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我想试着理解一种激情 | 我的2019读书报告
它不提供任何有用的指导,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展现原始的、澎湃的私人情感表达,使我回到平静的状态里
我发誓我今年不写任何总结了,在前几天我对shiyang是这么说的。
这是很不好过的一年,比起过去每一年都有一堆感想的状况,今年的冰山初露一角,已经开始让人觉得难以承受。
我在做一个非常痛苦的在地写作项目,我开始意识到这个项目所设涉及的领域远超过我的知识结构,为此每天起床的时候,我都要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也感激每一个给过我心理建设的朋友。我不再热爱做饭,买杂货,研究穿搭,如果这一天没有进度,我就去阅读,找各种能够支持我做下去的角度、观点或者他人的热情。
起初我认为这个写作计划,欠缺的只是一个视角,后来我发现缺的是调查方法,再后来,我发现缺的是时间。
这种感觉产生在当我看了几个类似的案例之后,项飙说自己调查浙江村,他说自己每周都过去,一去就住一周,是一种完全“拥抱式”的调查,这个过程持续了六年。拍《四个春天》的导演拍自己的家庭影像,拍了四年。
我开始侥幸地想,那么至少我拥有了一个还不坏的开始——
春天在江南,夏天在江西,秋天在潮汕,冬天去武夷山。工作与工作的缝隙中,夹杂着沮丧与自我怀疑,最后又变成一腔凝固的妄想。索性忘记参考书目,忘记他人的方法,靠着自己的妄想平稳地在雪原上行驶。我看到今年豆瓣有一个话题很火,“自由职业者的苦与乐”,严格来说我不算是自由职业,我有需要坐班的工作,但我的工作方式也决定了我以一个边缘者的身份去接近一个个荒诞、残酷又神秘的田野,留下一些无力而真诚的记录。
昨天还有一个前辈老师来问我今年好不好,因为年初我给他一口气写了好多信息,说了自己的很多困惑与不满。我想了半天,只能回复他:
老师,我现在只有一点很实际的愿望,写得更好、更负责一些。
我也有几个朋友,有的人常年在旅途中,为各家杂志写一些专栏和约稿,如果可以再拍些视频,或许能成为更具公共身份的KOL,也有的辞掉了工作之后一直在看各地博物馆,那些创作者独自一人所走的一段看起来被人羡慕的路,一定是靠更大的愿望和动力打败了无数次想要到此为止的纠结,才有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果。
总之,最后还是想写一个读书总结,今年的阅读集中在两个方向,第一种是工具向,很多阅读没有完整整本书的阅读,我希望从这些叙述中得到一些启示,能够对当下的环境做出一些阐述,让我回到一个相对敏感的环境中来,还有一类是完整的纯粹的私人叙事,它不提供任何有用的指导,而是回到自己的内心,去展现原始的、澎湃的私人情感表达,这些书能够使我回到平静的状态里,最后转化为今年写了一些我试验性的小故事。结尾还想写一类非纯文本的“书”,包括播客、杂志、影像。
1、令人倍感激情的私人表达
热内说,“我想试着理解一种激情,去描述它,而不是解释的技巧”,我今年开始阅读一些国内的文学评论、文学批评,尤其是当作者同样是一个真诚温暖的灵魂时,这种被引导的细读给人无穷的激情的启示。
他们竭力重返这些创作的废墟,将这些混乱之物触及到过去与未来,触及到各种断裂的空白中。
01 《新腔》
这是我今年读到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一种十分“潮湿”的分析,带有严谨的学术背景,同时又有能量的表达,十分温柔又有力。
新腔的意思是黄庭坚的诗“时时能度曲,秀句入新腔”,书里面涉及的范围很广,第一辑是“爱情为什么变成了历史”,重读了王安忆、张爱玲、白先勇、琼瑶的作品,第二辑则分析了中国话本小说和古代戏曲,从戏曲的故事模型里寻找中国人的世情。
这是一本作者个人旨趣鲜明的评论集,怡微关注女性、亲密关系、自我、衰老还有日常生活,这些都是她切入文学作品的视角。她带着理解、感叹的语气,就像是礼拜天下午你端着一根板凳在院子里和你的母亲聊天的时候,说起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亲戚的故事。
我想起《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作者诶莱娜曾经说过,作为一个作家,她去阅读政治、历史,学会在宏大的历史架构上发表个人意见,为了获得和男性同样的话语权,始终都在学习男性叙事,但是她所忽略的是作为女性的叙事力量。我认为怡微就在这本评论集中展现了学术框架与个人经验,女性经验与私人情感的表达路径。
我最喜欢她分析“卖油郎独占花魁”的故事,你看这世界上有很多痴情男女,上演了一出出被世人嘲讽的戏,尤其是这些故事放在公共网络上,就有了很多极端评价,分分分,不分留着过年。有很多人站出来说,为什么他做的事那么渣,这个人那么丑,他们还要在一起,为什么他们分了又和好,和好了又分手,这是他们自找的。
怡微在这个故事模型里给出了观念,一个底层的老实人,一个被捧为花魁的妓女。两个天涯沦落人,以情度情,不问前世,互相照顾,会有好报的。
爱情的双方也不是单一的忠贞不渝,而是会动摇,会伤风败俗,甚至会欺骗。 痴男怨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好像什么变故都能够接受,什么屈辱都能吞下,是因为他们不论深陷怎样的高大深的陷阱,最后还是选择了情与欲。 也许是站在高处的我们往往会忽略,两个人相处,不仅会在双方的长处中受到感染,也会在过失和缺点中获得自我提升的可能。
这种提升是幽暗的。是瑕秽打捞出的真心,跟别人无从说起,也不太想说的,说出来会被人看不起,但不说出来,也不代表不存在。 风平浪静的人说他们懂,虽然他们从来不曾遇上。”
那些卖油郎与花魁的几番挣扎向现代人展览着爱与世情的煎熬与冲动,也好过有女孩来网上假装理性地问,我身高160,他身高165,我该不该跟他在一起。
02 《爱欲与哀矜》
“指给我看一个幸福的人,我就会指给你看自私、邪恶,或者懵然无知。”
一个开书店的朋友非常喜欢张定浩,他跟我说,张定浩写的文学批评书有少见的古典的冷静感。在2019青年力量的颁奖典礼上,评委给张定浩的颁奖词是,“十多年来,这位新锐批评家以初生牛犊般的懵懂、敏锐和直率,把刀锋追准当代文坛业已功成名就的大佬——余华、苏童、格非、阎连科、马原等人,直击他们近年新作中的软肋和命门,以及这些粗糙、悖离真实生活和劣质类型化背后的懒惰、迎合与投机心理。”
前些天看了张定浩的一篇采访,其中谈到了一部分他的冷静,“在他的脸上,看不到更多的表情,似乎必须维持某种平衡,才能真正走进文学,他对学生谈论文学的敌人——文学青年症和油滑职业病”。
“很多东北叙事,比如班宇的书受到追捧,多是因为读者生活在一二线城市,他们希望看到一种陌生感的经验,但这个经验并不代表好,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书写,我们往往对其降低文本上的要求。”
因此他的文字也保持了谦卑的姿势,写作不来源于无节制的表达,而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将自我浸润在作品中,以作品的褶皱肌理来叙说,很少看到他失控,这种冷却的美感,让我想到前几天看到的一句话:准确是一种美德。
何谓“真正”?文论写作者时常被告诫在行文中慎用“真正”一词,因为这个词预设了一种强硬而模糊的价值认定,遂用修辞取代了论证。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动辄对某件事物纠结、争吵,或顾影自怜或歇斯底里,只是某种怯于深思的表现罢了。
生命之树的复杂、暧昧、模糊和不可化约,以及人与人在生命最深处的不可交流,而这正是不可以被任何逻辑、知识乃至道德的取景框所捕获的、最真实的存在。面对最真实的人的存在,言辞是无力的,理念是苍白的,生命几乎是个无法表述的秘密,然而现代艺术家的任务,恰恰就在与讲述这个无法讲述的秘密。这几乎是一个悲剧英雄般的任务,而艺术家所能凭恃的,唯有诚实。
03 《死于昨日世界》
这是我在春天时读的一本书,读完只记得两段话,一段是,作者开始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开心,就像今天下午卤的牛肉。
我总是这样,沉迷于这些不值一提的生活碎屑,卤上一个牛腱子就能高兴许久,有时候小猫心情好,愿意凑过来亲我的脸,那一刻就永远闪闪发光,黑暗中也像月亮照进水里。
另一段是,年轻时只想去写命运的残酷,后来觉得那是很肤浅的做法,单纯的描写一种残酷是没有意义的。
人生的终点除了死亡的结局,还有很多分叉的小径。
李静睿关注的是那些摇摆于平静和尊严之间的人,关注他们在困境中的选择,“知道别人在相似鲸鱼中如何做出选择,知道这些选择哪些通往尊严,哪些徒留悔恨”,她自己评价这本书,“这不是一本书评集,起码我写的时候并没有想评价什么,这是一个曾经懵懂的年轻人,在阅读他人的生活时,既有赞许又有警惕,她带着这种警惕前行,就像暗夜中的一个小小手电筒。”
书中她写到了茨威格与沈从文。这两个人的人生也构成了这本书在出版之前的两个标题的选择,一个是《总而言之不醒》,一个是《死于昨日世界》,茨威格远离欧洲,和妻子自杀,他曾经写过《昨日的世界》,描写那个缓慢的过去的欧洲,而沈从文活到了八十六岁,他丧失了很多东西,也留下了一些东西,小说、古代物质文化的研究,泥沙俱下,但也谈不上尊严尽失。
这本书最后定下来的标题是《死于昨日世界》,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也看到她似乎想通了,“我们没有必要飞到太阳中心去,我们要在地球上爬着找到一块清洁的地方,有时候阳光会照耀那块地方,我们便可得一丝温暖。”
就像1934年,沈从文坐在小船上给张兆和写信,“我有了你,我相信我这一生还会写得出许多更好的文章,有了爱,有了幸福,分给别人些爱与幸福,便自然而然写得出好文章的。”
04 《阿勒泰的角落》
一方土地会找到自己的叙述者,有些文字与故事,与其说是写作者苦苦寻觅的想象,更像是土地给的恩赐。你忠实地讲述,万事就有一个结果。
在这片土地的深处,有艰辛、寂寞的牧民生活,人不是万物之灵,也谈不上什么主宰。这是在现代文明吞噬土地之前的宁静。
《阿勒泰的角落》有奇效,读一些这样干净鲜活的东西,除了本身的叙述很自然以外,还可以找到接近根源的力量源泉,和那些通过消费换来的快乐截然不同,而是一种inner peace。
2 艰难而柔软的女性成长
01《那不勒斯四部曲》
读那不勒斯四部曲几乎贯穿了我今年的所有闲暇时刻。起源是在我一个很不安的夜晚,我的朋友咬推荐了我阅读这套书。我当时跟她没完没了地说着我的抱怨,我觉得活着一点也不好,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换不来快乐,我不知道为什么我25岁时理所当然地觉得自己应该在那时候结婚,两年后生孩子,而这个执着很快又被粉碎了之类之类。
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第一部,这是一个两个女性莉拉、莱农的成长故事,第一部写的是童年与青春期。结尾出现了一段独白:
“你知道什么是庶民吗?”
“我知道,老师”,我们就是庶民,庶民就是争抢食物和酒,就是为了上菜的先后次序、服务好坏而争吵,就是那面肮脏的地板……
我一下子联想到了我出生与成长的岛屿。那会儿我对世界没有焦虑也没有好奇,只有满脑子的幻想。我高中毕业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岛屿,我眼前的生活就只有电瓶车20分钟从城西到城东的距离,我无比渴望城里能开一家象征文明高级的星巴克或者快时尚品牌店。 我看美剧,看到那些人在都市里谈论着犯罪财富和性的话题,而在我读的高中里,我身边的男孩只会写以一些酸诗并且热爱扮演电影里的霸道总裁的游戏。 我和同样看不上高中幼稚的恋爱游戏的女孩一起吃饭,讽刺他们,我毕生的愿望好像就是离这里越来越远。我就是在这样环境里成长的小镇女孩。
这是我从未有过的亲密阅读体验,它以一种拥抱的方式给我讲述了我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片段,没有煽情、没有崩坏,我们亲近的人残忍而愚昧,却也拥有尊严与力量,即便这种力量是粗粝的,但极为真挚。
我陆续在十月份、十一月份读完了第二部、第三部。两个女孩的青年与中年部分比第一部更加精彩。它回答了我在好几个月之前对朋友的牢骚。莉拉走进婚姻,是为了反抗家庭,莱农走入婚姻,是为了提升社会地位,而在后来她们又相继走出了这段婚姻,她们仍然面临着内心的欲望,从而选择着不同的爱人。
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作者埃莱娜说,“对界限的意识对所有的女性来说都是重压,我们在别人设定的界限里生活……男性突破界限不会自动产生消极的后果,反而会是一种好奇心或者勇气的标志。但女性突破界限——尤其是在没有男性引导或监督的前提下,会令人无所适从——会是一种女性魅力的丧失,是逾矩、堕落和疾病。”
在第四部中,老年埃莱娜自省,“我的整个生命,只是一场为了提升社会地位的低俗斗争”,不同于男性,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要面临更多的困惑与选择,莉拉是庶民,但她拒绝救赎,她用她的破坏力冲击着这个城区,对抗命运。她对抗过家庭、婚姻制度、财富,还寄托于文字历史与诗歌,埃莱娜反抗的是阶层,这种狂热让她稳稳地扎根在她选择的世界里,不被命运的飓风拖走。
真是一个漫长而悲壮的故事。
02《天空的另一半》
向所有女性推荐这本书。
过去5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整个20世纪死于所有战争的男性还要多,仅仅是因为她们的性别。
这本书陆陆续续读了很久,大部分的叙述中,绝望都比希望要多。
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和雪莉·邓恩夫妇这对有丰富联合报道经验的记者夫妇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亚非拉国家进行了一段旅行:性别歧视、性暴力、厌女症、家庭暴力、处女情结……
作为记者,书里的叙事也相当地体现了专业风格,个体的故事贯穿在书中:
被人贩子拐卖到泰国卖给妓院的柬埔寨少女拉思、因为难产造成瘘管导致的大小便失禁和瘫痪的埃塞俄比亚少女玛哈苞巴、受尽家庭暴力虐待的巴基斯坦妇女扎伊尔玛……
她们的苦难,不仅在于她们所承受的社会环境压迫下的苦难,而是当有人提供了帮助之后,她们在一番挣扎之后再度选择放弃,回到原来的苦难之中,承受苦难成为了“认命”,因为抗争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这点儿光明远不如回到深渊之中来得有用。
女孩需要的是什么?不是一笔钱,一个新的丈夫,一个新出生的孩子,而是独立生活的方法,让她们能够看到更多的路。一旦有了更多的梯子出现,至少她们会知道,呆在深渊里不是唯一的出路。
这对夫妇也尽量为想为这些女性提供帮助的读者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参考,它并不单纯描述性别问题带来的令人悲伤的故事与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在阅读后感到无力的灵魂,指出方向。
3 万物皆有理论
01 田野调查技术手册
这本书是我在肥西出差的时候,tan老师推荐给我的。这几天的经历非常浪漫,因为在做两个农林选题,我第一次搞懂了江淮分水岭带给当地果农的生活作息变化,还有鸡、林与人的命运。
当地人开车送我回酒店,车里放着蹦迪音乐,聊天的声音飘出来,在一片茫茫不知深处的公路上,两岸是田野。我想起一些遥远又朦胧的心情,那些躲在宫殿底下不见天日的文物,那些被囚禁在工厂里的奶牛,还有摆渡人摇着船,驶过沉在河流的水波纹……当人类的历史大书特书的时候,对于鸡与树来说,我们的故事实在太自大乏味了。
那些天睡得很晚,晚上都在跟几个同事聊天,顺便收获了这本书。我至今还没能读完它,每次读个几章就到了下一次出差的时候,书本上学到的观察角度和提问方式,几乎又完全没用了,面对一个热气腾腾的人间,书上的技巧总是显得脆弱。
后来看到《十三邀》中项飙说,人类学工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不断失望,而这也是田野的魅力。
02 文学理论
这本书我目前读到第六章。它让我理解了很多问题的“元问题”。
文学一开始是不需要被阐释的,起初需要被阐释的文本只有宗教文本,在18世纪之前,人们认为需要被阐释的文字都是失败的文字。而需要被阐释的文字诞生的时候,也可以说明人们的共识改变了,文学的意义变得重要了起来。
浪漫主义的出现带来了一种极端的影响,人们认为最好的作品来自作者超凡的敏锐才智和精神洞察力,文学代替了宗教,但也造成了作者的极端崇拜。但作者真的很重要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也有人认为艺术品与创作者可以切断联系,文学只在于读者与文本之间的联系,阅读是顿悟的瞬间,创作者可以在一旁剪指甲。作者有时候被反复提出,只是一个符号,用来圈定一部分追随者,从而达到提出者的目的。
其中有几个ponit很有意思:
(1)文学的无用
认识到“无用”的价值是人类对上帝的反抗。
上帝不允许任何东西是无用的,艺术是唯一无用的。它不诉诸利益的简单与欲求或者高尚理性的形式,因此它对我们来说没有工具性的用途。我们由此在自己身上发现一种品质,那就是自由。我们不必对事物有工具性的利益,我们认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道德主体的价值很重要。
(2)遥远的哭声
伽达默尔认为,读者理解一个遥远视域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认为读者仅凭直觉就能够感受另一个时空的观点。但是读者的“偏见”仍然重要。如果我们希望理解文本,那么我们就不要尝试去压制自己的观点,同时试图去发现作者想说的意思。
(3)什么是诗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暗指一首诗,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精心制造的小世界。它是一个微型宇宙,是精华与本质的东西。
4 播客、杂志
01 单读MOOK《新新新青年:单读20》
因为抵触这个封面耽误了很久才读完这一期,正如57老师在序言所说,这个想都没想就被决定的选题却带来了弥漫着焦虑和曲折的一期内容。对青年的标准判断时而被高估,时而被低估,因此显得这期充满了不确定性。
比如说第一篇小说「坐床」,起初觉得读起来太简单了,之后又读了一次,反倒感受到一个年轻人如此忠实地记录了一个中年女人的死亡,「去除了你连自己都不知道是伪装的伪装」,很宝贵。两篇随笔特别好,尤其是「年老的隐喻」,扎实沉稳,能看得出做了很多笔记和信息处理。
报道「焦兴涛在羊磴」可能是最切题的一篇,句子很纯净,报道的结构是长期浸润在材料和经验中浮现的结构。
最后我的关注点都在「on写作课」,写作课不能教人什么,他只能传导像加油一样的鼓励,每一个青年都将在面对茫然时克服「我算是什么东西,凭什么写作,逗谁呢」。
02 风物中国志MOOK《常熟》
这是今年我参与的项目书,地点是江苏常熟。
第一次在现场听到了古琴弹奏。那位古琴传人站起来坐在桌案前弹琴。 「这是落了一滴雨。」 指尖极轻。 「这是激浪。」 搅起风云。 「这是战场,进攻、不断进攻、刺杀成功了。」 手上逐渐激越,拨出一个强音。 「这是在山中走路。」 一串急促的乐声。 「这是一个良宵。」 每个音之间停顿时间极长。
后来写稿的时候,作息十分规律,每天早上起来听古琴,睡前听评弹,听得我梦里都是各种起起伏伏的声音。一会儿是潇湘水云,一会是宝玉夜探。有时候半夜会被突如其来的喝彩声惊醒。
遭遇了一些痛苦:“我被卷帙浩繁的古琴传承源流搞死了。 我希望这些春秋笔法,夹杂着作者感叹的论文,能够学习一下互联网公司的表达逻辑,多学习画画图表。 (一个已经掏着放大镜看了几百次论文的秃头女孩 ”。交稿后编辑意外觉得还不错?
交稿后过了一阵子,我想到评弹与古琴这两种古典艺术有一种有趣的勾连,它是中国人面对生活的无用智慧。
不论处于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局面,人们永远都需要一个讲故事的人,而笑声就最有利的武器,这是人们逆流向上生活的火热证明。古琴则是在讨论一个问题,人如果恰好生于一个高压环境,要怎么去协调自己的矛盾和痛苦,从而寻找疏解途径,琴是一种媒介,中国士人的逻辑是,先安放好自己,再去影响他人,如果后者不被允许,那就安放好自己。
问题也依然存在,几乎中国的古典艺术都面临现代性问题。国内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是以西方标准而建立,不存在自己的古典音乐教育体系。中国的艺术都是从经验到经验,没有完成经验-理论-经验的自我更新系统,在这个西方框架下古琴系培育的琴人,是否能真正理解这一古老传统的音乐艺术,这一点有待论证。
03 播客《剩余价值》
每个上班的路上和下班的路上,我都在听播客,去年的读书报告里我推荐了《迟早更新》,今年就推荐《剩余价值》吧。
《剩余价值》是一档由三位女性媒体人发起的泛文化播客,用一张图证明我对《剩余价值》的热爱。

作为一个每天都在码字和看资料和码字的我,是被《媒体人的007:过劳、写作瓶颈和意义感危机》这一期吸引的……不得不说深深地安慰了我。
分享几段:
我不读书,不输入一些东西,不看到一些社交媒体热点,我就很恐慌。这样其实很可怕,你的思想一直不休息,你一直想找到一个很有见地的观点。如果你想在这个行业做得好,或者你对自己有职业要求,你就会不知不觉有这个状态。所以你就会很抑郁。
你对工作热爱,到底意味着什么?很多人会觉得如果你是工作是做艺术,做音乐,画画,如果你把工作当做自己一生的挚爱,大家就会觉得你会一生为之付出。但是我当然在从事很热爱的工作,但也并不意味着不会有消耗。消磨感是来源于工作伦理和工作运作模式结构性的缺陷,对你构成一种压抑。当你想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压抑感就更强。
当然也不全是吐槽,我给大家推荐几期我听过很多次的(其实大部分我都听过很多次):
(1)一场游戏一场梦:一位单口喜剧演员的奇葩说之旅
有人觉得李诞对名画与猫的辩论机智幽默,有人觉得犬儒、鸡贼。这期的嘉宾是同为单口演员、也是第六季奇葩说辩手的毛书记。当单口演员走上奇葩说舞台,辩论到底是话术与修辞的游戏,还是价值观的输出?
(2)被发明的童年:从童工到童星,从有价到无价
这期谈到了儿童的概念,秀兰邓波出演的影片是披着儿童外衣的成人色情片吗?儿童演艺是发觉儿童的天赋才能还是对儿童的劳动剥削?中年男人对少女的迷恋从何而来?
(3)当中国式婚礼遇上女性主义新娘
和一位幸福且疲惫的准新娘谈论了办婚礼上的困惑。婚姻作为爱情、性、孩子、房子等等一切捆绑起来的一个包裹,给当代年轻人造成的巨大压力(但不是一个结婚劝退指南)
(4)威尼斯与农家乐:你的旅行可能不太原真
当旅行变成了毫无惊喜的打卡游戏时,我们从旅行中获得了什么?本地人为了满足游客需求做出了哪些努力?
三位主播本身也是挺好的朋友,聊天气氛轻松愉快,就像是下午跟朋友的闲聊一样
又写了一个很长很长的读书报告,原本觉得夹杂着不安与沮丧的一年,竟然也陆陆续续接受了那么多信息。带着今年即将要结束的恐慌,我写完了今年的读书总结。
不怂,就算明年会更坏。
文 / 小沾
如 果 一 生 只 有三 十 岁
我会「搏命喝汽水」
散步、日剧、生活
明天、去哪里散步呢?

-
骑在银龙的背上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8 20:14:20
-
z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11 20:03:46
-
悟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3-04 17:08:46
-
树鲸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11 19:09:35
-
落灯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7 13:03:31
-
清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6 15:33:25
-
fay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6 14:57:44
-
Y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6 13:40:04
-
在南极吃拉面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3 18:45:41
-
美丽的精神状态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2 13:52:32
-
鼻涕虫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1-01 22:25:22
-
蓝色的眼眸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30 18:59:55
-
朱籽番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9 09:14:38
-
ZhuoMLaC·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7 18:41:57
-
小张想回家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7 16:08:30
-
笑而不语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7 14:37:49
-
鹿原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6 11:50:48
-
沾_寻径林间版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6 00:49:50
-
布灵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5 12:45:27
-
纳博科夫的蝴蝶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5 09:40:39
-
Diar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5 08:12:46
-
无尾的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5 00:39:09
-
陈小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22:43:24
-
豆友4663751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21:07:54
-
Dzonsin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20:36:25
-
灵南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18:42:30
-
Dhvd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18:33:28
-
小隋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16:36:42
-
窗帘轨道批发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15:45:57
-
mango chutn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15:44:58
-
孟浪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14:59:48
-
未远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12:50:57
-
若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11:29:46
-
坏露露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4 10:5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