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观影报告
查看话题 >相当敷衍的2019年度观影报告
在此继续感谢那些陪我度过2019年的豆瓣好友,你们都是我观影路上最大的动力

2019年的观影数量成功创下新纪录——328部(18年的两倍还多)。其中上半年观影149部,下半年观影179部,其中长片281部,短片8部,电视剧集39部,影院观影46部。

今年算是个人观影层次突飞猛进的一年了。不仅在豆瓣上认识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影迷朋友,还通过他们逐渐跳出了我的观影舒适区,很多原有的刻板观影印象也随着阅片数量的增多而慢慢消散。而且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之下,我的影评也写的愈发流畅(虽然有些我自己也看不懂),长评短评和这些总计取得的有用数也让我相当欣喜。
导演方面,在金羊各位群友的“威逼利诱”之下,我开始接触那些我之前从来未曾听说过的导演:娄烨(五部)、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四部)、洪尚秀(三部)、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三部)....除此之外,其他自发性的导演补片任务也算是圆满完成:杜琪峰(七部)、伍迪·艾伦(四部)、赛尔乔·莱昂内(四部)....而这之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就是娄烨与杜琪峰了,前者深刻的影响了我的美学体系,后者则是重塑了我对香港类型片的看法,感谢他们,带来了这般伟大的作品。


对于电影,我仍然是迷茫且无知的。我的许多观点在真正专业的人士看来是那般可笑。但无论如何,2019绝对是我迷影生涯里一个十分重要的年份,电影美学观的重塑,首次尝鲜法国手册系,对于一部电影的视听语言愈发重视,甚至盖过了我原来所傻傻坚持的“故事为王”的无聊准则。这是混乱且糟心的一年,但就电影来说,仍然是值得记录的一年。
2019年度十五佳
第十五名:
故事节奏把控不佳(一到多线救援,剪辑就变得无比细碎,视觉逻辑简直一塌糊涂),人物表演欠缺火候(削弱了很多煽情点的力量),以及煽情过度的毛病(演讲救援那里真的算非常低级的煽情点了)。但即便如此,这片也比今年绝大多数原地踏步的好莱坞大片要显得更加真诚,我就喜欢这一点。
第十四名:
大概是今年好莱坞最富趣味性的剧本了,严肃、古典而优雅。莱恩·约翰逊拍出了属于美国社会语境下的《寄生虫》:本土上流人士的“寄生”实则蚕食,外籍佣人移民的“寄生”却是拯救,再看看现实,这个剧本所要指向的“有关人士”应该非常明显了。尽管本质是“文本电影”,莱恩·约翰逊所交出的答卷依旧让人满意。2019,真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类型片”大年。
第十三名:
如果说其他电影是“只有在电影院才有其存在意义”的话,那么这部《双子杀手》就是“只能被120帧赋予其存在意义”。有史以来最为清晰流畅的观影体验,从未想到哪怕是一只蜜蜂都能在运动中被赋予全新的影像价值。而高速呈现的摩托车拉锯战,底下墓穴的肉体对抗,每一颗子弹所带来的火花碎屑效果,都如此“逼真”,最为震撼的3D电影体验。但同时,这也非常诡异。在这种120帧的呈现下,近景的特写与远景的虚焦部分几乎一样立体,是那种感受不到距离的立体感。换句话说,这部电影几乎没有景深的概念,太恐怖了。至于李安和他的技术,到底是预见未来,还是走火入魔,这也只能交给时间去判断了。
第十二名:
不得不承认娄烨的视听语言在华语电影界是完全独树一帜的,他电影里的影像氛围极其模糊、迷幻且暧昧,用无懈可击的镜头与剪切就能精准表现出内地的城市气息。其中摄影这方面争议绝对最大,全程99%手持跟拍,以及迷幻的变焦,可以说这方面上观众的态度完全会变成两个极端。故事也可以看出有非常多删减与妥协,娄烨这次真的只是让那些“官商勾结”的东西成为一个模糊不清的背景而已,故事还是一如既往地狗血,但也只有娄烨能把这么狗血的故事拍的如此迷人。只可惜,删减的力度太过严重,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整体质量,算是今年华语电影的一大遗憾吧。
第十一名:
开场甜茶和范宁的首段对话,摄影机和人物的运动从未停歇,在对话节奏中精准把控好人物入画的时机。光看这一段的视听语言,小老头的实力就无需再过多置疑了。至于其他人所反感的三位主演,我倒是非常喜欢,因为他们在这部电影里都很好的被“调教”成了伍迪艾伦电影里该有的样子,尤其是甜茶,那个神态简直了。娱乐圈怪像、爱情/婚姻裂痕、以及被隐藏的阶级鸿沟问题,从主题来看本片还是蛮严肃的。但伍迪艾伦总是能用各种轻松美妙的唠嗑去自然化解这种严肃性,一切仿佛都应该是自如的、自在的。纽约的雨、雾和阳光,以及公园内一个敞开心扉的吻,如此情调,怎能不爱?
第十名:
竟让我如此心碎,哪怕没有如何的爱情与婚姻经历,那种被生活所消磨殆尽的情感永远是共通的。毫无疑问,寡姐和司机都贡献了他们职业生涯的最佳演技,尤其是司机,哪怕在今年奥斯卡能战胜凤凰,我也不会觉得太可惜。至于其他人所说的“电视剧”质感,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寡姐第一次情绪爆发的长镜头,全片各处精确无比的正反打,隔着门栏对望的快速剪切,和两人签下协议书后那神乎其技的虚化转场,都足以证明导演的视听水准之高。中间那段长达十分钟的争吵戏直击我的灵魂,所有的理性、克制与退让,都在最真实直接的情感表达前分崩离析;生活里那些不断累积的细微,在某一刻全部爆发。这一切的一切,都在那个瞬间撕裂、崩溃,也在同一个瞬间和解。这样的电影,我又有什么理由不爱?
第九名:
一种很奇妙的关系是,无论是银幕外的我们,还是银幕内的他们,所共同面对的,都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事物。我们惊叹、焦躁、悲诀、愤怒,在奇观面前迷失自我,在宇宙中央自我迷失。父与子,堕落与拯救,孤寂与迷失,他们都是同一个人,在相同环境下的不同选择。格雷依旧是当下好莱坞最独特的导演之一,古典、优雅,且从一而终。在影像世界的追寻中,他所唯一确认的答案就是追寻本身,无奈的答案,深刻的答案,一切答案的答案。
第八名:
借由“超英漫改”来吸引更多的商业关注度,而内核依旧是以马丁斯科塞斯为代表的“好莱坞新浪潮”电影。毫无疑问,本片在两方的语境下所做出的融合再创造已经相当圆满。但很明显,导演是一个卓越的工匠,却不是一位大胆的创作者。这就让本片在“致敬”与“创新”之间陷入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尴尬处境。不过就故事上,你完全可以将本片看作《喜剧之王》迟来37年的极端续作,而这种影像内外的互文性也让《小丑》多了不少趣味性可言。但主创团队本来就不想,或者说不屑于去深度探讨那些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的东西。这里面几乎所有角色,都是极端且片面的。他们真正想要做的,是对小丑进行一套全方面无懈可击的心理侧写。这种细致到变态的心理刻画在当下却成了一种稀缺品,不知《小丑》的存在到底是幸运,还是遗憾。
第七名:
看我长评: 为什么john wick会如此迷人
第六名:
这个也看长评: 影像,影像,伟大的影像
第五名:
通过“画像”去展现一种主观凝视与客观窥视的关系,而电影本身对于视线与视角的对立呈现也大抵如此。就这样,两种媒介,三方视角(画家、小姐和观众)的情感链条又一次被这种影像主体所不断延伸。在海浪与火焰的澎湃中,情欲疯狂生长;凝视者与被凝视者,在某个瞬间,主与客的地位转变,随后变成了平等的对望,两人的爱意也终于融为一体,主与客的界限不再存在,观众与银幕的距离也不断消融。至于男性视角的消失,更是让这种灵魂间的透视显得愈发纯净,也正是如此,电影里的凝视才能被赋予隐秘的触觉。最后一幕简直就是《卡罗尔》的反面:不同的两个主观窥视镜头,却从未交集。在近乎凝滞的漫长凝视里,精神上的对望在无尽的隐忍中被放弃,在极度的悲悯下被铭记。最终只剩下了银幕之外还未抽离的观众,在影像世界内所滞留。
第四名:
一部彻彻底底的形式主义电影,但绝非贬义。在这里,形式不再是“喧宾夺主”或是“反客为主”,形式就是电影的全部。在导演的选择下,人物都是这个社会随意摆弄的道具,故事只是这场追捕中的无关变量。而那些物件、空间、光影以及它们最后在银幕上所组成的整体,才是真正的主角。荧光鞋下的抓捕,野兽注视下的枪火,湖雾环绕的爱抚,以及塑料伞内的暴力绽放,魔幻的影像,平凡的世界。那些街角的水渍、烟头、浓痰,是肮脏的,寻常的,更是美丽的。所有属于我们的空间记忆,在影像里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熟悉而陌生,但它仍然属于我们,属于我们的精神角落,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城市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讲,刁亦男应该是10s华语影坛最伟大的作者导演。
第三名:
相较于阿莫多瓦的柔情絮语,昆汀的纵情洒脱,斯科塞斯的这部“自省录”,似乎更加悲情无奈。叙事节奏和视听技巧上的超凡入圣已经无需多言,依旧精准,却少了往昔的凶猛和锐利。那些黑帮史诗,到最后却以一种淡然处之的语气叙述出来,一切的一切,总是败给了时间。正如电影里弗兰克对着未知面容的旁人讲述那些骄傲的过往一样,电影外的斯科塞斯也在用电影去向这个时代的“陌生人”去斗争,去表达。但好像一切都在远去,一切都不复存在。他们终究也只能蜷缩在房间内,透过门缝,落寞的迎接人生的终局。
第二名:
最为直观的感受,就像是和奉俊昊的镜头在脑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性交一般,精致、优雅、战栗且无法舍弃。奉俊昊绝对是这个时代最能让人激动的类型片大师(仅为个人观点),成熟的技术,凝聚的感官,独具美感的镜头运动,无懈可击的场面调度,文本层面上的嵌套与回收,类型元素的包融和生化,商业模式和艺术探索的完美结合,建筑空间和阶级寄生的多元解读,浓缩的现实和清澈的童话,戛纳的认可以及属于韩国电影的无上荣耀。70分钟左右的戏剧高潮真的可以算作奉俊昊电影生涯最为高光的时刻了,尽管在收尾处稍显疲态,仍然无悬念的登上我的年度第一宝座(直到我看了《灯塔》)。其实说了这么多的废话,还不如一句真切的Respect来得痛快。
第一名:
汽笛声在全片里幻化为两种存在,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音效,以及来自海洋的一种虚无缥缈的文明希望。到了后半段,随着酒精与风暴的共同摧残,汽笛声逐渐远去,其掩盖的性欲、支配欲和占有欲也完全暴露出来。《闪灵》式的封闭异化过程,《群鸟》式的第三方不稳定力量;灯塔是巨大化的雄性欲望象征,而美人鱼那诡秘的阴唇则是这种欲望最直接的指向所在;万钧之势般的海浪,通向神秘的螺旋阶梯,有如天罚般的暴雨,共同组成了这个异化的世界;在暴戾和淫欲里,时间被剥离,空间被凝滞,只剩下了这般无比猎奇的寓言体系。在最后,最高处的悬念终究被揭开,在其纯净而未知的光芒之下却只能照出自己那污秽不堪的阴影,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一切,都被海鸥所啃食殆尽。今年在我心中极少数能够在视听层次“战胜”《寄生虫》的作品,这个年度个人第一,《灯塔》值得。
2019年度十烂
总结语我就不写了,这些我不喜欢的片写了也没什么意思,对吧。
第十名:
第九名:
第八名:
第七名:
第六名:
第五名:
第四名:
第三名:
第二名:
第一名:
真人/动画剧集推荐
这一部分的风格跨度有点大,请自行斟酌是否阅读。
相当,相当经典且出色的子供向动画
今年第一部认真看的真人美剧,魔幻现实主义,顺便赞美瓦格纳·马拉的神演技。
暗黑奇幻而又治愈的迷你童话剧。
我爱死大卫·芬奇了,他是这个世界最会拍对话戏的导演。
可惜我现在才入坑....
老白已经成为我心中最爱的影视剧角色了(没有之一)
就算收尾稍弱,仅凭第八集的高光时刻,就已经值得五星好评了。
纯粹、朴实、简单又好看。
谏山创在原作所编写的震撼剧情,动画组在视听上超凡的表现,还有声优们超水准的发挥,让第三季part2成为了足以留名日本动画史的作品。
原作漫画就是超级对我胃口的恋爱喜剧了,更别提遇上了这么优秀的制作团队,不能不爱啊。
总算敷衍的把2019年度观影总结给写完了,那么我们2020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