不会有这一刻顿悟之感。
书中说“人都是无知的,人人都有文化遮蔽性”。
樊登老师以他自身为例,讲他在上大学时跟同学争论哪里的面条最好吃,作为陕西人的他天生的认为陕西的面条最好吃,当四川的同学表示四川的面条最好吃时,他对这位来自四川的同学的美食品味产生了怀疑,并提出质问。
这种自我中心的表现像是活在皮亚杰认的前运算阶段,或许大部分人的不同思维部份本就处于不同阶段,并非全部过度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能够上升到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更是少之又少。
突然就觉得这些看似高级的词汇,基石都是差异,只要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又何谈有什么多的矛盾呢?这不正是教育的本质?成长的意义吗?
我知道学海无涯,却不曾承认自己的无知,更没有把它当做信条谦逊的拥抱世界。苏格拉底说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无知”,这句话我已经是第N次听到,却仍然没有理解透彻,我知道自己的无知,也知道他人的无知,却对自己宽恕,对他人苛刻,我活该被怼。
当然,被怼的我现在还能安静的坐下来写下这些文字,我想这大概就是成长的痕迹吧~
君子求诸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503生活日记|生活明朗,万物可期 (12人喜欢)
- 2503半月日记|我要稳稳的幸福 (18人喜欢)
- 2502生活日记 | 我想要,我得到 (13人喜欢)
- 24寒假总结|打开自己,疯狂输出 (7人喜欢)
- 永远没有座位的聚餐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