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青樹老

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當年也是有心。〇六年時便商請卞孝萱先生作口述歷史。書前的說明寫道“先生其時已八十有四高齡。仍勤於著述。少有空閒。故與先生商定大約每周一次。以十次為第一期。然後視情形再予繼續。先生於當年春天開講。共講九次後暫告結束。是年秋。開始據錄音整理口述。先生又專門作了幾次補充。同時回答疑問並提供相關資料。又親自擬定下一期工作的規劃以供准備。”
可惜的是。這部口述最終並未能完璧。二〇一九年十月。鳳凰出版社刊行此冊《冬青老人口述》。這書以物質形態論。除了定價太高之外。堪稱精美。布脊紙面精裝。封面以貼片的形式綴一箋紙。上有“冬青書屋”朱印。可惜書名沒有請某位老先生題簽。輕飄飄浮泛泛的電腦字體完全鎮不住場面。
內頁用紙也好。彩色圖片混排於文字中間。沒有任何不妥帖的地方。遠勝近些年問世的其他學人的自述文集。比如何兆武先生的《上學記》。內容極好。出了好幾種平裝本精裝本。內頁用紙卻很一般。
卞先生的學術經歷雖然看起來不在民國那幾代學人的第一梯隊裡。然而亦自有可說的地方。比如他和章孤桐葉玉虎這兩位大佬的往來。比如他對錢默存冒叔子的解讀。比如他和建德周家兩代人物的交往。都是別家無法取代的經歷。
只是名人自述回憶錄往往都有遮己之短譽己之長的特點。倘若不加辨別地取用。看熱鬧則可。做史料用則未必了。在本書裡最名顯的地方就卞翁總愛說諸老名家贈詩於他。卻不曾說明這是當年他主動求來的。老詩翁們嘉其孝順娛母之苦心紛紛贈詩。當然。這部書讀來很有趣。細節不少。又不像陳巨來先生那般口無遮攔信馬由繮。
翻讀此書。突然想起黃裳先生回憶梅蘭芳先生《舞台生活四十年》的一些片段。梅蘭芳先生的回憶錄《舞台生活四十年》在同類著作裡很與眾不同。
以前嘗寫過札記:“我不懂京戲卻很喜歡這本書。讀黃裳先生和許姫傳先生的文章。對這部書的緣起。功成以及遺憾都略有所知。當然。它保留了太多的京劇演變史料。然而我更看重的。是文筆。這樣的文筆是典型的中文。是自然進化形成的白話中文。而不是五四以來歐化的中文或是日式的中文。胡適之。周氏兄弟。俞平伯。郁達夫。廢名。朱光潛。沈從文。等等等等。他們的中文都好。卻都未必是自然進化而成的中文。與之相對應的。陳三立。沈曾植。鄭孝胥。朱祖謀。是傳統的士大夫文言中文。距離白話世界又稍遠。而進入民國時代之后。不受污染的中文實在不多。梅先生這部書算是一部。更可貴的是誕生在四九年之后。新興文體甚囂塵上。強力干擾之下難得的獨善其身。”
黃裳先生曾經對這部書有更大更遠的設想。想借梅先生四十年的藝海浮生。寫出整個民國的一個側面。他在寫給李輝的信中嘗說:
“因思我為梅蘭芳自述傳記之最初設想亦同此意。梅之身世。經歷。更非周揚可比。如能為一佳傳。細考生平。多收逸事。則自清末至解放後數十年間社會情狀。藝壇風雲。人事變遷。皆成一‘社會史’小影。惜無人能知此意。《梅傳》不少。皆劣不足觀。我曾聞其有關逸事數則。皆不足為人道。然皆秘辛也。”
由此想到。倘若卞先生的門人弟子藉由如今成書的文本作為線索或是提綱。另外參照近人詩文。新聞報導。檔案材料種種史料。以按語或補注的形式去豐富卞先生這部自述。當更有可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