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相机3 富士GW690

都说玩相机会越玩越大,135,120,4x5,8x10一路玩下去。曾经想着要不一步到位直上大画幅好了,发现大画幅机器不贵配件贵,一套下来重量也不小,所以作为最大的配件,一辆车也是必须的。没钱没闲拍大画幅,就退而求其次,找到120里最大的画幅6x9。虽然有612,617等尺寸,以及林哈夫、玛米亚、骑士等也有69可换后背的相机,但一般都把他们归到技术相机行列,属于大画幅范畴。常规相机里的6x9机器选择不多。福伦达、蔡司等欧洲品牌在战前和战后一小段时间出过一些折叠皮腔式69相机,年代久远,要么镜头镀膜性能不行(甚至没镀膜),要么就是皮腔得自行修补才能使用。再往后,只有富士曾经在69这个领域下过一些功夫。最早期有全机械的G690可换镜头系列,全金属机身,硕大的镜头,加起来起码2kg,六七十年前的富士技术也不怎么样,所以果断pass掉。可换镜头G系列胶片使用成本太高了,人家66画幅一卷拍12张,69画幅只有8张,就算富士丧心病狂的搞出了个自动对焦镜头,这个系列也很快成为了历史。

富士转变了思路,把G系列的机身改为固定镜头,做了两款69相机,分别是带90/3.5镜头的GW690和65/3.5的GSW690。69相机画幅转换系数大约是0.4,所以两款机器分别对应135画幅的35mm小广角和26mm的超广角,是相当实用的焦距。后来80年代出的二代,性能基本没有改变,仅仅增加了热靴和快门锁。90年代出的三代,只是换个塑料壳,甚至一切电子功能都没加,富士就这么厚脸皮地把一款五六十年代的相机设计延续到了90年代……更无耻的是,机身完全不变,片舱增加个挡片,推出了68和67画幅的机器……


一代GW690就这么进了我的收藏。69画幅拍摄成本实在是高,用最便宜的胶卷加冲扫,一张价格差不多要十块,所以买了两年也就拍了四五卷。不过当时第一卷扫描出来还是很惊艳的,底大一级压死人,何况69比135小邮票大了好几级。叶子片片分明,每个细节都巨细无遗,好像穿越回了拍摄时的那个瞬间。



虽然机器光圈只有3.5,但是69画幅景深太浅,大部分时候光圈都要用到11,16,基本只有太阳底下才能手持而不糊片,阴天或阴影比较浓重时就要上架子了。机器快门动静超大,震动和声音堪比135的单反,所以架子还得上个重型的。有时光线实在太差,不得不上架子长曝,然而tnnd机器居然配的是T门!!!一般的B门,用带锁定的快门线摁一下打开,摁一下关闭,不会碰到相机造成抖动。T门的不同在于,关闭快门需要转动光圈环,90%会造成机身抖动,从而糊片。作为一台便携机,体积重量惊人,操作并不方便,实际场景里使用范围很狭窄,怪不得这台机这么冷门。
这台GW690一直在防潮箱里躺着,想着要不出掉换成稍小的67画幅好了。转念一想,宾得67太大,mamiya 7可换镜头也不小,makina太老,符合要求的67似乎也只有富士GF670,14年停产,然而价格不降反升,也就想想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