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年级要学的古诗不简单
一首耳熟能详的诗,细细去品味的人又有多少?
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很多人把这首诗,读成了一则谜语,包括很多语文老师。
你可以说一首诗和一则谜语长得非常像,但它们的趣味,却大不相同。
简而言之,诗是郑重的,深情的,全身心投入的。
而谜语,大多只是玩笑、游戏而已。
偶尔,有将谜语写成诗的,那对谜语而言,是极大的抬高;反之,若将诗写成谜语,那对诗而言,就是“打酱油”了,有个词,叫做“打油诗”。
把这首诗读成谜语的人总在想,“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是在说同一个事:画是死的。
如果是这样,这非但不是一首诗,也算不得一则出色的谜语:“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实在是对“静听水无声”一种低水平的重复。
可是,真是这样吗?
我们先看前两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什么样的画,会让人试着去听听有没有声音呢?
必然是十分逼真的画作了!这在照相机发明之前的古代,是惊人的。
所以,开始的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但你一思考却会发现,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称赞!对于这幅画“逼真”程度的评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接着,我们看后两句,“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在这样一幅技法超群的画作面前,诗人还有什么感受呢?
继续感慨画中的景物惟妙惟肖?显然,意义不大。
诗人在对画作技法的肯定之后,便进入到对画作意境的欣赏。
“春去花还在”,春天过去了,花儿却还在枝头绽放,就一定是死的花吗?
可不可以是花期很长?又或者是这花儿驻颜有术?
可不可以是对“打破时间魔咒”“长留美好”的期盼?
“人来鸟不惊”,人来了,鸟儿却不惊恐飞去,就一定是死的鸟吗?
可不可以是鸟的胆子很大?又或者这人境界超凡?
可不可以是对“摆脱人世纷争”“保守天真”的向往?
如果只写“春去花还在”,不过是痴心妄想,而“人来鸟不惊”,仿佛说出了其中的奥秘。
青春易逝,很大的原因是忧愁,而很多不必要的忧愁,无非是因为争名夺利。当我们淡泊名利的时候,也便是“人来鸟不惊”的奥秘,但这又何尝不是“春去花还在”的奥秘?
这样说,你也许认可,也许不认可,但一定不再是读“谜语”的感觉。
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进入这首诗的情境,关键是要会“设身处地”,比如:
诗人看画时,是什么季节?
诗人看画时,是什么处境?
也许是在一个晚春,屋外落英缤纷。
也许是在一个名利场,周围尔虞我诈。
诗人被一幅画吸引了。
远看去山色秀美,
使人忍不住要走近细细打量,
要不是没有声音,
倒真会以为这是真山真水呢!
这明媚鲜妍的花朵,多么令人眷恋,
这悠然自得的鸟儿,多么令人向往!
时间不能停止,然而多希望美好的事物能不那么快消逝,
纷争无法绝迹,然而多希望和平友善能多一些存在……
这才是这首诗,并不唯一,但也算说得过去的感受。
这首诗收录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里,我们该怎么向一年级的小孩子讲解呢?
如果只说道这是一则谜语,那显然是可惜了。
至少我们要问孩子们:“春去花还在”好不好?
答案是开放的,他可以说好,也可以说不好。相信也一定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答案,但没关系,通过这样的发问和讨论,他不会局限在大多数老师口中的“画是死的,现实是活的”上。而且我也相信,一年级的小朋友也能懂得:春去花还在,是很难做到的,但同时又是很多人向往的;进而知道,这句话承载着诗人的美好想象和美好向往。
我们可以问孩子们:人来了,鸟儿为什么要飞走?
他们可能会想到,鸟儿因为害怕人会伤害它们。
如果一个人非常和蔼、非常善良,当他走近时,鸟儿会害怕吗?
相信也一定会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答案,但没关系,通过这样的发问和讨论,他不会局限在大多数老师口中的“画是死的,现实是活的”上,而且我也相信,一年级的小朋友也能懂得:人来鸟不惊,一样承载着诗人的美好想象和美好向往。
如果单单是一句“春去花还在”,难免还有一些单薄,难免有一种“纯空想”的意味,但如果与“人来鸟不惊”连在一起,便有一种醇厚的理趣了,而这个理趣,我认为也是能说给小学生听,哪怕是说给一年级的小学生听的。
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白发代表衰老,李白的这两句诗,意思很明了:忧愁会让人衰老。
所以,要想把青春留得久一点,就要减少忧愁。
什么样的人,忧愁会少呢?
不争的人。
而不争的人,也正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非常和蔼、非常善良”的人。
不争,人就会减少忧愁,就不容易老去,就会“春去花还在”。
不争,人就会散发一种和平的气息,小动物们见着了也不害怕,就会“人来鸟不惊”。
这才是这首《画》,并不唯一,但也算说得过去的讲法。
诗歌的篇幅相对短小,作诗的人自然也懂得,更要在每一句、每一字上用力的道理,所以无论是苦心经营还是妙手偶得,最后的结果都得是字字玑珠,方肯罢休。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更如“金缕衣”一般,是通体精彩的,每一个字的恰到好处,以及配合的相得益彰,都是堪称精绝的。
所以,学习一首诗,如果我们只是背一背,默一默,翻译一下,而不在情理上,细细品味,那将错失学诗大部分的价值。
-
若愚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6 10: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