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童话》(一些零碎的笔记)
1、《前言》:民间故事的首要特点是用词简练。一些特殊的波折只会存留下其核心内容。民间故事总会忽略时间的延续,忽略那些阻止或拖延人物实现愿望或重获幸福的障碍。
(好像是,卡特是反其道而行之?)
2、《引言》:民间故事的首要特点是用词简练。一些特殊的波折只会存留下其核心内容。民间故事总会忽略时间的延续,忽略那些阻止或拖延人物实现愿望或重获幸福的障碍。
3、显然,在卡尔维诺的部分记忆中(有意识也好,无意识也罢),存在着这一核心思想,而更明显的是,这一核心思想转换成一系列用轻逸、速度、精确、可视性、多样性和一脉相承性所构建的波折与片段,这些在童话中随处可见。
4、卡尔维诺甚至在《约婚夫妇》中也意外发现了这些功能,他看到那项伟大的规则又一次浮出水面:尽管反派带来重重障碍,但总有帮手提供帮助,总有目标需要达成。
(真相了)
5、有一种模式反复出现在卡尔维诺的作品中,那就是下棋:数量有限的棋子在棋盘上的六十四个格子里不断移动,从而制造出无穷无尽的棋局。
6、我们无法获知概括所有模式的终极模式,因此,每一则童话,每一个故事,每一部小说都可以被视为一步“错棋”;棋手也可能突然决定仅仅“按照规则下棋,观察棋盘上每一瞬局势的变化,也观察形式系统如何将不计其数的形式整合在一起,然后再破坏它”。
7、收录在这部文集里的作品诞生于不同的背景,作为整体,它们见证了一种在时间的流逝中不变的忠诚,并让我们重新描绘出它们的历程。在逐篇阅读的同时,我们看到了万变中的不变。
8、总而言之,童话是自然迁徙的产物: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中穿梭,穿越数世纪和各大洲,也贯穿重重社会阶层,一次又一次地描绘着不断起伏的旅程,在叙述者和听众之间不断被加工改造,最终在周而复始的讲述中被俘获。
(想起了染血之室的电话)
9、这样的岔路口是童话中至关重要的时刻,我们要牢记,这些童话是“真实”的,因为“童话是众多命运的集合,而这些命运可能属于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
10、《非洲童话》:不得不承认,我们对这些故事的体会与非洲人民如出一辙:它们首先一定是令人捧腹或毛骨悚然的好故事,或者和非洲神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或者对部落的叙述者而言有着仪式般的、赎罪的、可供叙述的价值,它们的“用处”在于要么第二天可以捕猎更多的羚羊,要么就是能获得一个好收成。
11、与非洲叙述者所创造的恐怖氛围相比,欧洲童话故事里的丛林、妖怪简直是小儿科
12、我们行进于此,始于充满孤独乐趣的思考,行至“非洲条件”下的核心。拉丁在序言中,就人类严峻关系的历程写下了非常尖锐的内容,这样的历程应当是激发了非洲人民在某些故事中所表现出的残忍。
13、面对严峻的生存考验,非洲的故事家反对阴谋诡计,尽管这更为简单,却并非常胜之计。然而,偷奸耍滑却是这本书中再频繁不过的主题。
14、《意大利童话 徜徉在童话间的旅行》:这部作品犹如一位来自那不勒斯的莎士比亚所做的荒诞的梦,其间萦绕着一种恐怖的魔力,故事中不仅有几个吃人的妖怪或女巫,而且充盈了精心雕琢的奇异画面,将崇高与庸俗甚至污秽交织在一起。
(我突然想到,童话本来就有些许离奇,哥特风格)
15、人们为了诠释晨曦而创造了灰姑娘,为了诠释春天而创造了白雪公主
(好有道理)
16、我甚至要去面对它们最隐秘的特质:那就是其无穷无尽的变化和重复。
17、此前,各个民族的生活貌似处于平静且预先确定的模式中,而现在一切都充满了变数。
(童话本身就是进入另一个世界)
18、人们的青春韶华自出生起就带有某种征兆或原罪,因而人们远离家乡,历经考验长大成人,变得成熟,以证实自己生而为人。
19、一切事态发展都遵循着这样的思路;国王与平民虽有天壤之别,但他们的本质是平等的;对无辜之人的迫害和补偿就像每个生命自然拥有的辩证法;在一开始遇到了真爱,随后又饱受痛苦,仿佛将失去一切;在受到魔法支配的相同命运中,也就是在某种复杂而陌生的力量的控制下,仍然尽力寻求自由和解放,犹如一项基本的责任,即使自身难保,也要凭借这样的努力去拯救他人,在这一过程中也拯救了自己;对责任的忠诚和保持心灵的纯洁是基本的美德,它会带给人们救赎与胜利;美丽是高雅的标志,但可能会隐藏在卑微丑陋的外表之下,比如一只青蛙;最重要的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相同的,无论是人类、野兽,还是花草与世间万物,一切存在的事物都具有变化莫测的可能性。
(平等的本质)
20、《意大利童话 我的工作标准》:至于“童话”本身,指的是神奇魔幻的故事,通常以某些不明确国家的国王为主人公。所有比较重要的童话“类型”都有一个或多个我认为有代表性的版本,它们结构完整又富有地方色彩(我会在后文中进一步解释这个概念)。这本书中还出现了宗教传说、短篇小说、动物寓言、稗官野史和趣闻逸事,总之包含了各种民间叙述文体
21、无论童话起源于何处,都会被动地吸收其被讲述地区的某些元素,或是风土人情,或是道德风尚,或者只是一种含糊的口音,再或是一种乡土气息
22、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我努力遵循一句涅鲁齐所钟爱的托斯卡纳谚语:“若要故事好听,就要加以润色。”故事的价值就在于被讲述者反复加工,民众口口相传,不断为其增加新的内容。童话沿着一条没有尽头的无名长链代代相传,我也试图成为这条长链上的一环,这些环节并非是纯粹的工具或是被动的传播者,而是童话真正的“作者”(在这一点上,上述谚语和贝内德托·克罗齐的观点不谋而合)。
23、《意大利童话 民间故事集》:一位是诗人,一位是学者,他们同时(维尔加的首部短篇小说《西西里人》写于1874年)去倾听渔夫和妇女讲述故事,将他们的语言再现出来,但这两位作家的意图却截然不同
(童话本身就是被创造的)
24、但童话每讲一遍就会经历一次再创造,因为讲述童话这个习俗的核心在于叙述者本身,讲故事的人在每一个村镇都是声名显赫,无论男女,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讲故事的人是权威的)
25、她总是创造出积极、能干、勇敢的女性形象,这几乎是与西西里传统中被动而闭塞的女性形象背道而驰。
26、副产品指的是故事的叙述方式,也就是通过对花园和宫殿的大量描写营造出故事的“奇妙”氛围(这些描写在蒙塔莱故事中非常普遍并具有文学性,不过我在改编的时候并没有采用,而是一笔带过,避免太过背离全书的整体基调)。
27、(是时候总结一下:权威性、平等和童话本身的奇妙氛围)
28、麦尼基诺最为真实、重要的品质是他的真诚。他懂得如何获取他人的信任,而这恰是生意人所需要具备的品质。
29、《意大利童话 意大利童话的特点》:如果说童话因此就为其主题披上了来自不同社会习俗的外衣,那么封建思想就是西方童话的最后一个主题
30、结局往往是坏人(通常是坏女人)会立即得到惩罚,而且这种惩罚毫不留情:仿照女巫被施以火刑的传统酷刑,坏人会身着一件“浸透沥青的衬衫”被火烧死,在西西里,则“先从窗户扔出去,然后再被烧死”。
31、(改写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2、不计其数的童话都在讲述着征服或解救公主的故事
33、然而童话中最具体也最痛苦的爱情并不是这些,而是那些已拥有了所爱之人,之后却不得不重获其芳心的爱情。
34、它代表了一种诞生于青春期却被宗教法规阻断的爱情,讲述了一个女人是如何反抗这样的法规,重新找到自己所爱的故事。
35、我们已经习惯上将童话视为“儿童文学”,然而在19世纪(或许今天仍是如此),当童话还作为一种口头文学传统存在时,并没有年龄的划分:童话只是一种奇幻故事,其中充满了那个文化时期所需要的粗俗表达。
(重要)
36、童话以其神秘的奇幻魔力吸引读者,从而防止他们做坏事。
(重要)
37、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发现一位国王是另一位国王的邻居,他们可以从窗口看到彼此,也会互相拜访,就像两个老实本分的农民一样。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38、然而,贫困的“现实”情况并不只是推动童话展开的一个因素,也不仅仅是一个用来跃入神奇世界的跳板,或是与王权和超自然能力对抗的一条界线。我们也有从头到尾都以农民为主角的童话,一位农民英雄,具有神奇的力量,而这种神力只是偶尔作为他自身力量和顽强品质的助手
39、《塞拉菲诺·阿玛比莱·古阿斯泰拉的<西西里乡间童话寓言故事>》:在意大利文学中,暗藏着一条脉络,在每个时代,这条脉络都会重新显露出来,它是一种对所谓“乡村派”(villano)的讽刺,以嘲弄式的愤怒表达农民生活的艰辛
40、因此,就传统意义而言,道德主义者就是人类灵魂冷静的旁观者。
(赞成)
41、古阿斯泰拉男爵对穷困进行这样极端的描写,是希望唤起出身良好、家境富裕的读者的重视,尽管他们更希望对此一无所知
42、诚然,农民以棍棒教养子女并且唆使他们行偷窃之事,但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学会养活自己。
(重要)
43、士绅对穷人无情残忍,这一事实已经内化到阶层之间的关系逻辑中,而且还有一句谚语这样说道:“对待穷人,心慈手软之人必将后悔”。而农民只能以仅有的武器进行回击,那就是“以恶制恶”,不可硬来只能智取。
44、“我们的村民更相信超自然的现象而非自然现象,这一点有些奇怪,也没有一个传说如此错误百出而引起他们的疑惑……但论及社会体制的好处、公共美德、对祖国的热爱,甚至是对人性的热爱,还有牺牲、忠诚的信仰、比虚无主义更糟糕的人类正义,他们却毫不相信。”
(唉)
45、《雅各布·格林与威廉·格林的<献给孩子和家庭的童话>》(一、作者):我们读起来越是自然,就越说明这是艺术加工的结果。
(哈哈!)
46、菲曼是一位来自卡塞尔附近的下茨维肯的一个村庄的农民,为格林兄弟讲述了十九则童话故事。
47、(二、作品与成就):类学家和人种学者试图从故事草稿的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变形中回顾被埋没的原始动机、人类启蒙和献祭的恐惧,以及在被人遗忘的风俗与神话中最为隐秘的细节。与此同时,那些为挑选儿童读物而殚精竭虑的人发现格林兄弟之前写的童话太过残暴、恐怖、粗野,也过于粗糙并且不合逻辑。这些人更乐意强调的是,传统和编撰者曾经储存了那么多的情感和温情,还有那么多的道德实践。
48、(三、版本特点):众所周知,民间童话中充满了恐怖和残忍的主题,尤其是在格林童话中。我们集中了一类格林童话中“恐怖”的样品,归入“令人害怕的童话”,希望我们的选择既可以代表这本书,又不会曲解其意。
49、《弗朗切斯科·兰扎的<西西里喜剧故事>》:它是最为简单又最为短暂的:乡村风格的俏皮话,农民之间的玩笑话以及傻瓜和被戴绿帽子的八卦逸事。
50、“傻瓜的故事”占据了大多数的篇幅,而“狡猾的故事”中老奸巨猾之人和淘气鬼的名字都取自乡村的名字,他们的故事却占据极少的篇幅
51、所有“缺失性”的牺牲品和傻瓜,在每一则民间传说中都是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在西西里民间叙述文学中也占有突出的地位
52、在弗朗切斯科·兰扎所讲述的各种各样的“傻瓜故事”中,这些故事之所以和朱发区分开来,是因为它们符合一种更具侵略性的冲动:讲故事的人把愚蠢的行为局限在某个地方,并将这种行为不断靠近边界(这可能是某个听众或者是嘲笑对象的某个熟人的家乡),以此突出这个地方的界限,相较于承认本族群的优越性,更强调其他族群的劣势。
53、皮埃尔泽斯是如此衣衫褴褛:1)以至于所有的布料都被用来打补丁;2)所以她需要一件新罩衫。结果:她用新罩衫来打补丁。
(好好分析)
54、这位农民(普里兹人)如此沉浸在大自然中,以至于无须再多言,就像在《古兰经》中人们从不谈论骆驼一样(博尔赫斯曾写道,这就证明了这才是真正出自荒漠营地的口述故事)。
55、猥亵的故事成为农民狂欢的残骸,就像每年土地丰收的仪式一样,几个世纪以来被记忆和集体意识逐渐抹去,又在《拉尔卡拉人的双腿》(Le gambe dei lercaresi)的错综复杂中重新出现,如此混乱以至于没有人能找到其中的本质。叙述文学中的淫秽内容可参照狂欢节,安乐乡的神话,社会价值、等级制度和语言的彻底颠覆,实现自身渴望的梦想和乌托邦。
56、《童话中的民间传统》:列维—斯特劳斯脱离了普洛普的理论是为了证明:1)神话研究和童话研究的不可分割性,因为二者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连续性,并且其中包含多种欧洲之外的地域文化;2)功能与特征的不可分割性,就像一个整体或“主体”(mitema)的两面(一个人物,可能是国王或牧羊人,可能白天是雄鹰,晚上就成了猫头鹰,相较于其他内容,这样对立的结构十分重要,因此童话中的“词汇”不可能脱离其“结构”而存在);3)从两个角度研究这些“词汇”的必要性,其一是组合研究,也就是研究不同功能的叙述连贯性,其二是聚合研究,也就是研究每一种功能的不同变体。
57、对若莱而言,通往童话的心理状态就是“天真的道德感”,即道德对于“事件”而非行为具有影响力,道德遭受并拒绝了“事实的不公正性”和“生活的悲剧性”,并建立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每一种不公正都将得到补偿。
(重要)
58、若莱将《穿靴子的猫》视作不道德行为的典型(因为猫总在说谎),这符合一种“天真的道德观”(对穷人不公现状的弥补)。至此,我们可以说明:佩罗,以及为皮特雷提供故事的阿加杜莎,他们的“口头行为”所表达出的不道德—道德(或者我们可以说叙述者在众多故事版本中所选择的那些版本)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是同步的。
59、它们所反映的转变更多是人类学而非是历史学方面的。确定一则童话的确切时间是非常武断的行为,我们最多只能推断出它的大致年代。
60、如果说一则童话的古老的版本参考了(有关采摘者的)先农业时期的文化、一种挣扎在温饱线上的经济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植物的季节性自然繁殖和无积累无交换的快速消费的基础上),那么这篇叙述故事的版本则立足于以交换、积累和延迟消费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61、老牛和公牛是两个无用的自然产物(前者老迈,后者野性难驯),当它们被阉割之后,就成为对人类有所助益的文化产物。
62、伴随着自然与文化这一古老关系的消失,这篇童话也消亡殆尽——我的意思是:这则童话失去了衍生出众多版本的可能性。
63、《比喻概览》:如果我们继续将比喻进行分类,可以看到:在黑夜到白天的相互过渡之后,最能激发巴西莱运用比喻的自然主题就是浓密且阴暗的树林,因为在那里“聚集了黑暗的力量,密谋对抗太阳”,那里也是“河流在冲进一片漆黑中,撞击岩石时发出咆哮声”的地方。因此我们一直身处在光明与黑暗对比的语义域中。
(好有道理)
64、理所当然的,情欲是巴西莱创作的动力之一,但我们可以说他更偏向把对鱼水之欢的纯粹描述排除在外,并且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来代替
65、但更多情况下,如果巴西莱是在描写一个丑八怪,他会采用令人痛苦甚至是残忍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身临其境,而在描写美人的时候,他会尽量避免运用过于夸张的手法,并且不会掺杂讽刺的意味。
66、《夏尔·佩罗的<鹅妈妈的故事>》:为了让人理解所有稀奇古怪、令人费解的事情,故事的逻辑是非常明显的:在时机未到的时候,穿靴子的猫就好像是一只普通的猫,可是一旦穿上了靴子,他就完全获得了人类的能力
67、恐怖元素几乎成为这部作品中所有童话的中心内容,因为在佩罗的血液中就充满这样奇异的灵感和“黑色”幽默。
68、《<西西里民间童话和中短篇故事>(由朱塞佩·皮特雷收集并附加注释)》:我们可以立刻联想到,从人种学探究的角度,这些童话打开了更为久远的史前史视角,也提供了诸多细节,那是一代代记忆传承的结果,但难免有中断或不连贯的部分,隐约透露出一些内容的缺失和补充。
69、故事中的人物总是和动物界或是冥界有所牵扯
(重要)
70、《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的<童话的历史根源>》:众所周知,童话的起源远比佩罗和格林兄弟的创作要久远。
71、例如,普洛普所研究的第一个童话主题就是关于孩子们离开家族的,他们可能是被赶出家门的,也可能是被绑架或是被迫离家的。这样的主题恰好和年轻人为了进入狩猎部落而被迫屈服的历史时期相吻合。
72、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人种学者,普洛普较之资产阶级学者所具备的优势在于,童话间最细微的差别和对比,对他而言根本不成障碍,反而可以帮助他理解在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的背景下,仪式习俗的历史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这样一来,原本贡献魔力物品的仙女变成了可怕的女巫;原本丧命火海的孩子,到了后世的童话里反而成了烧死女巫的英雄:也就是说在新兴的农业文明中诞生的英雄摧毁了以前逐渐演变为反动迷信活动的仪式。
(好神奇)
73、《伊萨亚·维森蒂尼的<曼托瓦童话>》:我们对这本文集的直观感受是,乡村色彩在曼托瓦民间传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众多意大利地区童话中,有一个主题尤为突出,我将它定义为乡村式“赫拉克勒斯的十二功绩”;一位力大无穷的农民英雄通过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考验,并在与敌人的交手中大获全胜。这位农民的赫拉克勒斯式壮举可以归为对邪恶势力的胜利,就像发生在《帕齐翁》里的那样,也可以归为一种料想不到的失败,这在《大力士小乔瓦尼》中着实古怪:小乔瓦尼吞下了一只猫,结果自己的五脏六腑却被肚子里的猫撕咬得粉碎,一命呜呼。
74、“精明狡猾”一向在农民的价值观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这本文集尤为强调它的负面内涵。
75、(感觉对于模式的归纳,是很多学者心向往之的事情)
76、《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爱尔兰民间故事>》:叶芝还将20世纪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也纳入其中,其化身便是一个出现在饥荒时期瘦骨嶙峋的幽灵:饿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