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的2019
感觉帮忙看房子独居的2018年才过去不久,2019年也要结束了。这一年,不断尝试着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又走回来,来来回回走走停停 又到了年底。 这一年和自己 因为随着年龄,随着工作发现圈子太小了,想着扩大自己圈子,一开始是从线上的开始,从得到的小群,到XX7的社群,到混沌大学,年初订阅的时候是满腔热血,结局是:混沌大学的研习社---热血了两三个月,到前段时间短信提供我会员有效期截止时间大半年没有登录了; XX7的每周一篇---坚持了两三个月退出了,得到的课程---今年有努力让自己不要冲动订阅了两个课程;一个人的时候 付费学习的会员能精简就精简吧,时间有限,精力有限,那些课程真的看不完的, 挑实用的就好。 线上付费的这些订阅,刚开始冲动的原因除了内容 还一个原因是它的slogan, 你不是一个人,会有同伴裹挟式带着成长,可是体验后的感觉是更加孤独了(抑或是自己的输入太少,保持每周一篇的输出有点难度)!慢慢开始走到线下,从头马俱乐部到X国读书会到最近新参加的X洲书社,线下的确更精彩,抛开一些商业气息太重的,和一些因为是初创经验不够,还不够正规的社群。最近的X洲书社比较正经 比较纯粹的读书会活动,尽量减少了社交成分,虽然不熟悉真实身份,职业和年龄,但是能感觉一部分是90后,后生可畏。 这一年,对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一样米养百种人,同一本书,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种理解。识字的人和有阅读习惯的人是两个世界的人,而同样有阅读习惯,也有着文化圈的鄙视链和相互偏见,像奇葩说里面的导师,大部分都是出自书香世家,可是因为各自的领域不同,对彼此也有深深的不理解和偏见,头脑里面是各种公式的理性的薛老师和 感性的蔡康永碰撞的火花,他们都是在各自领域走到一定高度比较能包容的大家了,对同一个问题会按照自己逻辑和理解而各持己见。有时候太理性的人面对这个复杂世界的单纯,和太感性的人总是会考虑各种不确定因素各种可能性的随机反应,碰撞在一起的火花也是可爱。 这一年,有尝试冥想,不是大部分会认为的打禅和宗教性质的,应该说它是从里面剥离出来 适合普通大众的,把对外部世界关注转回到关注自身,关注呼吸 关注自己情绪和意念,从而慢慢培养对待自己,对待身边的人,对待工作,对待这个世界有一份善意而宽广的觉知。 这一年和原生家庭 因为姐姐结婚,慢慢从为人妻到为人母,父母往来广州更频繁,因为要帮忙照看两个外孙,父母最近一两年每年大半年在姐姐家帮忙照顾,这段时间 应该是从毕业到工作以后跟父母最亲近的一段时间,甚至感觉比我们读书时候跟我们更亲近,印象中我们读书时候父母忙着生计,那个时候父母正值自己壮年,未成年的世界和正值父母壮年的时光是平行错开的。 两个外甥的到来给我们一大家带来很多不一样,偶尔周末过去陪他们,完全可以让我忘掉整个世界,整个世界都被融化了,一转眼大外甥都快结束幼儿园进入小学了,小外甥还一年也可以上幼儿园了,目睹了三岁之前他们对老姐的百分百依赖,然后现在慢慢大了,开始和姐夫更加亲近,有时候吃完饭,我们准备离开,他们兄弟俩在后面等他们老爸买完单。。这个时候很同情老姐呀~ 跟他们在一起的日子简单而美好,因为为人母姐姐和父母更能相互理解和感同身受,而我,不管是在姐姐家还是回到老家,都还是有种客人的感觉。回到自己租的房子里面,整个世界回归安静,又回到另外一个世界。 国庆回了一次老家,从小乡村回来广州路上姐姐说:感觉从19世纪穿越回来21世纪。 这一年的工作 没有大的变动,在这个85后还是小字辈的行业,更多还是做后面这一块。目睹了合伙人从朋友关系变成纯粹的利益关系,目睹了三个女人一台戏的好戏,商人其实也很简单,利益划分合情合理就能继续合作。 这一年和社会的关系 和自己的关系,和原生家庭关系,工作上社会人的身份,工作之余朋友的圈子,构成了我和这个社会的关系。 这一年值得鼓励的: 运动有加强,更接近17.18年前两年对自己的要求每周一次,换季鼻炎也没有那么敏感了 。(PS,有时候人真的应该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前些年给自己的目标是每周至少跑步一次,可是由于天气由于私人各种原因,一个月两次就不错了。今年开始要求每周运动两次,算下来才能基本保持一周一次的频率-_-) 这一年重新开始看纸质书,每季度采购一次(一次2--3本)的节奏。在这个被信息量淹没的电子时代,能够静下来心来翻翻纸质书 确实容易,有一个开始希望能坚持。 关于爱情:30岁之前觉得努力变更好,才能遇到更好的另一半。而现在更加相信,真正会想要跟你在一起的人,和你好不好根本就没有关系。
-
李小刚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2-12 17: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