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卑与超越》有感
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迫于急切想要摆脱自卑,在一个夏日燥热的午后,我在图书馆一阵翻找,打开了《自卑与超越》的第一页。我额头密集的细汗起了一层又一层,指尖的汗水沾湿了书页,我的身子微微颤栗。阿德勒的语言是那么平易近人,但文字底下好似有一双眼睛直隆隆的盯着我,窥伺我内心从不与人言说甚至我自己也未曾意识到的隐秘。我毫不停歇一页又一页的急切翻阅,直到夕阳淹没山尖掩卷那一刻,我才忽觉书中那双一直拖拽我的大手终于放开了我。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家的先驱。他降生于一个家庭富裕的犹太人家庭,相貌平平,身材矮小,背有点驼背,患有软骨病,身体活动受限。他在家排行老三,他的哥哥西格蒙德是个典型的模范儿童。童年时期阿德勒经历了三岁弟弟的死亡,两次车祸。种种的不幸与灾难在幼小的阿德勒心理留下伤疤,我不得不怀疑,他自童年时期便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致使他能够直指人心,犀利洞察沉睡在每个人心底的雄狮——自卑。而作为超越自卑的实践者,他本人的一生本身就是奇迹。
本书分十二个主题,涵盖了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的关系,自卑感的由来优越感的追求,记忆,梦的解析,家庭,学校,青春期,犯罪,职业,社交,婚姻十二个方面。阐述了自卑的来源,自卑的影响,通过奉献及与他人合作挑战自卑的界限,通过对卓越的追求超越自卑,获得新生。对于处于岔路口对自我和未来迷惘不知所措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作者的文字看似随意而凌乱,但实际上不约而同的贯穿了同一条线索: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对他人感兴趣并与之合作,通过社会共情力以及社会认同感获得克服自卑的勇气,从而超越自卑。而真正是否能够超越自卑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处理好人生的三大难题——职业、社交和婚姻。
尽管许多读者对本书提出“符合当下时代价值观的心灵鸡汤”的质疑,但我始终坚持本书是一本人生指导手册,辩证的去吸收将会收获无穷的财富。阿德勒在一百多年前能够提出奉献、合作、男女平等等跨时代的思想,我认为他本人是先进而卓越的。他书中所提出的诸多观点,虽与当下提倡思想的所用词汇一致,但其含义却稍有不同。“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与他人合作”,此处的奉献并非等同于“舍小家为大家”“为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的无我利他思想。阿德勒认为人类是脆弱的,群居与合作是全人类的共识。个体对他人产生兴趣,树立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通过合作取他人之所长补自我之所短。人人具有此意识,则奉献即收获。他提出“自卑乃是改变人类环境的动力之源”为人类看待“自卑”提供了积极的视角。“起决定作用的是我们赋予经验的认知和意义”理论解脱了个人反复纠结其童年经历、过往遗憾的行为。生命是一条长河,借助过往经验不断流淌,流淌的过程中新的经历不断修正对过往经验的认知,以躲避生活的暗礁。阿德勒告诉我们生命不是静止的死水,而是是流动的长河。江河静默流淌,最终汇聚成海,大海波涛汹涌、其势无穷,这便是奉献与合作的力量。
除却人生意义等宏大的主题,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对于家庭的叙述。家庭中孩子的出生顺序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长子女面临独一无二的地位一夜之间被人抢占,次子女易产生被压迫被忽略的心理情感,幺子女作为家族的宠儿总是不能够自立自强,而独生子女则面临着父亲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注: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请翻开书探寻作者的见解)。家庭出生顺序将在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上留下烙印。就我自己而言,拥有次子女和幺子女的双重身份。大我三岁的姐姐从小成为我超越的对手,鞭策我不断奋进。但母亲“大的应该让着小的”这种宠爱使我缺乏自立,性情懒惰,从小就成为我姐姐的跟随者,变成她眼中的麻烦精。至今二十余年过去,我仍陷于用手抓紧她的脚后跟,同时她所表露出的“我讨厌你跟着我”的态度致使我喜欢走僻静的小路,习惯坐空旷的位置,不喜与人过分亲近。在本书中,我找到一种能够产生共鸣值得信任的缘由帮助我由果寻因,追本溯源,让我清晰的认识到自小在一定程度上我没有和姐姐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及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普遍具有的问题。让我发出感慨“噢,我现在这种略微内向乖僻的外在行为表现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啊”。让我改变 “姐姐不喜欢我跟着她是因为她讨厌我,别人都不会喜欢我”脆弱敏感带有自卑的固有认知。同时,为我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我需要比他人更有意识的培养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我想这就是本书自卑补偿,追求卓越,超越自卑的力量所在。 阅读本书,实际上就是与作者合作,利用作者的知识去弥补自身的缺陷,这也侧面论证了作者“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和合作”观点的正确性与深远意义。
尤清晰记忆那掩卷时刻,夕阳淹没山尖,余晖映撒大地。我脑海中琐碎的记忆就好像凌乱的屋子——记得的,不记得的都被翻了个遍。燥热的夏日午后,被抓紧的惴惴不安的心,在合上书卷那一刻豁然得到解脱。