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我思念你,写出许多诗句,我们却不曾花一般地爱过 ——2019年我的读书报告
城市的夜没有太多夜的氛围,灯火通明,总让人恍惚,室内的强光可胜过大雾天的清晨,清醒着,不时让人想念那些炊烟四起夜幕垂下远处狗吠夜晚认真开始的平常时刻。
坐在电脑前,面对着空白的空档,打下一些什么字才能真真切切地证明这一年认真活过。远处高架上车流仍然不息。记忆是有弹性的,轻轻一扯,一年经历的点滴犹如串在丝线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摇摇晃晃从年末直到年末,挣扎成了露珠最美的纹路。和情绪战斗的每一刻都不容易,每一刻的不容易都珍贵。
年岁增长,懂得越多越感无力,对抗虚无可谓奢谈。少了勇气,心开始往内转。读书和写作成了心最为重要的入和出。我的文字比我坦诚。在无数个坚持不下去的时刻,拿起一本书,写下一段字,又觉得日子可以继续。
2019物质收获约等于零,还弄掉陪伴自己很多年的胆。这年却是写得最多的一年,都石沉大海,都了无音讯,但都是我的宝贝。
这一年比上年读得多一下,总量略少,幸运的是读到不少心爱的文字,认识不少跨越时空的作家,感谢他们给予巨大的勇气。读书是太私人的事情,以下仅是记录部分中意之作,不做推荐。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说来也是惭愧,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直到今年才读这本伟大的小说。
一场繁华终落幕,多想穿越到当时,看一场元宵烟花。第一次如此近去感受宋时生活。除了淫,作者还架构出更广袤的生活场景,服饰、出行、食物、婚丧嫁娶、时令节气,官场经生意经,跃然纸上,活色生香,点点生动,处处精彩,精致的宋朝生活,是我之前从未了解到的,一面惊诧,一面羡慕。读完书写读书笔记,越记越偏,记录下最多的是里面饮食点心种种。读书间正听宋史~徽宗朝,对于了解本书又多了点积累。读完深深叹了一口气,万事万物莫非如此,一场空,终有报。作者太厉害,一出世俗风情画卷为你尽情展开,画里总有你愿意看到得到的给养。
摘抄:
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如梦幻泡影,如电复如露。
拿出半腿腊肉,两个饼锭,二升小米,两个酱瓜。
《我们一无所有 》 [美] 安东尼·马拉
“回忆是唯一真实的财产”,前后跨越80年,每个鲜活的生命都过得那么无力,马尔金作为审查员,在每个他抹掉人像的画面里,画上他哥哥的画像,从童年到年迈。数年以后,因为办特展,他侄子看到自己的父亲被伯伯画在每幅画里,那场景让人泪流满面;白森林的狼舔科里亚弟弟,那场偶然目睹的杀人案,被害人的眼神;水池旁,母亲和两个儿子的泳装合影;牧野上种植香料;被毁容的娜迪亚,选美走上演艺道路嫁给富翁仍无法忘记初恋的葛莉娜……皆有一幅画串联起来,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
《天边一星子》 邓安庆
喜欢的青年作家。他的文字依然真挚动人。文字能掀起的共鸣,有时挺出人意料。一如既往地喜欢他笔下的家乡人事,看跳蚤时数次泪目,天边一星子勾起我的记忆-连我都忘记的记忆,老家的那只竹碗柜。
《伊斯坦布尔 : 一座城市的记忆》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对土耳其历史不熟,阅读有很大的难度,但排比大王的熟悉让你不觉得陌生。很喜欢后半部分,一个人的成长史与一座城市息息相关,一个曾经无比荣光如今成为布满哀伤城市,给一代人一个民族以及一个作家的影响是无以量化。读了这部,似乎更懂他笔下的其它文字,那些巷弄,那些有些海鲜味的空气,那些鹅卵石铺成的小路,那痛彻心扉的爱情,那些人物那些人生,那些呼愁,都有了现实的另外一种参照,也理解了小说与素材的没有关联。他对这个城市的爱,是无法被超越的。“所谓不快乐,就是讨厌自己和自己的城市”。我心中有没有那个博斯普鲁斯?!
《小小小小的火》
[美] 伍绮诗
好读。写了种族冲突,家庭冲突,爱情冲突,其实很多是在说一个女人两面性的冲突。理查德森太太和米娅是一个女人的两面、两重性格,次序的和自由的。谁胜谁负,没有一定,但心中那团小小的火,会蔓延,会炙烈,会直指人心。
《呼兰河传》 萧红
养病期间看的,但太不适合在那个时段看,让人更丧。
写得真好。年少时读,多是懵懂,如今再读,全是凉冷。孩童的眼,看冷到骨髓的成人生活,多么艰难,大家还是安静地活着。童年并不都是美好,黄瓜藤爬满的窗户,小葱拌豆腐,清晨打湿裤脚摘下的玉米,放白糖或者红糖的粘糕,游街过巷卖凉粉,漏粉的上房采蘑菇,搭戏台子看戏……这是属于东北的生活样貌,竟也勾起我西南一隅童年的无限回忆,不是泛着光的,都是冷而透彻,童年早已成熟。荒凉的童年,荒凉的过去,连团圆媳妇死掉了都感觉不到那么冷。
《一起连环绑架案的新闻》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薄薄的书居然读了很多天,始终静不下心来。非虚构小说也能写得如此好,真马叔无疑了。任何人在他笔下,都立体多面,哪怕是加害者,但加害者终是加害者,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整个事件跌宕起伏,细节也是令人吃惊。神甫要见埃斯科瓦尔前的三餐,一餐比一餐更美味;佯装公交司机载着一车保镖出行的埃斯科瓦尔;那枚最后被寄回的钻石戒指。
摘抄:
精神低落到尘埃里,成了一个幽灵。
他的西班牙语像是在妻子卡门•圣地亚哥的加勒比风格中煎了一会。
生活已经教会他们,爱情的快乐不是用来让他们高枕无忧的,而是用来让他们一块倒霉的。
因为他觉得神甫就像一只没毛的小鸟,皮肤挂在骨骼上,因为害怕而瑟瑟发抖。
《逃离》 门罗
喜欢门罗。第一次读她,似乎没太读透。读到太多文字表面直接呈现的,而文字底下所携带暗指的,大概需要再读在细味中才能慢慢明白。文字缓缓道来,结局令人无限遐想,是理想中小说最好的样子。都以女性为主角,都以逃离为主题,精神上的,行动上的,或逃了,或逃不掉。每一个人物背后,好像都隐藏一个读者自己,你的心境你的情绪你的处境你的孤独你的挣扎都是有伴的。全世界所有的小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样的。“女人有内在的力量能让自己活下去”。《播弄》是最喜欢的一篇,人总敌不过命里的一刹那。
摘抄:
在他看来,家庭根本就是一个人血液中的毒素。
她像是肺里什么地方扎了一根致命的针,浅一些呼吸可能不感到痛。可是每当深深吸一口气时,她便能觉得那根针仍然存在。
因为女儿总是有内在的力量能让自己活下去,是不是这样?男人倒是未必。
生活的要义,就是满怀兴趣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日]是枝裕和
是我熟悉的是枝裕和和不熟悉的是枝裕和。一面的他温情细腻生活,一面的他严肃冷静又坚定。通过他的文字去了解他的电影,仿佛第二次看懂了电影。他对于电影电视创作的见解,何尝不是在说写作。
摘抄:
诗歌并非要表现自我,而是要记录世界呀。
生命自有缺陷,需要他人来填满。
《雪》 [土] 奥尔罕·帕慕克
是他的风格,是他超多的排比,是他的妙笔,是他笔下的土耳其。当然,书的政治意味很浓,像寓言,不必多说。四百多页的书,写了四天四夜的事,了解另外一个侧面的土耳其。雪书名,是线索,是氛围,也是一种摆脱不了的痛苦。对形形色色的人描写,让人感慨,太会写了。将写诗插入其中,能跟着诗意了解作者的情绪和思考,给写作的人又提供一种参考模式。如果总是需要不停强调会幸福来安慰当下正处于心理困境的自己,那幸福多半不会是真的幸福。在新人生糕点店里,有几人能拥有崭新的人生忘记过去的自己呢。
摘抄:
人不是为了原则生活,人是为了幸福生活。
根据卡对幸福的理解,人这一生要碰到的好事和坏事一样多。
幸福就是找到一个你可以忘掉贫穷忘掉哀愁的世界。幸福就是把一个人看成是你的一切。
《生死场》 萧红
底色太悲了,泪目。人和动物都忙着生不舍死,却都如蝼蚁,贱如尘土。全文字字句句都如从血泪中刚刚捞出一般。其中女性的挣扎更为疼痛,作为读者眼睁睁看着金枝王婆麻面婆她们在痛苦血泊中无力抗衡,心痛不止。而男性总显得迟钝。写得真好!
摘抄:
邻屋的烟筒,浓烟冲出,被风吹散着,布满全院。
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
阳光比正午钝了些,虫鸣渐多了;渐飞渐多了!
金枝的心总是悸动着,时间和苍蝇缕着丝线那样绵长。
《昨日的世界 : 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奥] 斯蒂芬·茨威格
用了好多个夜晚读完。从未如此清晰地了解那个时代,太多鲜活的人物穿插其中,生动地再现那个时代的风起云涌。不是自传,不是历史,是茨威格的切身经历。经历了最动荡风云变幻的时代,看本书才更懂《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和那么多的大人物比肩同行,互为友人,何其幸运让人羡慕,最重要的他也是那个时代耀眼的星光。他对自由的坚守,对欧洲的失落感到彻底绝望,才导致最后了结自己的生命,虽然理解,依然无比叹息。
摘抄:
只有经历过光明与黑暗、战争与和平、兴盛与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
油墨的香味胜过这地球上最甜的香味。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 [匈] 马洛伊·山多尔
用了好多个夜晚读完。读完才知道是两部书合订在一起。刚读完《昨日的世界》,总有太多相似的感受,无根,漂泊,没有回头路。特别是离开国境线,吃一口国土上的草,形象到让人无措。多个角度去讲诉爱情这个事,差异太大。爱是什么,爱就是爱,不能带来什么,也不能消弭什么,更不能疗愈孤独,终极问题是孤独。丈夫和作家就是对立互补存在的两人,一个不再书写的作家,一个终其一生都想跳出固有圈层的上层人物,反差极大,读完书后,脑袋里全是他俩。跨度如此大的故事,读到后面方知前面的精妙。伪装在独白下的何止是爱情,更是作者心中的家国文化,所有都凋落,所有的不复存在,所有都掩埋在巨大废墟之下,成了废墟。修养,是条件反射。书有些絮絮叨叨,还是不太好读。
摘抄:
无论你到了世界哪个地方,在大大小小的群体中,你总能看到一张张焦虑的面孔,那些面部线条充满了怀疑和紧张,带着难以消除的不信任感以及扭曲的敌意。这种紧张来自于孤独。
一个人不想部分的接受,很可能是想全部拥有。
《三大师传》 茨威格
畅快淋漓。读完茨威格的对陀氏的理解,方才懂了点他的书,之前读完《卡拉马佐夫兄弟》完全懵的。从癫痫从他经受的苦难,去了解他的书他的人物,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如茨威格说的,他的书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恐惧,之前以为这只是我的感受。“只有阅历通向陀思妥耶夫斯基”,继续读他的书,或重读。
《弗洛尔和她的两个丈夫》 [巴西]若热·亚马多
读了三周才读完。这世上可能真的没人能拥有完美的爱情,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很轻的手法,写尽巴西市井的百态人生,各行各业,人情世态,因为女主是烹饪大师,也感受到当地的美食,木薯粉饼,辣鱼菜,玉米糖糕等。书籍的一大妙处即让我可以了解万里之外的风俗,读万卷书。南美的文学,总给我诡谲的神秘感,因为地域的差异,无法探求其缘由,文字以及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东西像隔着一层纱,清晰不了。文末出现的明朝大师,或许可以理解为他们对我们东方古国的感受同样也隔着一层纱。对南美有种莫名的热爱,没有理由的。
《纽约琐记》 陈丹青
不懂绘画,但读来总心动。太多大作,看下来,有些消化不良,但喜欢的真是过目难忘,如《煎蛋的妇人》如宋徽宗的作品如梵高的所有。艺术是真实的吧。喜欢后面的摘抄“历史并不是一件过去的东西,而是被推挤到我们眼前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真希望有天可以去看看大都会博物馆。
摘抄:
那年头,在我结束八年插队生活的眼光看来,天窗就是天堂,光芒从上而下照在人脸人体上,雍雍穆穆,简直伦勃朗。
知青生涯留给我的后遗症(或良药?)可能是对一切不抱奢望,所以有些我以为很难的事忽然如愿以偿,半是机缘,半是有人推一把。
海明威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作家一生的文字锤炼,只是给另一代作家的几句话作铺垫。
中东艺术似乎非得由西域道中的汉人过一道手,那妖媚繁华,那股中东的羊膻气这才去尽,干爽神秀,转成大汉气象。
我对生活失望,失望人们瞎了眼,但我从来不曾怀疑过创造力。没一天怀疑过。
历史并不是一件过去的东西,而是被推挤到我们眼前的正在发生的事件。
奥德加曾经说,思考就是夸张。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感觉,去创造出自己所提倡或谴责的思想的一种夸张了的陈述。
《杨贵妃》 井上靖
好读。史实和想象之间有了平衡,之前熟知的历史人物又多了个侧面,但非国人所写,终究有隔了一层纱幕的感觉,有些陌生。
《人往低处走 :<老子>天下第一》 李零
断断续续好久才读完。读古书太由年龄了,大学时读都是囫囵吞枣,如今重读,才有些许明了的微光。它有很多消极情绪,也有狡猾的圣人统治之术,但我读只选择我认同的我理解的。全文没有实指的人物,读下去,如漫步无人之境,四周玄深幽妙让人驻足停留,让人意犹未尽,让人自我审视。示弱,缓,都是现阶段的我最需的。
《我的天才女友 》 [意] 埃莱娜·费兰特
好读,读来酣畅淋漓。两个女孩既是相互陪伴,又暗中角力。透彻的心理描写,全是自己熟悉的人或者自己的样子。青春时期止不住的焦虑,似乎没有国界和时代的阻隔,都一样都一样。破败的小地方,陪你成长最多的人,有时却是你最想活赢的人。都在为挣脱命运努力,谁能挣脱?喜欢莉拉。
《新名字的故事 》 [意] 埃莱娜·费兰特
停不下来,随时随地想看的书,太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一口气下来,酣畅淋漓。莉娜的不屈挣扎反抗天才,直到最后在香肠厂打工的她,都太让人心疼了。她和莱农相互陪伴,相互需要,更相互拉扯,相互比较,相互折磨和伤害,此消彼长,又谁都无法离开谁,这种感情不是存在于任何一个女孩身上吗?莱农的心理描写太好,关于贫穷关于自卑关于爱情,细致入微,发人深省,能刺痛每一个你,生疼,每个隐藏最深的不好的自己都会被牵扯出来,接受太阳的洗礼,暴露无遗。
《离开的,留下的 》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这不是小说,是每个女孩的传记!尼诺为什么要回来?中年生活怎么是这样?婚姻怎么是这样?年少的遗憾真能弥补吗,怕不是。有个宿命的重复大圈,一直在,让他们一个接一个的陷进去,去磨难,去痛苦,去挣扎。依然喜欢不起来莱农。
《北野武的小酒馆》 [日] 北野武
摘抄:
在文化人的世界里,干活从来都不是为了维持生计,但他们居然还会上演这么轰轰烈烈、你死我活的戏码,这对我来说实在算是新鲜事。
理查德·道金斯的“所有生物都是基因的交通工具”
有价值的东西,是必须通过残酷的竞争来获取胜利的。
人这种东西啊,不管外表修饰得多么光鲜亮丽,剥掉一层皮后就只剩下了一堆欲望。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更应该珍惜那一张皮的尊严。我想,所谓的文化也就是一张皮的尊严吧。
工具是人类手足的延伸。
《失踪的孩子 》 [意] 埃莱娜·费兰特
很久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停不下来了。人的一生何止童年青年在挣扎,终其一生一直都在挣扎。莱农和莉娜相互依赖相互对比相互较劲的一生,或多或少都有读者的影子。全书里的男性都是背景,女性完成展示在舞台上,她们的痛苦爱情骄傲执拗混乱放弃,形形色色直击人心,让人心疼。天才莉娜挥霍自己的天才,智慧莱农——“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波]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非常精彩,非常奇特的阅读体验。太多的隐喻和哲思,感觉懂了,但又思维朦胧。梦中有梦,时间之外有时间,辨不清它们与真实的界限。家族,爱情,使命,宗教,战争,赎罪,分离,末日,日复一日的重复;草间的蘑菇,微微起伏的山坡上行走的人,对称美的大丽花,刚长成的大麻,潮湿的草地,耸天的云杉,刀尖朝下挂满屋顶的刀具,吃过人内脏会变成狼的孤独,无边的星空,厚雪覆盖的铁路,准点的咖啡,爱着同一人的她和他,庄园里美丽的玫瑰,过春用的马铃薯,编织的假发,鱼鳞般的屋顶,烤箱里正在烤制的毒蝇菇蛋糕……这一切是独属于作者的瑰丽的想象世界,庞大的奇幻的世界,我在其中迷路了。无数的人生,无数的故事。
摘抄:
梦总是有意义 的,从不不会错,是现实世界没有成长到梦的正常状态。
我们之所以是人是由于忘却和漫不经心。
每个人都有两幢房子。一个是具体的被安置在时间和空间里;另一幢是不具体的没有完工的没有地址的也没有机会在建筑设计图中被永远保留下来。我们同时生活在两幢房子里。
人最重要的任务是拯救那些正在瓦解的东西,而不是创造新东西。
《82年生的金智英》 趙南柱
在自己身上同样有太多这些窒息的捆绑。你最亲的人数次劝你结婚无效后,开始新的战术。你以为最亲的叔伯却认为你该生个子女,好让在你只有百日大就去世的父亲不至于绝后;你以为最亲的姨娘却认为你也该生个子女,好传宗接代,才不至于孤独。我是一个人,又不是一个生育机器。人活着从来不是为了婚姻,但在他们的认识里,那里即使不幸不快乐但作为人人都该走的路。凭什么?!
《马尔克斯:最后的访谈》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霍乱时期的爱情》竟然是用电脑写的。“文学是一次比一次复杂的过程”。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好读,好看。一口气读完。作者的奇思灵性,让人望尘莫及,每几分钟感叹一次。溺死鬼苹果树欧白芷蘑菇黑醋栗磨坊小河猪油炸薯条酸白菜炖肉,在森林里在小河边在栗树下的咖啡里,一切自带童话魔幻体质,是你童年熟知的,又极具异域风格的。书里最喜欢的人物竟然是鲁塔和伊奇多尔,受尽苦难的女子和脑瘫的男子,一个远走他乡,一个死在敬老院,他们看到过世界的边界,便强烈感受到自己所遭受的禁锢。战争是背景,有距离感,大部分的孩子都离开父母,母亲在孤独想念中死去,谁都是孤独的,所有的苦难惨痛都隐于大背景里,隐于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下的文字里。
《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美]吉恩·贝尔-维亚达
铁粉的我,读有关老马所有的文字语言都是愉悦的。有收获,他每部作品都始于一个形象,记起《族长的秋天》读时的困难,而此书源于的形象:一个老去将军和母牛在宫殿里,有些反差。记者出生的他,聪明如他,太明白记者需要什么样答案,因为读了他太多的书,总觉得他的好些回答太作家甚至有点扯把子。他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都是基于现实,是绕了一圈的现实主义。
摘抄:
权利的孤独正如作家的孤独。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 向达
学人功力。最喜“流寓长安之西域人”。
《流动的盛宴》 [美]欧内斯特·海明威
作者站在人生的后段,回望巴黎的那一段,心情复杂自是难以尽述。那个年代的巴黎,真可谓流动的盛宴,遍地人才,天才涌动,咖啡馆真是一家接一家,多想去临窗的位置坐一下午后,看他们走过,生活过。读过老马笔下的巴黎,再读海明威的,感触最深的是,一定要去巴黎看看!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个奇人,大概天才都是这样吧,关于尺寸的问题快把我笑喷。加酸汁的威士忌,不知好喝不?
摘抄:
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钱财、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每逢你不得不减少饮食的时候,你必须好好地控制住自己,这样你就不会变得整天价想着肚子饿了。饥饿是良好的锻炼,你能从中学到东西。而且只要人家不懂得其中的道理,你就超过他们了。当然啦,我想,我现在已远远地超过他们,弄得要定时吃上饭也办不到了。
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他的才能像一只粉蝶翅膀上的粉末构成的图案那样地自然。
巴黎永远没有个完,每一个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与其他人的都不相同。我们总会回到那里,不管我们是什么人,她怎么变,也不管你到达那儿有多困难或者多容易。巴黎永远是值得你去的,不管你带给了她什么,你总会得到回报。不过这乃是我们还十分贫穷但也十分幸福的早年时代巴黎的情况。
《迷宫中的将军》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形销骨立的将军面对一生的心血被支离瓦解付之东流以及死亡的不断召唤,仿若一切都在迷雾中,无法走出。最后的旅程,既是生命意义上的,又是军事政治生涯上的,一路回忆,又一路挣扎试着改变,“他那逆境与梦想之间的疯狂追逐这时已经到达终点。余下的只是黑暗。”走不出来。何塞·帕拉西奥斯说“公平的是咱们一起死”,悲怆,让读者难以平息情绪,止不住的难过如泉涌,久久不平息。对于南美历史不熟悉,读来地名人名事件有些打脑壳。但这确实是一本精准又不同凡响的传记作品。
摘抄:
迷信被比爱情更不可救药。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古希腊] 荷马
比想象好读。外国文学课上,曾被这些名字绕晕,没敢读下去。故事简单,源于海伦,阿基琉斯在雅典娜的帮助下在众神的关注干扰下杀掉赫克托尔的故事。场景,宏大,壮观。相比于战争,风俗人情更让人感兴趣,有翼飞翔的话语,胫甲优美的阿开奥斯人,裸麦,加大麦粉的奶酪,兑水的葡萄酒,直角牛,以及报人名之前必先说一长段头衔。读完后牛眼的白臂赫拉,提大盾的宇斯的女儿、不倦的女神,神样的奥德修斯,捷足的阿基琉斯……在脑海挥之不去。“夜色归阑,曙光将近,星辰前移,夜辰已经过去两份,只剩下第三份”。
《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一分钟的黑暗不会让我们失明”。喜欢写聂鲁达和他母亲的那部分,散落一地的烟壳。相比于非虚构小说,还是更喜欢老马的虚构小说。
《成为作家》 [美]多萝西娅·布兰德
摘抄:
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小说都是自传性质的。
朝不费劲的写作努力。
写作需要平时用不到的肌肉,也需要忍受孤独和静寂。就像我们经常听说的那样,如果你想写小说,练习新闻写作是个不错的开始。新闻记者的生涯确实能教会你两点。这两点是每个作家都需要学习的——一是无须疲惫不堪也可以写很长时期;二是如果一个人能够克服第一波疲惫,他就发现了精力无穷的源泉,即达到了著名的“第二次高峰”。
按时写作,定时写作,清晨写作。
根据我的经验,那些写夜晚做过的梦,或者把前天的经历进行理想化的描写,还有那些在清晨的练习中写出一则完整的逸闻趣事或一篇尖锐的对话的学生,很有可能成为短篇小说作家。
每一个新鲜的事实都会带来一连串相关的事情,直达你心灵的深处,释放你的感觉和经历:旧日的欢乐、过往的哀愁、储存在你记忆深处的时光,还有你早已遗忘了的逸闻趣事。
与其说它是“一种无限的、艰苦努力的能力”——就像天才的古老定义所言——不如说“灵感就是流汗”。
《冬泳 : 人们从水中仰起面庞承接命运的无声飘落》 班宇
写得很好。琐碎点滴的东北生活,是南方的我不熟悉的陌生的。但却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喧哗与骚动》 (美)威廉﹒福克纳
佳作!
没法回避初读班杰和昆丁部分的艰难,时间线不停跳跃的昆丁部分,大量无标点内心独白的昆丁部分,太需要坚持与死啃的毅力,意识的流动本就是如此,昆丁部分几乎是提着一口气才能读下去读完,稍微松懈便又开始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全书下来,恍然大悟,只有那样的叙述和角度才符合那样的人物,那样的年代和背景,智障和自杀的人。家族的衰落从傻子视野里一点点走向不可避免,他最爱三样东西(牧场,光,凯蒂)之一凯蒂是隐藏在所有文字后真正意义主角,他的痛苦时最大的,因为无法道出点滴。书里只要他叫喊,我心便随着抽痛。气味描写贯穿始终,所有的人物故事都像笼着一层薄纱,朦胧着有距离感,实际上无法看清看透。忍冬香,冷,喝水,在日常琐事中道尽这个家族的没落。
太爱迪尔西,这个黑人大妈,善良,勇敢,温暖,“两颗泪珠顺着凹陷的脸颊往下几天,在牺牲、克己和时光所造成的千百个反光的皱折里进进出出”这句似乎能概括所有。
作者创作手法简直一流!无比膜拜!读完后不停感慨,原来可以这样写还可以这样写,还可以以这样的视角。读完最后一行字,充实和空虚同时涌来,同样密不透风。
“人者,无非是其不幸的总和而已。你以为有朝一日不幸会感到厌倦,可是到那时,时间又变成了你的不幸”,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阅读不能带来财富,但能让人始终拥有爱人的能力。阅读是越读越感匮乏的事情,唯有继续读下去。
书籍是最美好的礼物,感谢友人赠书,它们都贴在心尖上。
祝愿大家2020读更多写更多,健康快乐。
月影影沙丘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惊蛰在南宁,春意盎然 (1人喜欢)
- 我在一个叫三洞桥的地方读学前班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