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有时是和自己开玩笑
让我们驶入新美国之屋
【美】理查德·布劳提根
一扇扇门
想从铰链中
逃脱,
与美丽的云彩齐飞。
一扇扇窗
想从框子中
逃离,
与鹿群
横穿偏远乡村的草场。
一面面墙
想与群山
一起,潜行于
清晨的薄雾。
一块块地板
想把家具
消化成
花与树。
一片片屋顶
想优雅地
与群星一起
旅行,穿过
层层黑暗之圈。
一位女士
【美】理查德·布劳提根
她的脸抓紧她的嘴
像一片叶子抓紧一棵树
像一只轮胎抓紧一条公路
像一把勺子抓紧一碗汤。
用一个微笑也不能
让脸放手,
可怜的人。
不管发生什么
她的脸总是一棵枫树
101号公路
西红柿。
(以上选诗均引自《布劳提根诗选》【美】理查德·布劳提根 著 肖水 陈汐 译 )
女儿虽然还没有正式的上作文课,但是语文课布置的“写话”实际就是微缩版的作文练习。可能源自刀笔吏的职业病,对这块我比较上心。照字面意思理解,写话写话,就是把口头语写下来。我揣测这种练习的初衷应该是训练孩子把口头语转化为书面语。那我想,清楚、连贯、完整就应该是这种练习比较靠谱的标准。但实际并没有这么简单:我从各种渠道看了些小朋友的写话,在一些被标榜为范文的作品里,充斥着诸如“金秋十月”、“烟波缥缈”一类花里胡哨的形容词,还有提前就预设好的价值观念、重要意义一类——即便没有这些,也要在结尾处强行附加一个感叹句,诸如“我好开心啊!”“多么美好啊!”之类——每当女儿以这种形式结尾,我都要喷她一次,可她屡教不改,我想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我想这大概也属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长久以来,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文学可是件不容马虎的大事情,“文章千古事”,微言大义也好,文以载道也好,都是要让这些沿用了千年的方块字承载起一定的道德、社会意义。这自然是不错的,但过犹不及,凡事讲意义,反而变得没意义起来。而且文章写成这样,长久绷着,就免不了僵化。如果说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毛病尚可以接受的话,滋生助长了虚伪与做作就有些讨厌了。本来是小朋友们写的作文,却显得老气横秋,充斥着成人的世故气——世事变迁,在马路上捡钱这种题材变得虚幻起来,但需人搀扶过马路的老奶奶、需要人让座的老爷爷总还是可以撞见的,长久写这类题材的作文,不但作文水平提升不了,还会影响身心健康。
我决定给女儿打打预防针——应对这类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固然是可行的,但也犯了以一种意义否定另一种意义的问题。所以,我索性给她上了点“猛药”,直接给她读了些“后现代主义”作品。要说对付这类假大空,所谓“后现代主义”那可真是一件趁手的好兵刃:大神杜尚把一个小便池取名《泉》,送进艺术博物馆——震惊之余,当为数众多的艺术批评家开始尝试以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其艺术价值、意义时,我仿佛看到杜尚躲在一旁暗暗偷笑。他们就像一些顽皮、喜欢恶作剧的古怪精灵,除了开心、好玩、找乐子,也顺便嘲弄下我们的惺惺作态和自命不凡——这点上,他们有点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喊出“他没穿衣服啊”的孩子。
在他们那里,艺术,或文学不妨是一个玩笑,无论是否有意义,它首先应该有趣、机智、幽默,最好还特别酷。我前几天刚读完美国后现代主义诗人理查德·布劳提根的诗选,就顺手找了几首来读给女儿。
上面那首《让我们驶入新美国之屋》,写了一幢不那么安分守己的房子。我们印象里的房子,基本都给人以四平八稳、牢固持重的印象,其中的部件虽然彼此区别,但都因服务于“房子”这个整体的功能而获得存在价值。比如门是方便进出,窗子是采光、通风的等等。但这幢房子,他的部件不但不团结协作,紧密围绕在房子的核心功能周围,反而是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一股特立独行的派头,渴望挣脱束缚,按照各自的意愿和喜好去“单飞”。这种写,往深了挖,可能涉及美国人的国家观念,当时美国青年人的文化氛围(反战、自然主义、东方信仰、垮掉派等等),但我不想讲那么复杂,就把它看做一个好玩的玩笑。之前,我和女儿一起看过那个著名的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这部动画片在想象力方面已经很厉害了,它让房子变成了飞屋,实现了“带着家去旅行”这样一个让人嫉妒的奢侈理想。而这首小诗就更厉害了,他的屋子更“调皮”——我就用“调皮”来给女儿讲这首诗,我说整幢房子像是一个闹哄哄的幼儿园,里面尽是些捣蛋鬼,每一个都不是让老师、家长省心的主儿,成天就想着要跑出去玩——“那里面的人一定很惨,他本来是坐着的,结果一下子屋子全都不见了,可能他还保持着坐着的姿势!”女儿很开心地插话,看来她已经想象出这幢调皮房子的样貌,而且还使用这个游戏规则“玩”了起来,到这程度,我觉得就没必要再讲下去了,让她自己留在那幢房子里自己玩就好了。
借着她的兴头,我又给她读了《旧金山》、《石榴马戏团》、《一位女士》、《12月30日》、《是的,鱼的音乐》、《南瓜潮》、《鹌鹑》这几篇,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很好玩,都像我们日常闲谈时某个谈锋锐利的机灵鬼抖出来的段子,炫耀他的机智和幽默——我年轻时不太喜欢这类玩意,觉得没什么意思且很无聊,到现在这岁数,似乎可以接受这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且如果它确实相当有创意,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那么也不失为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创造。我重点给女儿讲了讲《一位女士》,这是因为女儿喜欢画画,而这篇有很强的画面感:我能想象出这位女士拧巴的表情,但好像只有这么写,才能表现出到底有多拧巴。我给女儿讲,这就像她的脸在和她的嘴拔河,目前双方势均力敌,处于僵持状态。除了这个,这首诗还有一个好玩的小机关,就是诗的第一节和第三节其实是相互对照、呼应着的。叶子抓紧树,具象为一棵枫树;轮胎抓地,具体为101号公路;而那把勺子舀起的,大概率是一碗番茄汤,至少也配料里有番茄。而且,作者还很有心机的在这里玩了一个“翻转”,在上一节里,“脸”对应着应该是叶子、轮胎、勺子,可在这一节,反过来了,变被动为主动,脸成了枫树、公路和汤,这种故意的混淆很可能是一个恶作剧,大概率用以嘲讽我这类喜欢钻字眼的书呆子。
我鼓励女儿在写作时充分的放松,去写那些觉得有趣而非有意义的东西,套用斯宾诺莎的话,“人们并不是因为事物是善才去追求它,但只有人们加意追求的事物,才有可能变成善的”。
这天,女儿以今天听到的诗为题,画了下面的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