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电影交流周是否会成为未来中国青年导演的出路?
本文首发于「电影导赏」,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n2nvjSbMHyYkaUdpSWYGTg
在传统意义上,每一个青年导演的成长是伴随着专业院校的学习,大制片厂的训练以及手把手的传帮带而实现的。而每一个青年导演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也要经历这些过程才拥有被国际影展所接受的资格。纵观世界上A类B类电影节展,鲜有青年导演一炮而红获得拍片资格,在以前是由于胶片成本贵,新人需要不断的学习,而在早已进入数码时代的今天,青年导演面临的是出路无门的困境和挑战。
电影节展本应为青年导演提供资源和平台,但对于初出茅庐的青年导演来说,不熟悉影展的运作模式和资源人脉的匮乏让他们望而却步。贾樟柯导演把长片比作长拳,而把短片比作短打,青年导演的短片就好比一粒电影的种子,借由这粒种子,青年导演们开始凝视这个新奇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上个世纪在欧美应运而生了短片电影节,中国近些年来也诞生了很多的短片交流周,比如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比如新片场NEW ERA,比如杭州青年影像计划等等......
如果说12月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结束为成熟导演一年的奋斗画上了句号,那么在厦门,接档金鸡百花,HiShorts!短片交流周筹备着第一届的活动。在冬季刺骨的寒冷下,一股青年电影的热血正在暗流涌动着。寒冷萧瑟的12月份,北京突降大雪,为了躲避严寒,我前往厦门参与本次电影周的活动,怀着对于Phillipe Bober和Robert Valley的巨大热情,踏上了前往厦门的航班。
今年的HiShorts!厦门短片周于12月16日-22日举行,分为竞赛、展映、创投、论坛、派对五个板块,在前往厦门的过程中,舒适的海风吹在脸上,窗外是一望无垠的大海,浪漫的气息好像在南方温暖的冬天又悄悄蔓延。为了学习青年导演们的优秀短片作品,我观摩了本次短片交流周的绝大多数展映活动。
正如同冬季孕育着新生,短片意味着成长。在那些还未正式进入电影市场的青年导演们,通过选择通过短片的形式来进行自由的自我表达,同时也是在短片的成长空间与锻炼中,他们的表达日趋完整与完善,影像上不断摸索和尝试不同的美学风格,从而为长片积累经验。在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家政府主办的电影短片交流活动,这表明在发掘和培育新人导演方面,中国市场存在着巨大的空缺。
HiShorts!厦门短片周的组委会前身为华时代全球短片节组委会,今年是第一届HiShorts!短片周,在宣传中,组委会将“国际化,年轻化,中国美”作为核心的品牌特色,HiShorts! 此次落户厦门得到了厦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官方的加持让这次HiShorts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来到短片周的主办场地,主场地在厦门同安的万丽度假酒店,用度假酒店的方式来办一个短片电影交流周,在舒适程度和环境状况上,笔者不得不说是国内一流,甚至是世界一流。
在舒适的住宿氛围中,看片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由于官方的加持,可以说本次HiShorts的展映几乎涵盖了2019年所有优秀的短片作品,无论是之前在ISFVF斩获大奖的《寻牛》,还是早已扬名国内外的《一只蓝色的虾》,片量之大让笔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目前国内短片创作的生态。
根据官方说法, 今年短片竞赛单元征片数量共计1929部,分为剧情,纪录,实验,动画和商业五个单元。每个单元的作品要经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环节,并且是通过不同评委的讨论和商榷,层层选拔,才最终确定。
青年导演的新作,水平参差不齐,笔者非常喜欢的剧情短片《异类》《大厨》,并未入选复审环节,当然缺席终审大奖。最终拿到最佳剧情短片的《一些风景》,在笔者看来却是乏善可陈。当然我也能看到本次展映的许多短片,每一部作品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只蓝色的虾》通过关注代孕妇女,将底层女性的视角通过这一特殊的题材传达出来,《寻牛》中监视器这一人类社会的规训产物侵入了原始村落的居住地,在文明和非文明,隐私和科技之间,以村长为首的村民们挣扎着,人性的复杂与现代社会的讽喻不言自明。
但是此次HiShorts!最让我惊喜的一点就是请来了非常多著名导演的短片进行放映,比如贾樟柯《河上的爱情》,张律的《十一岁》,毕赣的《金刚经》以及曾国祥的《指甲刀人魔》等等。而在Phillipe Bober的大师班上,他合作过的金棕榈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的《自传场景:编号6882》以及《银行事件》以及罗伊·安德森的《光荣的世界》以及《瘟疫降临》也在银幕上为观众进行放映。这些知名导演的短片作品放映,把此次的短片交流周活动推向了高潮,我也被这些风格化导演的早期作品所震撼。
从毕赣的《金刚经》中可以发现,早期的毕赣已经将诗歌融入创作中,每一个镜头设计都非常地精准和诗意化。而在罗伊·安德森的短片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讽刺的线索已经贯穿其中。
当然在很多影片的放映过程中,出现了放映事故,播放介质不匹配抑或屏幕问题,刚刚开业的影院中也有轻微的刺鼻味,但这一切在官方鼓励和扶持短片创作下都情有可原,第一届举办还有些许不周到,但总体上来说已经很不错。
除了短片展映,此次HiShorts短片交流周共举办了六场趋势论坛活动,分别是青年导演如何茁壮成长?5G能否将短片推入主流赛道?成年导演参加创投会成为未来趋势吗?电影节作为公共平台如何为影视寒冬带来温暖?当代电影创作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及Netflix与中国动画的未来。
这六场论坛涵盖了青年导演成长,技术助力,电影节趋势以及传统文化和小屏时代等的议题,我们不难发现,身处这个时代的青年导演,在技术的选择,出走的路径以及汲取的资源上都面临着很大的彷徨与抉择,而这些论坛暂缓了每个创作者的焦虑,在创作的不同面向上给予了青年导演以滋养。
在“当代电影创作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论坛上,导演郑大圣通过电影与传统文化内涵的关联来倡导青年导演“养成观”。
其实,在笔者看来,因为全球流行文化的日渐趋同,影院中非常多的影片越来越多地符合商业化逻辑和好莱坞运作,但是却丧失了电影的本质,好一点的影片也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面化呈现和符号化展示。青年导演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笔者看来,更多地是把自己浸泡在传统文化中,在故事资源和符号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关于影像风格魅力的呈现。此次展映中于大雄导演的《无间》作为回顾单元短片放映,笔者就很喜欢,具有东方美学的意蕴和含蓄,方形构图的视角选择等,讲述了一个内核为弑母的故事。对于青年导演来说,找到自己的风格定位更像是一种长期的工作,而在寻找的过程中,我们并不能丢失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丰厚资源。
在趋势论坛外,圆桌沙龙的举办更像是前辈与晚辈的面对面交流会。在厦门的那几天,笔者共参与了HiShorts共举办的五场圆桌沙龙中的三场,分别是“跨界制片人的门槛在哪里”,“实验影像能有哪些突破与探索”以及“从短片看世界青年影人的生存现状”。
在沙龙“跨界制片人的门槛在哪里”中,毕赣导演的制片人单佐龙和《春江水暖》的制片人宁宵宵针对在场青年导演提出的“一个优秀的制片人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任何行业的聪明人都能来当制片人吗?制片人最重要的门槛是什么?制片人需要受过哪些专业重点的职业训练?”进行回答。
三位分享人根据不同的经历分享了自己成为制片人的过程,单佐龙在偶然的机会下和毕赣导演合作,知识,经验和智慧是他认为成为一个优秀制片人所必须的素质。而对于宁宵宵来说,早期的字幕组工作为她进入电影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这几场沙龙和论坛,是作为主菜展映之外的小食甜点,一些沙龙确实对笔者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比如青年导演如何茁壮成长?大概在这个意义上,目前中国的青年导演们的出路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国内外专业院校的系统训练,通过一步一步的电影节展平台而成长,一类是制片厂的训练,在商业市场中进行自己的定位,最后一类则是转行发展,从各个行业转行到影视业,但是无论选择哪种道路,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将内容做好,从剧本到分镜到摄影再到剪辑,最后才是电影节展的运作。而同时也存在一些沙龙让观众觉得“鸡肋”,在谈论5G对于短片创作的影响上,并未谈到5G作为未来趋势对于影像创作的核心影响。
展映和沙龙之外的两场大师班,是吸引笔者本次前往厦门的关键所在。对于喜爱动画的人来说,《爱,死亡,机器人》中《齐马蓝》的导演Robert Valley的工作坊,演示了自己如何制作《齐马蓝》及其他作品。而Phillipe Bober作为HiShorts国际战略顾问,分享了他与鲁本·奥斯特伦德,罗伊·安德森以及娄烨的合作经历。
主办方大概是在丰富活动的意义上,还举办了几个旁支活动,一个是短片周的破冰晨跑,一个是丰江舟的实验音乐会。这两场趣味活动应该说是开先例,让笔者疲于看片和参加论坛的身体得到短暂的放松。
实验音乐会呈现了实验音乐和实验影像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探索边际和突破极限的音乐中,影像具像化,以视觉方式呈现听觉,扭曲,上升,转移,变色用得恰到好处。
实验音乐人,影像艺术家丰江舟在这一次的表演里,把电子乐与影像相结合,展开了关于传统闽南音乐——南音的尝试与探索,以动制静,在嘈杂中寻找安宁;以今思旧,在现代语境里描摹历史碎景。开场将电子乐结合传统闽南音乐南音,像寺庙里的钟声,迅速地把你推进到一个新的冥想空间里。VJ的视觉冲击,配上大声的节奏,整段循环的乐音,让人忽视了时间的流逝,这次的实验音乐演出是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如此完整的演出现场在中国并不常见,让人意识到一个表演应不止停留于音乐本身,视觉效果也非常重要。
这场实验音乐会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弥补了那个让笔者觉得“鸡肋”的论坛——实验影像能有哪些突破与探索。
短片电影交流周是否会成为未来中国青年导演的出路?我想应该是的,大型电影节的短片单元往往关注度不及长片单元,而短片电影交流活动就承担起这样的责任,由短片展而出发,汲取,收获,成长,继续出发,从而有了前往国际电影节展的资格,这一切都显得官方加持的短片电影交流周是多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