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读书笔记什么时候成了一门行为艺术
2019年度读书总结
文艺中年,从小阅读饥渴症。读书于我,不需要“坚持”。我翻动书页,一是满足好奇心,二是娱乐,没有其他更复杂、更深刻的动机了。
① 读书笔记什么时候成了一门行为艺术 ② 输入容易,输出难 ③ 我的读书趣味转变史 ④ 文艺中年不买书 ⑤ 又爱又恨电子书 ⑥ 有声只听小说 ⑦ 我爱维基
🍀
近些年来,生活形态稳定,阅读量约略保持在每年100上下的样子——这个数字毫不稀奇,其中,严肃阅读仅占一半左右,另外一半左右是娱乐阅读,我长期爱好悬疑类型小说,乐此不疲,那都是一两天、三四天就刷掉一本的速度。
2019年是我的豆瓣元年,自春夏之交,观影热情一时高涨,闲暇时间大量投入,不仅看碟看得疯,还花很多功夫码字写帖,于是不免顾此失彼,挤占了不少读书时间。书仍然持续在看,但看得慢了,而读后感更是不得空写了。希望明年可以更均衡一点。
今年读书70多本: ~40%:Non-Fiction ~30%:悬疑类型小说 ~20%:文学性阅读 ~10%:其他(画册、诗集、漫画等)

🍀
去年底在豆瓣写过我的第一篇年度读书小结,初来乍到,浮皮潦草,怯怯生生。今年这篇小结,不局限于今年,而索性把这几年来零零碎碎的读书感想都打包说它一说……吧。
① 读书笔记什么时候成了一门行为艺术
天天刷豆瓣以来,最大的惊奇是见识了一大票精美秀丽、赏心悦目的“读书笔记”,各位作者都有相当程度的美术功底和审美品位,以手帐或剪贴本(Scrapbook)的形式记录下阅读的书名、作者、封面、页数和内容摘要;而“笔记”的主体部分全都是段落摘抄,字迹工整,排版漂亮,插图或贴纸的搭配也很得当。总之视觉效果很是养眼。
但我觉得这是“行为艺术”,不是“读书笔记”。
我完全不反对。它有美术性、有个性、有创意、有情趣、有记录意义,它属于“读书”的延伸活动,它把“读书”与绘画、与平面设计整合起来,它生动、形象、活泼地展示着“读书”这一行为本身(而不是读书的内容)。只要作者喜欢,怎样都行,Whatever works.
只不过,这不符合我个人的读书习惯。
㊀ 我以为,阅读的本质在于知识/信息/观点的内化,是理解、是领悟,要么就是纯粹获取文字快感和故事快感——无论哪一种,“读书手帐”似乎都没什么帮助;
㊁ 我想看的书排着长队,总也看不过来,暗流涌动着的是一本接一本的急迫与热切——其实留不出多少时间来慢慢描、慢慢画、慢慢抄;
㊂ 对于严肃阅读,读书笔记百分之百必要。我也记笔记:什么样的本子都好,横线、方格、点阵、空白……都无所谓,普通练习本也可以;什么样的笔都行,最常用圆珠笔,毕竟家里最多。我字迹潦草、中英混杂,我鲜少大段摘抄,多用自己的话语作总结表述,我从来只记要点,只记关键词,只记页码,我最爱bullet form——这样的笔记,等到写读后感时,便于查找、便于比对,那些边读边一闪而过的念头也能抓住,对阅读的内化比较有帮助。当然,这样的笔记,纯粹是记给自己看的,没法拿出来展示。除非你成了达芬奇…… ☺
② 输入容易,输出难
看书容易,写读后感难。
阅读 → 理解,这是个消化吸收的过程。看完一本书,合上封皮,第一时间自我感觉什么都懂了。但真到了着手码字写感想的时候,要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来重新表述书的内容与观点,要用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并做出判断,或是批评或是赞同——往往这时才会发现各种漏洞,有什么是没记住细节的、有什么是没搞清楚的、有什么是以我目前的程度搞不清楚的,那么回头再整理一下,往往收获更大。至于要消化吸收到什么程度,那就不必强求,随缘。
坚持写读后感,坚持发掘自己的真实感想,哪怕短、哪怕拙、哪怕生涩不漂亮。轻轻的我来了一趟,最好带走一两片云彩。
③ 我的读书趣味转变史
本话题足够啰嗦好几千字,在这尽量简断截说。
在我还是文艺儿童和文艺少年的时期,俗话说的“看书”指的就是“看小说”。反正那个蛮荒年代,称得上精神食粮的东西也不多,没什么选择。我的读书毫不例外也就从文学阅读开始起步。
文艺青年时期,初逢信息大爆炸,书籍资源徒然丰富起来。个性使然,好奇心旺盛,什么书都看。这时逐渐确定了自己“阅读纲杂食动物”的属性。
而今迈入文艺中年,渐渐痛感光阴荏苒,有限的时间需要专注使用。读书趣味不知不觉定型下来(未来可能还会转变,现在不知道)。
总体上,我的读书趣味转变趋势是:Fiction → Non-Fiction。
◆ 理工素人的本性,对自然科学充满好奇、充满爱恋,但太艰深的专业涉猎不了,所以阅读多集中在数理化科学史、科学家传记、热门主题科普和医疗科普几个方面。
◆ 医疗科普可能是我近年阅读的最大重点。先从医生手记开始,窥探欧美医生的养成与日常,至今搜罗、看过了接近20本之多。同时也读过外科医学简史、医疗体制改革、医药发展、心理学……等等主题。
◆ 越来越热衷于阅读名人传记。看过弗兰克林、夏加尔、安娜玛托娃、达芬奇、爱因斯坦、斯维特兰娜……今年看了大神欧拉、法拉第、女数学家诺特和歌手诗人Leonard Cohen。“人物传记”在欧美出版物里是个独立类别,比较规范,也比较发达,值得阅读的作品很多。喜欢阅读传记,一方面是借由人物而了解历史,另一方面是希望看到那些大神作为“人”的一面。
◆ 英美华裔作家是我出国之后就开始默默关注的一个群体。当然,他们在现实中毫无关联,仅仅是在我的书单上跨越时代、跨越写作类型、被我人为地集合了起来。我想,我是想从他们的故事与文字中看、嗅和揣摩一些海外华人的生存状态与文化心态。华裔作者不少,而且越来越多,迄今为止,看过几十位了。今年读了一本李翊云,我不喜欢她。
◆ 悬疑类型小说始终是我阅读的大宗。于我,这是最好的娱乐。
◆ 鲜少阅读文学作品了,除了立志读完我深爱的门罗老太(Alice Munro)。她的14部短篇集,我读过7部半了。

④ 文艺中年不买书
借。
不买书好几年了,感觉很好。现世的书籍值得一读的只有一部分,而大多数读上一遍也就够了。在公共资源发达的地方,借书既节俭,更环保。何乐不为?图书馆万岁,电子图书馆千岁。
当然,借不到的书,得买;借来的书,读着喜欢,喜欢到想把它留在身边,就买。
⑤ 又爱又恨电子书
电子书好处很多: ◆ 容量大,4G的Kindle可装~3000本书; ◆ 轻便,适合睡前阅读或旅行携带; ◆ 有背光,不怕环境光线差; ◆ 附带字典,随时查阅生词; ◆ 电子图书馆的借和还超级便捷。
但以我个人体验看,电子书不适合严肃阅读。最致命的缺点在于无法轻松随意地翻动书页,而我的看书习惯是很喜欢经常前翻翻、后翻翻的,有时是比对、有时是查找、有时是快速浏览。虽然电子书也有进度条拖动或跳到某一指定页码的功能,但要么拖来拖去不准、要么必须经过几级菜单不方便。有此一点,我认为电子书永远不可能取代纸质书。 ☺☺☺
⑥ 有声只听小说
有声小说是我的好朋友,它陪伴我度过无数家务繁重的单调时光、深夜不眠的单调时光、长途旅行的单调时光。有声小说的朗读者音质、音色俱佳,兼具戏剧表演功底,听着很顺。我不喜欢作者亲自朗读,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素人,在声音控制和戏剧情境表现上都不太灵光。
有声的科普读物我就很少听,不适合。我属于很偏向于“视觉型学习”(visual learning)的人,不善于“听觉型学习”(auditory learning)。科普有声书对我来说,效率低、吸收差。
⑦ 我爱维基
“读书”这件事无需神圣化。读书与人格、智力、前途……都并不直接相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这些腐朽论调早被扔进垃圾堆了。什么“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也不过是些没有头脑、没有逻辑的胡说八道。不爱读书,有别的爱好,生活一样会快乐发光。
阅读是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娱乐,不必定会有实际产出与现实成果,也无需去追求实际产出与现实成果。跟“读多少书”相比,“独立思考”才更重要、更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标。
阅读并不限于书本,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的取得更加自油、更加多样化。近年来,我每天访问最多的两个网站:一是维基,二是油管。维基资料不允许作为学术参考,读者也不应该迷信单一信息来源,应多方求证。但总体上我认为,维基的信息准确性用于大众科普是绰绰有余的。我酷爱阅读维基,无论是信息组织、还是行文风格,都十分符合我的思维习惯。
🍀
看书看了一整年,基本上都是自己想看的,基本上都值得看,偶有失望,但很少。年度小结,理性梳理,享受这个过程。整理出来的这个小小书单,姑妄听之。 ☺
年度五佳:
万万没想到,这本书拿起来就放不下,明明是新闻纪实,却比悬疑小说还惊悚曲折,不折不扣的page-turner。读得人瞠目结舌、冷气倒抽,看到最后气不打一处来。
Bad Blood 一书以24章、350页的篇幅详细讲述了一个硅谷巨骗的真实故事。曾二度荣获普利策奖的《华尔街日报》新闻记者John Carreyrou自2015年2月开始调查、2015年10月开始发表系列报道,至2018年5月综合整理出书,全面扒皮揭露了Theranos这个历时15年、估值规模高达90亿美元骗局的来龙去脉。
今年最喜欢的科普读物,主题、内容与行文组织都很符合我的思维和趣味。科学史综述,介绍了人类历史上以“科学”之名好心办坏事的七个案例: ①鸦片及其衍生的止痛药品、②反式脂肪、③炸药与化学武器、④优生学与人种改造计划、⑤臭名昭著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⑥DDT的禁用与疟疾的反扑、⑦滑入伪科学之路的诺奖得主。——每一章都是一堂速成课(Crash course),快速清晰、干脆利落地梳理了一段段主题简史,用触目惊心的历史事实大声疾呼:科学是把双刃剑,不善用、不慎用,反而会带来灾难。
作者Offit医生是一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反对伪科学的急先锋,他显示出某种纯粹执着的科学信念很能唤起我的共鸣。本书原本要打五星,但我延伸阅读了更多资料,发现Offit医生对《寂静的春天》的批判过于激进、有点过火。比如,有研究表明,当年DDT的禁用,疟疾的卷土重来,两者并非完全直接关联。被禁用的DDT在当时已因蚊虫的抗药性而效力大减,近年来重新用于抗击疟疾的DDT已是更新改良的产品。而且,70年代DDT的滥用确实造成环境污染。——总之,DDT与疟疾,这段历史我们要知道,但其中的因果关联包含多种影响因素,比较复杂,不能简单断言。全面禁用DDT或全面放开DDT,都是不科学的极端态度。
最不可思议的是那三位信了伪科学的诺奖得主。一位是迷信维C的鲍林(Linus Pauling),一位是不承认艾滋病毒的杜斯伯格(Peter Duesberg),一位是反对儿童接种疫苗的蒙塔尼(Luc Montagnier)。
已经多次表达过,贾科长是我最喜爱的国片导演。虽然在审美取向上,我对科长不完全认同,但他最让我推崇、喜爱和引发共鸣的,首先是人文关怀,其次是时代记忆。
这两本《贾想》是我第一次阅读科长的文字,也就第一次为他的文字表现力与思想深度而惊喜、而折服。科长的个性,对外呼朋唤友、豪爽有江湖气,而内在是执着的文青,善良宽厚,易感多思。他的性格与他的文学素养,成就了贾式电影的独特风格。
书里有许多许多个段落和字句会让我长叹、让我鼻酸、让我难忘,例子不胜枚举。说个最有意思的,科长在县城家乡有个朋友,是给教堂扫地的。这位“扫地僧”是个港片迷,他能准确画出渔村的城市地图,哪是九龙、哪里尖沙咀……黑社会电影里会有。——我读来神奇,却更有一丝悲伤。人对自由的向往,可以那么微弱得不易察觉、却也可以那么执拗得不甘泯灭。
PS:陈丹青2008年写的序,当然,他懂科长。这一点让人高兴。我喜欢的人他们都是一路的。陈老师说:
我对文艺的期待,就是把我们目击的真实说出来。同时,用一种真实的方式说出来。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比电影更真实,可是在三十年来的中国电影中,真实仍然极度匮乏。
门罗小说的质地致密,密不透风,读来有时会感到喘不过气来。虽然是短篇,但一篇一篇看得极慢,隔几天看一篇、隔几天看一篇,看一篇透口气、看一篇透口气。书中每一篇都自有隐秘,暗郁的、沉重的,读完后都得上网找若干专业书评来看,验证或是澄清自己的理解和领悟。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可能是The Albanian Virgin这一篇,但我个人比较激赏的是以书信体写成的 A Wilderness Station。此外,A Real Life 所表现的女性友谊的小心思也很令人有感。
惭愧的是,第一次听说桑塔格(Susan Sontag)这个名字,是因为看了几本安妮·莱柏维兹(Annie Leibovitz)的摄影作品。桑塔格是莱柏维兹崇拜和深爱的同性恋人。
而第一次阅读桑塔格的文章,是因为看了里芬施塔尔拍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纪录片《奥林匹亚》,对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不加掩饰地大声表达崇拜和赞赏,我心有困惑,却找不到出路,困惑之际,找到了桑塔格发表于1974的文章《迷人的法西斯主义》(Fascinating Fascism),读了两三遍,茅塞顿开,有了很多领悟。
桑塔格严竣冷静的剖析与解读,帮我们拨开“美”的迷雾,让我们看清里芬施塔尔艺术作品的极泉美学的本质。——法西斯主义艺术歌颂服从、赞扬盲目、美化死亡。崇拜里芬施塔尔的天才级艺术才华,没有问题;但崇拜里芬施塔尔的艺术作品、或是崇拜里芬施塔尔个人,那就需要格外警惕了。
National Socialism - more broadly, fascism - also stands for an ideal or rather ideals that are persistent today under the other banners: the ideal of life as art, the cult of beauty, the fetishism of courage, the dissolution of alienation in ecstatic feelings of community; the repudiation of the intellect; the family of man (under the parenthood of leaders).
医生手记:
英美医生爱写书,原因可能是:一、从医生涯历见人间百态,故事多,不吐不快;二、英美医学院择优录取门槛高,学医的人大多文理双全,不偏科,又爱写来又会写。
大多数医生手记都是个案之叙述、个人之随感和一己之体验,读完能消除一点白大褂的神秘感、能感受一下手术室门后的真实状况、能贴近一点医生的日常生活所思所想。就我个人而言,最喜爱阿图医生与穆吉克医生,他们比较宏观思辨,着眼于医疗行业整体的探讨。
目前,我看过近20本医生手记。过去往往是“终身成就奖”——老医生回顾往事、总结一生。而今涌现出一股“最佳新人奖”的潮流,那些初披绿袍白衫的年轻人迫不及待地刷刷落笔,书写自己最初、最难忘的焦虑和迷思。
上述三本手记作者分别为一位美国医生、两位英国医生,均为从医第一年的生活记录。三本书都倍受好评,在外国豆瓣Goodreads上评分都超过4星,尤其是This is going to hurt,评分高达4.4。
人物传记:
欧拉,我心目中最大的大神。
从画像上看,欧拉甚至可称得“其貌甚寝”,然而他这个甚寝的相貌丝毫不能减少我的膜拜,以及喜爱。
膜拜是不消多说的,推荐大家看看这一个维基网页“List of things named after Leonhard Euler”。欧拉最耀眼的光辉在于他脑力的丰盈与充沛,就像是好几个天才的灵魂被捆在一起,打包放进了他一个人的躯体,他毋庸置疑、当之无愧是要跻身人类历史上的“最天才”的天才之列的。
而欧拉却不让人感到是神话。翻完这本厚厚的大砖头,从700页的传记资料里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有人味的欧拉,他浑身上下散发着人间烟火气,看得见摸得着,除了脑力大爆炸这一点之外,他从头到脚都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懂的。也因此,我个人以为,欧拉是所有古代天才里面最亲切、最好玩、最可爱的。
历史:
看了纪录片《幼童》后,四处寻访找来这两本书。
“幼童”指的是“留美幼童”,更准确地说是“大清留美幼童”,是中国历史上的首批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间,清廷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平均年龄12岁的男孩,前往美国东部读中学、大学,计划15年后学成回国。幼童留美计划(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由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Yung Wing)发起和主持,经曾国藩批准、并大力支持。遗憾的是首批幼童尚未启程,曾国藩就去世了,项目该由李鸿章接手负责。更令人扼腕的是,1881年幼童被悉数召回,绝大多数都没来得及完成大学学业。——幼童留美计划就此夭折。
容闳(1828-1912)是近代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毕业于耶鲁,一生致力于在中国推行现代化教育。1909年,他的自传在美出版,中文译为《西学东渐记》。读他这本自传,深深感受到,自幼跟从传教士学习英语、少年留美的他,英文早已成为他的母语思维了。然而,他报效祖国的一片拳拳之心仍然炽烈,他仍然归属于那群渴望推动古国现代化的民族知识分子们。
密友的推荐,说以此了解一点中国绿教的文化心理与历史背景。网上找得到在线阅读,就立刻读了。不用说,是震憾的。原来,张承志不仅文学才华横溢,而且史学造诣深厚(他本人是北大历史系本科、社会科学院硕士,师从翁独健先生,治蒙古史及北方民族史)。
以我的能力理解史学著作是比较吃力的,偷了点懒,找到了姚老师的文章作参考书,大有帮助。
好玩:
妹尾河童是个有趣的灵魂。
我因为看了电影《少年H》,很喜欢,顺藤摸瓜找到了这本书。一口气看完,嘴角咧到了耳朵根。这本书叫做“旅行素描”,但重点并不在描写旅行。
全书更像这位老画家在絮絮叨叨地献宝,一样一样地让你看他嗜好成癖的奇异收藏,譬如什么刻度不明的美国古董体重计、蒙古包里头用的铝罐、冲绳的木枕、孟加拉的便当盒、土耳其捕鼠夹、德国电话卡和英国火柴,等等等等。他也没想深度研究出什么文化、历史、科学的名堂,他无非只是在释放自己满肚子的生活热情,他无非只是在追求“好奇”与“好玩”两个“好”字。这种浅表性知识爱好谈不上崇高伟大,但却让我们普通读者很可共鸣、很觉乐趣、甚至很有点向往。——读着读着,你也会不知不觉地高兴起来、明亮起来。
最初翻看Guy Delisle的漫画小说时,以为他只是一名本地魁瓜“小”画家。陆续看过《深圳》、《平壤》、《耶路撒冷》之后,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很欣赏他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提炼和思考,也很喜欢他简洁优雅的画风。
而这本《人质》更让我对这位作家兼画家的故事表现力与漫画表现力肃然起敬,能把孤孤单单一名人物困于徒有四壁的牢笼足足三个月画成故事,这份挑战简单好比汤姆汉克斯出演Cast Away。这厚厚一本漫画书让人一口气看完,毫不厌烦,Guy Delisle的功力令人赞叹。
《人质》讲的是真实事件。1997年,国际医疗人道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的一名法国工作人员Christophe André 在车臣被绑架,匪徒勒索赎金一百万。由于筹款困难,Christophe被关了三个月仍不得释放,后来一次意外机会他才机智勇敢地逃出生天。
The challenge is not to explain too much. ——Guy Delisle
最佳悬疑:
今年的悬疑小说看得少了,竟然没有一本特别惊艳、可以拿出来说嘴的。都还不如这一套三本的Trouble系列。Trouble系列主打悬疑探案,但主角是一对高中生以及由他们的磁场吸引成团的一支侦查探险小分队,所以实质上是青少年题材——是迄今为止我个人最喜欢的青少年小说。
第一本是2017年看的,后续两本今年才看。Trouble的男主与女主显然是一对福尔摩斯与华生,但这个福尔摩斯是BBC电视版的那个“卷福”,高智商、特立独行、敢想敢做、专一执着,作者给他的身世、个性、才能等人设新奇又不离奇,不至于荒谬。女主因父母离异从纽约曼哈顿搬到普通小城,跌落凡间,一面努力融入,一面立志离开(去上普林斯顿)。他们的队友一是典型的校队橄榄球四分卫,英俊健壮、头脑简单、善良义气;队友二是权贵千金,白富美;队友三是跳级上来的华裔天才少年……
Trouble的第一本在追查一件现在进行时的高中女生失踪案,引出男主的妹妹8年前被绑架失踪的陈年旧案,第二本、第三本延续旧案追踪,顺手把橄榄球队的兴奋剂案件查了个底儿掉。男主女主自然也顺便谈了场马拉松式、忽明忽暗的小恋爱。

我的怀旧重读:
《我们的歌》曾是我高中时代最心爱的一部小说。当时哪里想得到,日后的我也会漂洋过海,像书中人物那样成了一名的海外华人…… 以今天的眼光,这部小说其实脱不了一个俊男靓女失落爱情的故事内核,但这个内核被放在了台湾60年代出国大潮的时代背景之下,被放在了一组性格各异、专业各异、追求各异、但又抱团取暖的留学生群像之中,又被注入一股天真、诚挚而浓烈的家国情怀,所以整个故事也就立意高远起来,现实意义和时代意义也都丰厚起来。显然,赵淑侠融合了自己的许多亲身经历与体验,故事里的许多留学生活细节都那么生动感人。
我不迷张恨水,他的其他小说我也没怎么看过,唯独喜欢《春明外史》。《春明外史》的好,可能在于它像我们古代绘画里的故事长卷,既有广阔的视野、变化的场景,又有细致的局部。而张恨水的故事构思、叙事技巧和情绪描摹,确乎是通俗小说家中的一流水准。
➜ 2019年度观影小结:《我没有绝对音高》
➜ 历年读后感:《心血来潮说读书》
OPP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心血来潮读读书 | 2025(1/4) (5人喜欢)
- 悬疑阅读流水账 | 2025(1/4) (5人喜欢)
- 油管笔记 ✦ LGAT 心灵课程的陷阱 (13人喜欢)
- 第二次 move on (19人喜欢)
- Deep Research 做的作业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