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叶圣陶校注版(下卷)
下卷记述的是王阳明晚年的学术思想
陈九川录
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意之涉着处谓之物 --心是主宰,动心就是意念,意念灵明是知,意念是对事物而发
实无无念时。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 --人的大脑一直在思考,思维没有停止。动了念头也是动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方有益 --实践出真知,如果只静坐用功,光说不练,遇事还是会乱
人胸中各自有圣人,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 --人本有良知,不可欺心,自欺其人。不要为外物私欲遮蔽
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学问要不断体悟,温故而知新
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 --心学,并不是坐而论道,如西晋崇尚虚无、空谈名理。而是在事上磨练,省察克治,在判定官司不要加个人情感,做到公平公正
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 --学问也是如此,博闻多识,要消化,要知行合一
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心学,用功夫勿使惹尘埃。致良知,心如明镜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教,四大皆空,啥也没有,心也没有。后世都以此诗意境更佳,欣赏艺术的高雅,生活还是要落到实处
黄直录
人心是天,渊。(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心中有天地,胸怀大海
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 --致知,也要随天分尽力而为。不要强求
知行合一,此须识我立言宗旨 --心学的宗旨便是知行合一。有恶念便要克治,想都不要想
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 --圣人也不能尽知,只要本体明,知得一天理
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 --人如果过分矜持,也是不好的。人的精力有限,不要专注在举止上
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了相,其实不着相 --佛氏是在逃避。儒家入世,坦然处之,以良知以应之,是为不着相
黄修易录
--不生妄念
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世儒教人在事事物物上去寻讨(朱子理学)
人自累于得失耳 --人常有得失之心,相互攀比,人比人气死人,常多忧苦
气亦性也,性亦气也 --气实在不懂,不知是什么事物
一起一伏,一进一退,自是功夫节次 --做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打肿脸充胖子
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发现别人的美,反省自己的失
黄省曾录
’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忍心害理 --对于我等常人而言,不在国家危难之时,求生并没有害仁。要尊重生命
人只贵自修,纵然有人毁他,也说他不着 --在工作,要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人诋毁,其实并不打紧
钱德洪录
天理在人心,天理即是良知,良知愈思愈精明
云虽能蔽日,亦是天大之一气合有的 --对气的认识,认为云是气会聚而成
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都,自一了当百 --学习的方法,碰到问题,先思考,想不通再请解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善恶是非之分
钱德洪序
王阳阴刚来绍兴时,交往的朋友也没有几个 1523年,在他周围的人常有几十人;在阳明洞讲学的时候,前后左右环坐的,常常有几百人
黄以方录
思即学也,学有所疑,便须思之 --学习一定要用脑,学而不思则罔
修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心才是主宰,耳目口鼻四肢是身之属,而听命于心。修身即是修心
致知者,意诚之本也。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某因自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病 --王阳明曾按朱熹的格万物的法子,对着竹子格了七日。没格出来。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竹子还是有些道理的:正直、坚韧、虚心,有节
格物致知,童子卖柴人亦可做得。虽嬉戏中见了先生长者,便去作揖恭敬 --这个例子很具体,良知包括善心,教养
--霸道学,纵横学不能发扬光大,很是可惜。本应百花齐花,但历史的发展就是如此,多神论败给了一神论,百家学说败给了尊王的儒学
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 --心是感知,是意识
尊德性而道问学 --尊德性不能空空去尊,而不通过问学;问学只是空空问学,却不涉及德性,那学什么?
声色货利当自然顺而应之 --心学并不是根除声色货利之欲,只是要有良知,顺应自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取无义之财,为贪求美色
离却了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 --没有灵魂,就没有对天地鬼神万物的感知。如草木,天地鬼神万物于它而言,说不上存在
胸中切不有,有即傲也。无我自能谦 --虚怀若谷
钱德洪跋
处理先生丧事时,曾向同门讣告,约定三年内收集先生的遗言。要将王学发扬光大
-
Yes Minist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3-08 22: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