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 用爱陪伴孩子成长
2019年12月28号,乐善之家的2019最后一场分享,在泉州分享,刚好有幸参与了这次分享,标题是这次分享会的主题。知行合一,知道的要和做到的相一致,这个道理很浅显,但是做到就不容易了。有时候我们会抱怨说道理我都懂,但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但是实际上,这些道理我们实际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对于当代青年人而言,我觉得自律非常重要,现在社会的诱惑太多,能不能做到自律,对事物有着理性的判断,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做正确有意义的事情,特别少,我们特别容易陷入“享乐主义”,当然这不说纯粹的出游,聚餐就是所谓的享乐主义,浪费时间,而是说失去方向目标,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度日,觉得得过且过就可以的精神状态。
用爱陪伴孩子成长是这次分享的主旨,参加的也都是宝宝的妈妈,在场的男士也就三个人,加上主讲人就四个人。
因为当时坐在第一排,不要意思拿出手机记,丢失了很多细节,只能凭自己的记忆把相关的记录下来。
虽然现在的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对于教育方面的问题,我还是非常感兴趣,所以分享会的内容也刚好契合了我的兴趣。
主讲人是陈伟江老师,首先他提到的一个是关于亲子阅读的问题,关于阅读我自己是非常赞同的,虽然我爸他们并没有特别的爱看书,但是我从小就对书有比较大的兴趣(虽然细想起来也并没有看很多书),每次在某个地方看到新华书店就特别喜欢去逛逛,但是新华书店都是原价的书,所以买的很少,太贵了,不舍得买。直到高中,电商慢慢开始发展,因为我自己年龄不够,办不了银行卡,所有没有办法淘宝,有的都是拜托别人买。刚好那个时候当当是可以到付的,所以当时在当当买了很多,有时候就很期待在校门口等当当的快递,但是当时在上学也没有很多钱,不敢和家里要太多,所以当时买的书不多。翻了下当时的购买记录,有些书对我的影响蛮大的,《秘密》这本书是朗达拜恩的作品,内容的核心就是吸引力法则,宇宙万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并为之付出努力,最终是会得到的。《太傻十日谈》这本书是讲诉的关于留学的问题的,当时对留学很感兴趣,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这本书给我的印象还是蛮深的,太傻是当时留学做的比较好的论坛,太傻十日谈的内容的主题是围绕主人公和太傻关于留学的一些问题的探讨,讲了很多,有衍生,不仅仅是留学的内容,还有为人处事等等。《天堂可以等》讲诉的是一个爱情故事,当时看着标题买的,什么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标题党吗,也许吧,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内容我忘记了,但是主题是围绕爱,可以穿越生死来展开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本书对我的影响算是非常大的,到现在我还是非常喜欢这本书,当然这本书褒贬不一,因为书中讲诉的是关于微软亚洲研究院早期成员的故事,大搞有20来个人的故事,包括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等等,这些在现如今影响这个互联网行业的响当当的人物,内容集中讲诉的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他们成功的一些共同点,一些品质。我觉得褒贬不一的原因可能在于这本书所选取的人物是非常优秀的人物,他们可能有好的父母亲的教育方法,有好的发展环境,恰当的学习机会,以及自身的天资聪颖,才能够成就他们现在的事业。这固然是没有错,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在于它给了我很多关于教育的思考,不太过多在意他们的出生,他们的背景,以及他们天生的聪明,但是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的努力,以及一些共同的特性给了我很多启迪。有一点印象蛮深的,就是要培养一个艺术类的兴趣爱好,比如说绘画,音乐等,因为作为理科生,思维偏向理性,偏向逻辑,而艺术给人的发散性的思维,能够帮助人在思维上拓展开来,能够帮助我们在全局上把握问题,而理性思维更多关于的是细节和解决方法。《我的哈佛日记》这本书真的特别影响我,主人公张杨,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考上清华大学,后面进入BBC和新东方工作,最后到哈佛大学进修,后面进入启德留学做了很多世界名校的访问,之后创办了顺顺留学。这本书讲诉的是他从考研进入清华,到最后在哈佛学习,到回国的这些经历,日记嘛,书如标题。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在校门口拿到这本书,回到教室放的王小虎的没那么简单,这个场景我记得非常清楚,高一的时候教室在二楼的右手边第一间。到现在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想起那个场景。差不多那个时候买的一些对自己比较有影响的书就是这几本。
哈哈,扯远了,不过也算是对自己高中时候的课外选书有一个回顾,细想起来看的书也没有很多。
关于亲子阅读,大概是分享了这样几个方面,一个从引起兴趣开始,然后观察孩子的兴趣有针对性的选书,以及购买一些销量不错或者朋友推荐的书籍。(因为我没记笔记,很多细节忘记了,只能写个大概)其中最重要的我觉得是伟江老师的实践吧,因为他母亲,爱人,他自己三个人看谁有空,每天至少陪孩子看半个小时书,给他读绘本啊,或者是讲故事,并且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三年总共读了5000本绘本,这份坚持相信对很多家长来说就特别有压力了。伟江老师也说一开始可能效果不好,但是努力坚持个几个月下来,就会有效果。他们家现在已经两个大书柜了,就那种整面墙落地的那种书柜,都放满了,这周末也在做第三个书柜了。
后面讲了旅游,每年带着孩子出游,出游的地点都是经过细心挑选的,并不是为了玩而玩,而是有一定的目的考虑在里面,他们去了北京上海,以及西安等等。因为在家和孩子交流是有欠缺的,而出去旅游会让你和孩子有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伟江老师讲了很多例子,他的儿子会比较娇羞,不太善于融入一些活动,就有一次出海,在船上有个活动,就是父子之间的互动游戏,他儿子不想去,然后他就鼓励他一起参加。活动是父子二人背对背运送气球,因为伟江老师和他儿子的身高差距比较大,所以那个球一直掉,所以他们是最后一名,但是船上的人都一起给这对父子加油,最后那个获得奖牌的小哥哥还把奖牌的送给了他们。伟江老师也借这个场景告诉他儿子,只要我们努力去做了,虽然是最后一名但是还有有很大的收获。还有一次,就是和他儿子在上海迪斯尼做那个光速飞轮,因为速度比较快,伟江老师说他是比较害怕的,担心出事,但是他儿子确很兴奋,但是看着这么多人在排队等这个项目,他儿子也特别希望玩这个,他也没忍心拒绝,中间等待的两个小时,他还查了这个项目有没有出事过之类,到了上飞轮的时候,还是特别担心,那个速度特别快,出来后问他儿子你觉得快吗,他儿子说还好,还问伟江老师有没有看到天空,伟江老师说没有,那么快的速度都没有关注到其他的东西。伟江老师还为他儿子找到了两个玩的来的,价值观世界观相同的孩子和他儿子一起玩,一起成长。有一次他们想去看月亮,他就和福州的天文馆馆长联系说了这个事情,馆长给这样有心的家长感动到了,为他们开了超高倍的天文望远镜,因为很久没用了,上去的时候很多鸽子,有很多鸽子的粪便,打扫完成后给他们看到了清晰的月亮,每个人都拍了月亮的照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长白上的事情,为了这次旅行,他儿子提前了半年去学习滑旱冰,希望到长白山上可以滑雪,但是到了那边之后还是很担心,就让他儿子在自己身边来回滑十趟,才愿意让他去,后面他儿子跟他说了想去滑试试,伟江老师答应了,事实证明他儿子已经准备好了。这次的旅行就刚好赶上他儿子的6周岁生日,伟江老师就想给他过一个有意义的生日,他给饭店老板打电话商量了这个事情,饭店老板特别支持,伟江老师想堆一个雪人,老板给他们准备了雪,装在脸盆里,伟江老师上去就把雪倒出来要堆雪人,但是这个老板特别有心,他装了6个脸盆,并不是要让伟江老师直接倒出来,而是要扣起来,刚好6个脸盆的雪扣起来,就是一个6层的蛋糕🍰。老板还架了相机偷偷给他们录像。作为雪人鼻子的胡萝卜🥕还是他们从福州带过去的。老板娘还给他们的饭菜打折,并且把饭店里面的烟花全部拿出来放了,大家都祝福这对父子。这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真的是非常非常用心的父亲。
最后一个谈的是电影,伟江老师带着他儿子看电影,他说大概一年看30多场,按照每场3个小时来算的话,其实总的也就90个小时,一年90个陪孩子其实也很少,所以这样的方式观影,也是陪伴孩子的一个好选择。伟江老师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说可能觉得这么小就带小孩子去看电影不太合适,他的观点是其实很多影片都是孩子可以看的了,电影是一个适合让孩子感受现实生活的方式。孩子会因为担心电影中发生不好的事情而为之祈祷等等。电影的主题是比较明确的,比如说《狮子王》关于成长,《寻梦环游记》关于死亡和亲情,《小飞象》关于梦想等等,通过这几个小时的观影,给孩子带来的体验是非常多的,因为电影是以艺术形式来表现生活,而孩子就可以从这种艺术形式中学习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可伟江老师的,以前我会看一些商业片,爆米花影片,但是现在慢慢地我会去留意,这部电影它表达了什么,它有着什么样的创作背景,导演是以怎样的形式来表现的,对影片会有一定的筛选。
我们的合照:

感觉我是在复述伟江老师的分享内容哈,具体的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直接去伟江老师的公益平台的公众号上看,关于伟江的老师的观点以及做法写的很详细。我把二维码放在下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