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

生活富足让饺子成了寻常食物
不再仅属于一年几次的美食盛宴
到今天爷爷奶奶仍然津津乐道:
结婚的时候饺子为什么包的那么小
一口一个,外人看来还有些小气。
那是属于他们年代的记忆。
一顿饺子让多年的回忆延续。
在童年里
八九岁就学会擀饺子皮
却迟迟学不会包饺子。
十二三会了做面剂
拿刀一个个切开
还是不如奶奶能够揪下来的手艺。
奶奶说也是和家里的姐姐学会的,
什么都耐不过个熟能生巧。
姥姥家里总做韭菜猪肉饺子。
总放生姜,吃起来要谨慎些
生怕“踩雷”。
馅料的颜色也调个老深,
老抽带来的酱红色是富足的颜色。
总要拿小碗盛,
要吃的时候就挑一个码在小碟里。
北方的餐食,粗中也有细。
十四五能够主动承担起擀皮儿的任务
一个人供给一家的产量
说起来也是有些自豪。
除了摩擦的通红和粘上了面粉显得干燥的那只手。
同时也会了捏饺子。
爷爷的最通用,挤出来便是
妈妈的最招人喜爱,毕竟是小时候从饺盘里疯狂寻找的
小耗子🐀。
十六七想担起调味的职责
向着互联网和老一辈儿们学习经验。
咸淡、颜色、稀稠,
每一分细节关系着馅料的口感,
味道是否可口、卖相可否好、成不成型
都是要下的功夫。
要尊重老一辈的味蕾和牙口,
也不能让新一辈觉得千篇一律。
十八九想把饺子做出家门,
也是应她的要求。
某次有幸亲自执掌调味工作,
出成品后偷偷顺了几个饺子出去
给她尝尝。
哪知她竟说尝出来她长辈做的味道
也算是一份不俗的评价了。
爸爸的猪肉白菜总是能开胃口
爷爷家的牛肉馅儿会有很多油
我的馅儿因为实践太少,变化实在大。
吃饺子从一项“巨大工程”也变成了家常便饭
还记得爸爸总喜欢在包饺子的时候按遥控器换台。
遥控器上粘的全是面粉。
还要拿到裤腿上拍一拍擦一擦。
怕饺子粘盘儿
总要像颠勺一样,在饺子变凉时
翻腾几周。
所幸小时候很少参与这项活动
一来避免损失,逃过全家上下的谴责
也是为了家庭粮食安全。
二来是美味的东西经不起损失
主要是谁愿意让一个小孩子端着大洋盆呢?
也就这样罢
今儿在外面吃饺子。
相互讨论间发现每家有每家的做法。
但共同的是
每每说起饺子
从他们的眼睛里,
泛出的无不是自豪的目光。
一盘饺子,是传承,是延续,
是国家这个大家庭共同的文化符号,
也是每家,每个人的心灵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