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印度篇】之乌代布尔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此灰灰的原创视频
D7-D8乌代布尔Udaipur(拉贾斯坦邦四色城之白城),是我和卷爸寻访拉贾斯坦邦四色城的最后一站。由于地处塔尔Thar沙漠边缘的杰伊瑟尔梅尔Jaisalmer的位置关系,我们的行程时间着实不够,所以选择放弃了金城。从焦特布尔包车行经千柱庙Ranakpur后来到了乌代布尔老城区,这一路让我们收获了太多的惊喜,就像乌代布尔皮丘拉湖畔所带给我们的惊艳一样,让我们意识到了印度文明中所包含的多元人文和自然风貌的一面……

在乌代布尔逗留的两天里,我们入住的酒店叫做杰加特尼瓦斯皇宫酒店Jagat Niwas Palace,紧邻皮丘拉湖岸Lake Pichola,与城市宫殿City Palace咫尺之遥。酒店内俨然就是整个白城的缩影,角角落落尽显白色的圣洁与清新,而那些为数不多作为点缀的彩色局部则浸透着一种宁谧与和谐,让人流连难自已。

酒店顶层是个偌大的天台,有花园,有泳池,有餐位,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绝佳的观湖视角,依山傍水以湖贯穿而建的老城在这里一览无余。

在19世纪中后期,乌代布尔的梅瓦尔土邦国王与英国人签订了一份条约,使乌代布尔免受入侵者的袭击,同时乌代布尔的统治者在内部事务上保持了全权决策和高度自治,这便使得王室的家庭影响力鲜有地一直延续至今,甚至近几十年依然在推动着乌代布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于是这才有了乌代布尔“东方威尼斯”的美誉。

在整个皇宫酒店里,我最喜欢的位置还是三层用餐区一个个拱形的通透飘窗,没有什么比瘫坐在这上面晒暖更舒适惬意的事了,如果有,那就是随性地躺在上面。但毕竟这是公共区域,为了顾全我的淑女形象,还是知性一点凹个造型在这里放空冥想吧!

或许这些与湖景完美融合的飘窗结构在大半个世纪前只有天马行空的拉吉普特人Rajputana(在梵语中意为“王族后裔”)才能设计出来,而他们也正是拉贾斯坦邦的土地主人。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5、6世纪,贵霜、匈奴和古加拉等部族以及安息人和希腊人大批移居印度拉贾斯坦邦区域,莫卧尔帝国时期拉吉普特王公成为了藩王,而他们的领地就此保持着“布尔”(印度教地区的标识)的名称。

酒店公共区域的空间布局、装饰器皿以及绿植花草都格外赏心悦目,很显然这里的建筑装饰风格融入了更多元的人文主义元素,以及彼时土邦国王乌代辛格卓越的艺术天赋。即便这个水上皇宫酒店以现代人的视角来看,它依然是一座完美的艺术作品。

离皇宫酒店不远处的湖岸边有个不大的广场,我和卷爸最是喜欢在傍晚时分来这里感受乌代布尔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当然还有这里与人相映成趣的鸽鸽和牛牛们,它们从不缺吃食,不缺关爱它们的人,与此同时,透过黄昏下人们的眼神,看得出乌代布尔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富足。

在这里,一片祥和的氛围下我竟然还听到了一个荆州老乡和人的对话,虽然我并未上前去相认,但内心或多或少还是有那样一份亲切的归属感的,毕竟这里是咖喱国,更是团客绝不会光顾的宁谧之地。

穿过廊桥,我们过小径来到了湖对岸的一个半岛上的尽头,这里有拍打晾晒衣服的咖喱阿婆,还有一个人静静朝向对岸城市皇宫发呆的咖喱大姐,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美丽的建筑,美丽的涂鸦和墙画,其中我最爱的就是这一幅了。

在这个漂亮的咖喱妹子爸爸的强烈要求下,我和她合照了几张。由于他们不通英文,更是在我们的反复确认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并不存在的邮箱地址,于是乎这几张照片迄今都还在退信邮件中保存着。希望他们可爱的一家人可以如我们一样,把彼时我们短暂交流的那几分钟化作永久的美好记忆,留存在关于乌代布尔人热情有爱的记忆深处。

乌代布尔城市宫殿(Udaipur City Palace)当真是我们这一行看起来最特别且色彩使用最大胆的宫殿建筑了,如果你说它是白城之魂一点也不为过。它由不同的统治者在16到19世纪期间修建而成,是目前拉贾斯坦邦最大的宫殿建筑群,由花岗岩与大理石建成,外观雄伟气派,被誉为乌代布尔一颗闪亮的珍珠。

穿过城市宫殿高耸的大门,来到一个长方形的巨大庭院,随处可见其精心的设计。庭院中有喷泉,有锚碇,有临湖的长廊,还有极富民族特色的壁画,而在庭院的北侧便是奢华的城市宫殿主体建筑群了。如今皇宫主体一部分改造成了博物馆,一部分则改建成豪华酒店,还有一部分是现任王公与皇室后裔的居所。

博物馆区域就像是一个美轮美奂的迷宫,迂回走在里面可以一探乌代布尔王公的生活日常,诸如他们华丽的宴客厅,精致的卧房与考究的花园,曲径通幽,各种不同奢华惊艳、色彩浓烈风格的宫殿不断地带给我们惊喜。

乌代布尔历代王公浪漫脱俗的情怀与皮丘拉湖独有的灵气赋予了城市宫殿非同寻常的梦幻情调,很显然这里是非典型性印度文化的一部分,却足以让人感慨不已,极尽华丽而又如此真实,或许这就是咖喱国难以让人妄下评论的迷人之处吧!

馆藏的古董家具和彩色的搪瓷镶嵌,还有大量运用了镜子和彩色玻璃的拼贴,显得富丽堂皇,绚丽异常。其中我最喜欢的孔雀庭院,那彩瓷镶嵌的极致精美的孔雀花窗让我许久不愿离去。

关于千柱庙,也就是热那克普神庙Ranakpur Temple,位于从焦特布尔到乌代布尔的路上,在乌代布尔西北方向约90公里的一个山谷当中,是印度最大亦是地位最为重要的耆那教神庙。

千柱庙始建于1439年,置身其中方知它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米白色大理石巨型建筑,结构复杂的29座大厅里竖立着1444根支柱,其中没有任何两根石柱的雕刻是完全相同的。神庙内部覆满了工艺精美的雕饰,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空间感与和谐感。

神庙内高低错落的石柱支撑起了层叠的精美穹顶,阳光在一天的不同时间以不同角度从错层屋顶之间穿透进来,照亮整座大殿。而石柱上的光影也会随之产生奇妙的变化,构成一幅幅美妙的影像画面。想必神庙设计者对光影的运用,显示出了其极高的艺术造诣。

传说千柱庙的设计者Seth Dharna Shah是一位成功的耆那教商人,突有一天他梦见了耆那教圣经里描述的仙境飞车,触发了他建造一座飞车形庙宇的奇想。他决心把梦中的景象付诸实施,于是向当时的土邦国王Rana Kumbha求助。国王支持了他的决定,不但在阿拉瓦利山脉的一个山谷里给了他一大篇土地,而且让他在这座庙宇旁边再建一座城镇,条件是这座庙宇建成后要以国王本人的名字命名。Seth Dharna Shah答应之后便请来了彼时周边最好的工匠以及大量的工人,耗费了60多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当下这座奇迹般的耆那教庙宇。

耆那教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创始人被称为大雄,当下印度信奉耆那教的居民众多,他们和印度教的区别是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世祖。该教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同时,该教是一个禁欲宗教,明令禁止教徒从事以屠宰相关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因此前来参观的游客被要求必须除去身上所有的皮制品方可入内。

在早期耆那教中,第23世祖白史婆最早提出耆那教的教义,即不敬神,反对种姓制度,人人均可得道,不歧视妇女等。在24世祖大雄时期,他进一步完善了耆那教的教义,认为世界是永恒的,而非婆罗门教所说的神创论。世界在时空上是无限的,且只有形式上的变化。一切物质都包含两种因子,即物质因子和精神因子。也就是说,灵魂和身体的结合,是随意的,无原因的,由自我决定的。善恶轮回,反对杀生献祭。此外,耆那教也有"三宝",即正信、正知、正行,还有"五戒",即不伤生、不诳语、不偷盗、不奸淫、不贪财。耆那教主张苦修,通过苦修来达到精神上的永久解脱。由于耆那教反对婆罗门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杀生和反宿命论,因而得到了一些王公贵族和平民的支持,但是,它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透过狭小的窗格向里看去,才知道神庙里每个独立的密室里分别供奉着耆那教的24世世祖,神秘、神圣、难以靠近,或许这便是时下为什么众多耆那教教徒难以融入社会安身立命的根由所在吧!

相比热那克普千柱神庙,乌代布尔城区内最大的耆那教神庙加各狄许神庙Jagdish Temple难免显得规模有限,但却并不妨碍它在乌代布尔的神圣地位,以及它精良且庞大的浮雕面积。从早到晚,前来这里朝拜的信众络绎不绝,他们无一例外都格外虔诚,合十跪拜,轻抚石雕,喝圣水浇头……

在当地一位画师的引导下,我也效仿信众走到了三兽合一的兽首之下,将泉涌而下的圣水淋了一些在自己头顶,祈求好运。可当我随着人群缓步走下神庙前长长的阶梯时,那些散坐在两旁的窘困信众又纷纷开始伸手乞讨了,很难想象执着的信仰到底带给了他们怎样的好运,见状我不知如何是好,只希望他们不要把当下生命的价值都寄托于来世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